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溶液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提出了一种溶液加冷剂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方案,即在溶液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的吸收蒸发器稀溶液出口增加了一个溶液与冷剂间的热交换器.计算并比较了吸收蒸发器稀溶液出口溶液无回热、有溶液回热以及同时有溶液和冷剂回热3种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的性能系数和效率.结果表明,溶液加冷剂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不仅具有较宽的吸收蒸发温度变化范围,而且在整个吸收蒸发器操作范围内可使循环性能系数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当吸收温度、发生温度、冷凝温度和吸收蒸发温度分别为120~150,70,25和80~115℃时,性能系数和效率较有溶液回热双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增加约2.5%~3.5%.同时分析了吸收温度、冷凝温度、发生温度和吸收蒸发温度变化时吸收蒸发器稀溶液出口无回热、有溶液回热以及同时有溶液和冷剂回热3种循环的性能系数和效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高温双再生器型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循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新型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的高温双再生器型吸收式热变换器(HDAHT)循环系统,该系统在高温单级吸收式热变换器循环中再生器和冷凝器之间增加了第二级再生器.HDAHT系统可以将高温废热源的温度进一步提高至有用温位.对HDAHT内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系数COP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系统性能系数COP随着蒸发温度、低压再生器温度和溴化锂溶液中间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吸收温度、高压再生器温度和溴化锂稀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在适合的操作条件下,本循环的系统性能系数COP达到了0.61,是高温单级吸收式热变换器的1.2倍.所得到的这些规律将为高温吸收式热变换器设计系统优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新型的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对比分析19种制冷剂/离子液体工质对在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性能.首先,采用非随机双液活度系数模型对19种工质对的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关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基于质量和能量守恒,建立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模型;最后,分析吸收器出口温度和发生温度等参数对溶液质量流量、性能系数及?效...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太阳能LiBr吸收式制冷循环.在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循环的基础上,将高压发生器发生出的LiBr溶液与低压吸收器吸收后的溶液混合,在发生温度与压力允许的范围内,使高压吸收器的吸收剂浓度较两级吸收式循环高,从而在相同的冷凝条件下减小了其压力.分析了新型循环的性能,并与传统的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溶液浓度及低压发生器压力,新型吸收式循环的发生热源温度在75~85℃,系统的热力系数最高可达0.605,其热源可利用温差最大可达33.5℃,其性能在传统循环基础上有较大提高,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能源总利用率和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对其原有循环进行了改进,利用排烟热回收发生器对烟气中的余热进行了回收,以此作为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通过制冷循环达到制冷的目的.进行了热力计算和样机设计并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通过热回收,一次能源效率提高近3%.循环模拟和初步实验研究表明,采用热回收循环的直燃机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氨-水和氨-水-溴化锂在吸收式制冷机中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吸收式制冷实验,对比研究了溴化锂对于氨水吸收式系统性能的影响,包括浓溶液发生过程气-液相平衡特性和系统性能系数的变化.测定了氨-水-溴化锂三元吸收式系统发生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关系,计算了系统的性能系数.温度范围从15℃到80℃,压力达1.5 MPa.实验采用了3组溶液:A(X(NH3)=48%),B(X(NH3)=51.8%,X(LiBr)=42%),C(X(NH3)=58.7%,X(LiBr)=42%).对比发现,溶液B、C的发生压力分别比相同氨含量的二元溶液下降了约21%和30%,且发生温度越高,发生压力降幅就越大.采用溶液A时系统的性能系数为0.242,而采用溶液B、C时性能系数分别为0.293和0.334,分别提高了17.2%和33.6%.因此,在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中加入溴化锂可以明显提高机组的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部分负荷工况性能,建立了机组非线性耦合数学模型.由于该模型变量多,溶液温度、浓度取值范围相互制约,采用子空间置信域法进行求解.通过机组部分负荷工况性能测试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模拟分析了4种运行模式下机组部分负荷工况的蒸汽耗量、机组性能系数(COP)和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结果表明以冷水入口温度为控制信号,变溶液循环量的运行模式下机组性能最好,比定溶液循环量调节运行模式可节省约20%的能耗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了高温LiBr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热力学模型.模型考察了系统各操作温度、循环倍率(Rf)、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Ef)和系统温升(Tgl)对系统性能(ECOP)、主要部件损失(Ed)和总损失(Et)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器和再生器是整个系统损失最大的部件;ECOP随着再生温度、蒸发温度、吸收-蒸发温度和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增加而增加;随着吸收温度、冷凝温度、循环倍率和系统温升增加而减小.为了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系统温升不应该超过72K.  相似文献   

9.
LiBr—H2O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流程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和喷射制冷循环组合而成的新型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流程,其性能系数接近双效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系数,但流程和结构有较大简化,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文中以溴化锂水为工质对,进一步分析了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流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效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筛选问题,为了寻求一个新的突破口来提高吸收式制冷系数,对单级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工质对的循环和能量转移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将溶液焓"拆分"为溶质焓、溶剂焓和过量焓,发现过量焓可以影响吸收式制冷的制冷系数,并且既可以有利于亦可以抑制吸收式制冷的制冷系数;通过对比分析100%和0%两种极端回热换热器工况下的制冷系数,发现过量焓对吸收式制冷的影响与回热换热器的效率相关。为定量分析过量焓对制冷系数的影响,对H2O/LiBr、R134a/[HMIM][Tf2N]和R1234yf/[HMIM][BF4]3种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热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回热换热器效率较高时,由于过量焓的作用,R1234yf/[HMIM][BF4]的制冷系数将反高于H2O/LiBr。  相似文献   

11.
三热源内可逆热变换器比供热率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经典热力学分析方法的不足,根据热变换器的功能,投资等方面的特点,按照内可逆联合诺循环模型,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方法,导出了吸收式热变换器比供热率与操作参数,比供热率与热学性能系数的优化关系,从而使优化结果兼顾了系统有能的合理性和与总传热面积相关的反映设备投资回报的经济性指标,对实际热变换器的优化和设计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升温型金属氢化物热泵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考虑到金属氢化物床的传热和换热器间显热回收等实际因素,提出了升温型金属氢化物热泵性能系数计算公式,为合理选择金属氢化物对,以及调整热泵的各种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强化金属氢化物床的传热、采用平台倾斜度小的金属氢化物、减小反应器材料的比热和质量,以及换热器间高效率的显热回收,是提高热泵性能系数的有效措施.金属氢化物热泵的性能系数随驱动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温升幅度随驱动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二次提升型吸收式变热器热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有效地回收低品位余热 ,该文以水 /溴化锂(H2 O/ L i Br)工质对为例 ,分析了 3种二次提升型吸收式变热器 ,指出其中第一级吸收器和第二级蒸发器相连接的形式(A1- E2型 )是最可取的。并着重分析了 A 1- E2型二次提升型吸收式变热器的热力性能 ,结果表明 ,二次提升型吸收式变热器比单级吸收式变热器有更高的温度提升 ,运行范围扩大 ,但系统性能有所下降。根据对不同工质对的热力分析 ,该文还提出了第一级采用 H2 O/ L i Br,第二级采用三氟乙醇 / N -甲基 - 2 -吡咯烷酮 (TFE/ NMP)为工质对的二次提升型吸收式变热器的设想 ,它既能获得较高的温度提升又有相对较高的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14.
基于热化学再吸附变温原理,提出并实施了一种以低品位热能升温储能为目的的热力循环,并对其循环特性及储能供能升温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吸附储能工质对MnCl2 NaBr NH3研究了热化学再吸附升温储能特性.结果表明:利用固 气可逆化学反应过程中热能与化学吸附势能的相互转化可实现热能的高效储存,采用热化学再吸附变温技术在实现热能储存的同时还可有效实现低品位热能的能量品位提升,从而可为低品位热能的高效储存及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当储能阶段输入温度为128 °C时,根据外界不同温级热能的需求,释能阶段输出温度提升至140 °C和144 °C时,对应的储热效率分别为0.21和0.11,对应的效率分别为0.25和0.13,且热化学升温幅度越大,储能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对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系数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在热泵系统制热模式下,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该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计算热泵系统的性能参数,并在所建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试验台上测试该系统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管壁温度、制热量、性能系数等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较吻合,证明模型基本可靠;随着冷却水流量的增大,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和性能系数都会随之增大;随着冷却水入口水温增大,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和性能参数都会随之减小;热泵的性能系数在2.8~4.5之间,高于常规的空气源热泵的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16.
根据收集到的有关TFE-H2O-TEGDME(三氟乙醇-水-二甲醚四甘醇)热物性参数的实验数据,及已拟合出的各种热物性关系式,通过整理、归纳、比较,得到了在制冷/热泵循环计算中所需的压力、温度、比焓、比容等热物性参数计算式.在二类热泵系统中分别应用TFE-H2O-TEGDME和TFE-TEGDME工质进行循环热力计算,结果显示TFE-H2O-TEGDME三元工质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在性能系数略有提高的同时高压侧压力明显降低;充注溶液所需TFE质量分数降低,溶液初投资减小等.但是由于受到水凝固点的限制,TFE-H2O-TEGDME三元工质只适合在温度高于0℃的空调或二类热泵系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非共沸混合工质(以下简称NARB工质)热泵节能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压力和充注浓度对热泵的性能系数、容量控制和热负荷等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混合工质比纯工质具有明显节能效果,这种效果随着混合工质中低沸点工质浓度的增加而加强,但受实际装置所限,存在着一个最佳浓度和压力选择问题。本文还对三元混合工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二元工质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压双效复叠吸收式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以氨/水为工质的中压双效复叠吸收式冷循环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只有在冷却水温度较低,制冷剂蒸发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具有较高制冷系统的优点,当冷却水温度较高时,循环冷系数较考虑回收Ⅰ级循环的精馏热,以提高叠循环的制冷系统。  相似文献   

19.
CO2热泵热水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热泵热水器的效率,扩大CO2跨临界循环的应用领域,建立了CO2热泵热水器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同季节工况下均可正常运行,且均能制取出较高温度的热水,但在夏季工况运行时的性能系数和水流量均最高;从健康角度考虑,当该系统运行于夏季工况,且出水温度达到65℃时,性能系数在3.45以上;若系统冷量同时被利用(即空调热水两用机),其综合性能系数可达5.9.可见,CO2热泵热水器在制取热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能量利用角度分析,CO2空调热水器两用机在夏季运行时有很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无回热型氨-水-溴化锂三元溶液无泵吸收式制冷系统较传统系统的热力性能好、初投资费用少和安全性高,提出了3种回热型系统的改进方案,并做了系统比较和实验分析.方案Ⅰ,在wNH3=50%,wLiBr=15%时,系统性能系数(COP)提高约27.8%;方案Ⅱ,在同等条件下,COP提高约65%.可见,增加回热流程后,COP得到了显著提高.对改进型方案Ⅱ存在的问题做了讨论,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