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1999年12月18日升空的“地神号”新型卫星正在地球上空705公里的空间轨道上运行,对地球广阔区域进行密切监测。从影响气候的云层、植被到阳光和气温乃至森林火灾和冰层覆盖情况都在它的视野之内,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观测计划将引导科学家密切关注地球,以期更好地预测其未来的诸多变化趋势──这一重大责任要求卫星具有前所未有的观察能力,人类活动正在加剧全球变化速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地质力量波及的影响范围。 我们需要长期进行全球多种测量以便利用这些准确信息组合成计算机模拟图像,进而使我们有… 相似文献
4.
6.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以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同时,这第三平台还将提供窗口,窥测地球的内部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至今,全世界30余年来大约发射了4000多个航天器(其中美、苏占90%以上)。它们在军事、经济、科研等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表明:在高技术中,航天技术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加强国威、保卫国家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航天事业。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是这样做的;甚至连日本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空间计划。我国20多年来,已成功地研制发射了30颗各种类型的人造卫星,在全 相似文献
9.
10.
12.
中国对地观测卫星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自诞生以来,物理结构及其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地球的演化过程发生在各个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只有连续不断地从宇宙对地进行观测.捕捉各种变化信息,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揭示地球环境变化的规律性,进而预测地球未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高能粒子辐射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资源卫星上搭载的星内粒子探测器累计5 年左右的资料, 总结了在太阳同步轨道780 km高度上高能粒子通量的一般分布特征, 作为首次对卫星内部高能辐射环境的连续监测, 资料分析对比确认了卫星内外高能粒子辐射经过换算后的一致性, 测量到的通量变化与太阳活动和质子事件有直接的关联. 外辐射带高能电子辐射强度与Dst指数的变化对应很好, 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一般有3 d左右的延时, 而大的磁暴造成的高能粒子的注入则通常发生得很快, 与Dst指数变化可在同一天发生. 另外, 在宁静时极盖区很少出现高能电子和质子, 上述几年数据的统计表明, 只当太阳质子事件发生时, 高能质子和电子才出现在极盖区. 相似文献
14.
据《纽约时报》报道,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的两座星系相撞的图像,预示了大约50亿年后人类所居住的银河系死亡时的可能情景.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