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李白、杜甫实现其“虚幻的政治理想”中忧愤痛苦而终的客观史实出发 ,提出李杜“大鹏中天力不济 ,凤凰梧枝难觅”的悲剧人生这一说法。以两位伟大诗人穷毕生精力以期实现的政治理想抱负的象征意象——大鹏与凤凰说起 ,概述其悲剧人生的实践历程。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李杜二人“力不济”与“枝难觅”悲剧人生的主客观原因作历史审视和现代阐释 ,进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价值观中个人价值与社会 (集体 )价值的辨证关系来阐释李杜二人由于价值取向的片面性、对立性所造成的悲剧 ,最后得出李杜人生悲剧是人的追求的个性化、无限性与人的追求总要受到限度挑战的现实性这一人类永恒矛盾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的《红楼梦》,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追问和独特思考。借助小说文本与脂砚斋批语的互证,从三个层面对其所表现的人性悲剧进行理解,阐释个体价值的悲剧、爱情理想的悲剧、人生普遍的悲剧,并进而探求其悲剧思想于人性关怀和审美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悲剧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人生的积极价值。悲剧艺术不同于现实的苦难,它不仅能唤醒人的伦理意识和行动实践意识,更重要的是引起人的审美意识,在审美观照的过程中使人的情感和心智得到净化和升华。悲剧通过伟大的展示、磨难与毁灭,唤起人们惊奇、敬仰和赞美的情感;悲剧英雄的信念、毅力和勇气,使我们受到震撼和激励,并以其道德上的完美与不朽,唤起了人的崇高感。悲剧人生观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昭示了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知、追求完善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4.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但命运悲惨的女诗人。其诗歌就是这位旷世才女的人生悲歌,倾诉了她精神上的愁恨寂寞苦闷以及对自己不幸人生情感经历的体验和感叹,蕴含着深厚强烈的悲剧意识,其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追求、肯定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二是对爱情婚姻的不懈追求与世俗之间的矛盾。鱼玄机诗中悲剧意识的形成不仅有时代、社会、政治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她本人的情感经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通过李香君和侯方域二人爱情故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兴亡感慨。这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因主人公不屈的抗争给人以美的引导;这也是一部政治的悲剧,由于正义的毁灭给人以美的震撼;这更是一部人生的悲剧,不息的追求,最终却要面对失败的结局,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无限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船山词用典的类型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山博通经史子集,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以抒情言志。船山词用典呈现一定的类型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五类:爱国贞士、失意英雄、出世隐者、变节小人、虚幻仙道。船山所用典故是对其人格追求、政治理想、人生遭遇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萨特“自我选择”的思想在一些青年中不胫而走。在有的大学中,“自我选择”的演讲博得了阵阵掌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讨论中,“自己设计自己”、“自己选择自己”成为某些人交流思想的时髦语汇;有人甚至以为“自我选择”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而奉其为警世格言或座右铭。与此同时,在某些文艺作品中,也若隐若现地跳动着“自我选择”的影子。这种种情况要求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如何看待萨特“自我选择”的真实含义与社会价值?它果真值得人们如此迷恋吗?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8.
全文力图从诗人对社会、人生之美与艺术创作之美的审美追求中,揭示其潜在的丰富的审美意识。诗人对社会的审美理想是:端拱为尊,无为而治;政治清明,勤政于民;宽猛相济,人际和睦;风俗淳古,社会安定。希冀实现“事君”“荣亲”的美愿,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美,追求醉失天地的美感,即构成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审美追求。谪仙心目中的艺术创作之美,则主要表现为:清真自然之美;风清骨峻之美;壮柔兼具之美;言外蕴情之美。  相似文献   

9.
《诗经·蒹葭》通过情景的具象观照出人生的抽象,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抒情主人公永远追求“伊人”却又永远追求不到的困境,形象地阐释了理想是奋斗的动力,同时更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人生哲理。设置一个崇高而美好的理想,不断地去追求,从而引出一个精彩的过程,这才是人生真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唐代人所选的十种唐诗选集对李杜诗歌的取舍却与后人对二人的推崇大相径庭.李白被选入的诗歌数量有限,被选入中唐以后的“唐人选唐诗”很少,而选录杜诗则少之又少,且被后世所推崇的代表作也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在唐代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受选诗时间上的限制外,其根本在于李杜诗歌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不相符,或许这恰恰反映了唐人对诗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从美学的角度看,都堪称悲剧艺术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悲剧美学价值,鲁迅是我国现代悲剧大师。1925年,鲁迅在《再论雪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著名的悲剧定义。指出了悲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毁灭。鲁迅认为社会历史进程中,新与旧的社会矛盾冲突导致悲剧性矛盾,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和无价值的东西的对立和斗争,构成悲剧艺术的客观基础、鲁迅的悲剧定义,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现有共同之处,由于鲁迅能从社会两种力量,两种价值的冲突中去认识悲剧,因此…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文明运动,是一种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中国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本民族特色。因此,必然涵摄着深刻的历史合理性意蕴和鲜明的文化价值目标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实质是“合理性”的探寻与重建过程,其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阐释;二是树立合理的功利价值观念;三是必须认真协调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四是“理性文化人”的人文目标的设计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李煌明博士所著的《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批判地分析了宋明诸大儒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守护。进而,以“有无境界”为切入点,从精神境界与人生幸福、精神境界与精神健康两个方面探讨了精神境界的现代价值,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守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草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15.
《诗经·蒹葭》通过情景的具象观照出人生的抽象,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抒情主人公永远追求“伊人”却又永远追求不到的困境,形象地阐释了理想是奋斗的动力,同时更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人生哲理。设置一个崇高而美好的理想,不断地去追求,从而引出一个精彩的过程,这才是人生真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笔下的红牡丹,一生执着追求灵肉和谐的理想爱情,无所畏惧,不屈不挠,但一次又一次都陷入失败的深渊,最终无奈地走人灵肉背离的婚姻悲剧。本文通过对牡丹爱情悲剧的解读,发现导致牡丹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牡丹自己任性偏执冲动的极端个性,而操纵牡丹悲剧的命运之神,是根植于作者林语堂内心深处的不可动摇的“中庸”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17.
“多余人”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杜少卿成为“多余人”的原因既在于乐善好施、仗仪疏财的性格,更在于其追求的儒家的政治礼乐理想。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叛离和觉醒,表现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叛,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存在本质上即在于规定其自己本身,它是在尺度中达到其完成的规定性的”,一切人世间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孔子一生就很好地把握了这尺度。他灵活地坚持“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时、因地、因事地制宜,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平衡之点,解决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使孔子在其人生理想实现中处理得圆满美妙,又实现其全身成仁目标,让人折服。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悲剧,是美学范畴的悲剧。 恩格斯在分析拉萨尔的《冯·济金根》一剧时,提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论断,以后,一般将这一论断看作对悲剧的理论的概括。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与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我觉得,两者虽一致,但却有一定差别,我认为鲁迅对悲剧作的这一解释,可以把恩格斯的论断囊括进去,而后者却不能囊括前者,即,除了恩格斯所论述的那种悲剧外,还应该有另外类型的悲剧(如施昌东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个要求的阻力之间的悲剧的冲突”而导致的悲剧,他试图以此来解释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而这另外类型的悲剧,却可以用鲁迅先生的解释来概括。  相似文献   

20.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