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光光度法测定藻胆蛋白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管藻和螺旋藻中提取了藻胆蛋白,利用藻胆蛋自在可见光区具有吸收的特点,建立了藻胆蛋白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在波长565和620nm处测定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在0-1.2m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藻红=0.9995,r藻蓝=0.9998,该方法测定藻红、藻蓝蛋白的回收率分别为99.07%和99.11%.与传统的Lowry法相比,该方法测定蛋向质简便快速.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
滇池微囊藻“水华”藻胆蛋白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从滇池采集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wesenbergii(惠氏微囊藻的多率达90%以上)和人工养殖螺旋藻的藻胆蛋白和粗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滇池微囊藻水华中藻胆蛋白的含量占干藻的15.07%晒干后的螺旋藻其藻胆蛋白含量8.05%,喷雾干燥的3.68%,此外,超滤前破细胞的溶液含小白鼠致死的毒素,超滤提取得到的藻胆蛋白结果为阴性,藻胆蛋白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红毛菜藻红蛋白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多种提取方法提取红毛菜(Bangia fusco-purpurea)藻红蛋白并对藻红蛋白粗提液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冻融法提取藻红蛋白的得率较高;温度、pH、铜离子、铁离子及光照对藻红蛋白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藻红蛋白较适宜的保存条件为;低温(5℃左右)、pH5.7、避光。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藻胆蛋白光解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4.
选用Bradford法和Lowry法,以牛血清蛋白和γ-球蛋白作为标准蛋白,分别对从海生红藻异管藻(Heterosiphonia japonica)和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以及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中分离纯化的异管藻R-藻红蛋白(HR-PE)、多管藻R-藻红蛋白(PR-PE)、蓝隐藻藻蓝蛋白(Cr-PC)进行了蛋白浓度及其特征吸收峰的光吸收系数测定.根据2种方法和2种蛋白针对3种藻胆蛋白的测定结果以及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比较,Lowry法是进行藻胆蛋白,尤其是六聚体藻红蛋白浓度及光吸收系数测定的更适合、准确的检测方法;在进行同类或相同藻胆蛋白之间相对含量、比例的定量分析时,Bradford法是一种更便捷的测定方法.由于藻胆蛋白光吸收系数值与选用的蛋白定量检测方法及其所用的标准蛋白直接相关,在使用和比较藻胆蛋白光吸收系数值时必须明确检测方法和标准蛋白,否则藻胆蛋白光吸收系数值将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对龙须菜配子体进行诱变处理,并筛选出色素突变体。又以真江蓠、细基江蓠繁枝变型、龙须菜及其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藻胆蛋白的提取、纯化及藻胆蛋白光谱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用Middle Fine Sephadex G-150(MFG-150)、Fine Sephadex G-150(FG-150)以及Sephacryl S-300(S-300)3种凝胶过滤对富含R-藻红蛋白(R-PE)的多管藻藻胆蛋白提取液进行R-PE、R-藻蓝蛋白(R-PC)和别藻蓝蛋白(AP)的分离,并对所得R-PE、R-PC/AP组分用DEAE Sepharose-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做进一步纯化,优化建立了从多管藻藻胆蛋白提取液中同时有效分离纯化R-PE、R-PC和AP 3类藻胆蛋白组分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比较多种细胞破碎方法、不同硫酸铵浓度对龙须菜藻红蛋白的提取、分离效果,探讨不同光照、温度、pH等处理条件对藻红蛋白粗提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组织捣碎破壁细胞,5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藻红蛋白提取效果较好;温度、光照和不适宜pH均会导致藻红蛋白粗提物清除.OH自由基能力降低甚至起促氧化作用.因此对龙须菜原料的保存、加工及藻红蛋白的提取分离等必须在低温、避光、中性环境下进行,以保证藻红蛋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藻胆体是蓝藻及红藻主要的捕光天线,可以将吸收的光能传递给类囊体膜。该文首先对蓝藻及红藻藻胆体中各藻胆蛋白组分的能量传递规律,及藻胆体与类囊体膜之间能量传递机制进行了概述,认为能量传递效率与各蛋白组分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光谱匹配程度有关;能量传递需要多种机制的共同参与,只是所占比例不同;状态转换不是在极端的实验条件下才发生的,而在日常条件下就可以发生。此外,还概述了藻胆体或藻胆蛋白与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能量传递,认为藻胆体或藻胆蛋白与高等植物类囊体之间能发生能量传递,不同的藻胆蛋白与高等植物类囊体之间的传递效率有所不同。最后对建立高效的植物光能传递系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6个不同品系地木耳的藻胆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地木耳藻胆蛋白含量是存在差异的.采于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的品系不论是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藻红蛋白,还是总藻胆蛋白含量在6个品系中都是最高的,而采于陕西榆林的品系则相反,各项含量均为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pH对多变鱼腥藻(Anabaenavariabilis)藻胆体荧光发射光谱,光能传递和解离的影响.在pH7磷酸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解离.在pH6,8,9,10磷酸缓冲溶液中,藻胆体仍处于较稳定状态,没有解离.在pH5,5.5和10.5磷酸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发生弱解离.在pH4.5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发生明显解离.在pH4和11缓冲溶液中,藻胆体发生严重解离;藻红蓝蛋白,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光能已不能传递给末端发射体  相似文献   

11.
桑叶提取物对食用油脂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桑叶中的抗氧化物质,以食用菜油作底物,采用碘量法研究桑叶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微波乙醇提取物抗氧化作用最强,其作用与合成抗氧化剂BHT相当,柠檬酸对桑叶提取物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先蒿属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制成急性氧化损伤模型,测定不同组织及血浆中的抗氧化相关酶SOD、GSH-Px,脂质过氧化产物LPO,LF以及氧化损伤相关酶AKP、ALT、AST等指标,研究了太白参、扭盔马先蒿和短茎马先蒿三种药用植物对小鼠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太白参、扭盔马先蒿和短茎马先蒿的正丁醇部位和水提取部位均可显著降低由四氧嘧啶引起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异常升高,肝损伤及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积累,抑制肝指数的异常降低.太白参、扭盔马先蒿和短茎马先蒿正丁醇提取部位和水提取部位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Schaal耐热实验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温度、时间对猕猴桃籽油自氧化过程的影响以及不同抗氧化剂对猕猴桃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对猕猴桃籽油的自氧化过程有显著影响,温度的影响更明显;TBHQ对猕猴桃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均对TBHQ与PG复配而成的复合抗氧化剂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且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优于柠檬酸;添加0.015% TBHQ+0.005% PG+0.01%柠檬酸或0.015% TBHQ+0.005%PG+0.01%抗坏血酸复配而成的复合抗氧化剂,可使猕猴桃籽油在20℃条件下的预期贮藏时间从2个月延长至13~14个月.  相似文献   

14.
铅胁迫对绿豆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硒缓解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硒具有抗氧化作用,重金属铅有毒害作用.探讨绿豆发芽生长过程中硒对铅毒害的缓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铅毒害导致绿豆苗期叶绿素含量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绿豆苗期生长过程中添加硒和铅后,其三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黄秋葵花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通过测定黄秋葵花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和对化学模拟体系中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清除能力及对小鼠红细胞溶血性的影响,评价黄秋葵花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秋葵花提取物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硫化烷基酚型抗氧剂(T503)制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合成一含硫酚型抗氧剂,用于润滑的调制。以T502和硫磺为原料合成T503。研究硫化工艺的各种影响因素,得到硫含量为8—12%的硫化烷基酚抗氧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维生素C-磷脂复合体(VitC-PC)和VitC体外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应激的活性,本研究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用沙门氏菌脂多糖(LPS)诱导氧化应激,分别用不同浓度VitC和VitC-PC进行处理,测定培养液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细胞内诱导性NO合成酶(iNOS),以评价细胞炎性反应、细胞膜完整性和脂质过氧化程度。同时静息态腹腔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的VitC或VitC-PC共孵育,测定细胞内VitC浓度,以评价细胞摄取VitC或VitC-PC的效率。结果发现,在高浓度添加VitC时,巨噬细胞摄取VitC-PC的效率高于VitC(P<0.05),VitC-PC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发生脂质过氧化(产生MDA)和细胞膜损伤(LDH泄露)的效率显著高于VitC(P<0.05)。因此,本研究证明VitC-PC比VitC更易进入细胞内部发挥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褪黑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褪黑素在调节动物生物钟,抑制性成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保护消化道,促进睡眠和毛皮生长等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褪黑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癌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蓠藻膳食纤维的降血糖及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江蓠藻膳食纤维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以及血清中某些抗氧化指标的效应,探讨其降血糖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江蓠藻膳食纤维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且以中剂量(0.4 g.kg-1)江蓠藻膳食纤维的降血糖作用最佳.此外,江蓠藻膳食纤维可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的丙二醛(MDA)浓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改善糖尿病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合成的七种二烷基胺为基础,进而合成了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用差热分析方法研究MoDTC的烷基基团的差异对其热性质的影响,以及MoDTC用于润滑油抗氧剂的抗氧化效应。试验结果说明,具有支链烷基的MoDTC比带有直链烷基的MoDTC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MoDTC比工业抗氧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T202)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T501)有更好的抗氧能力。并用热重天平方法研究了MoDTC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