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反应过程中的时变温度效应,以黄土地区亚洲第二高墩天宁沟特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主墩承台有限元模型,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水化热时变温度效应;通过数值模拟优化现场管冷系统,并布置温度传感器实测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内表时变温度场,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混凝土入模温度、导热系数和表面对流系数对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内部绝热温升、表面温升和内表温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所得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内部绝热温升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但其出现时间较实测值滞后约60 h;受环境温度和保温措施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承台表面实测温度波动较大,内表温差也呈波动状态;混凝土入模温度与大体积混凝土承台内表最高温和内表温差线性相关,较低的混凝土入模温度能迅速降低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绝热温升越大,混凝土入模温度对其内表最大温升和内表温差的影响越大;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最大绝热温升出现时间与混凝土导热系数对数相关,混凝土导热系数越大,其最大绝热温升越大;绝热温升受混凝土表面对流系数的影响较小,但混凝土结构进入降温阶段后,其表面对流系数越大,内部温度降低速率越快;混凝土表面温升受其表面对流系数的影响较大,混凝土表面对流系数越小,其表面最大温升越大,结构进入降温阶段后,混凝土表面温度降低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等效时间的混凝土绝热温升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不同养护温度下的混凝土绝热温升进行了研究,采用化学反应速率描述环境温度对混凝土绝热温升的影响,探讨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养护温度之间的关系.引入等效时间的概念,根据Arrhenius函数和指数函数研究水化热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最后采用反演分析方法中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试验数据,确定绝热温升和等效时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温度对混凝土水化热最高绝热温升影响不大,对于某种混凝土存在唯一的绝热温升与等效时间关系曲线,可以用等效时间描述温度对混凝土绝热温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愈式电容器具有无油、低噪声和体积小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城市和清洁能源应用场合。在Fluent 15.0中建立并求解了自愈式电力电容器在400 V交流电压下,环境温度为35℃时的温度场仿真模型。着重分析了外壳和芯子的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温度在-25~55℃和承受电压在0.9~1.3倍范围内二者对电容器温度场分布和温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情况下外壳最高温度均在大侧面,大侧面温度均高于小侧面。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电容器最大温升显著减少,随着承受电压值的增加电容器最大温升成快于线性而慢于二次方的速度增大。2种变化范围内电容器最大温升分别在6.86~11.00℃和5.84~10.58℃范围内变化。研究为电容器的运行维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常压下用直流法微型反应器对国产铜-锌-铝系低温变换催化剂进行了氢还原动力 学的研究。其还原历程与纯氧化铜不同,在443K以上没有诱导期.在 r-ι图或 r-α 图上出现了两个峰。主峰所对应的还原度基本上与反应温度和氢浓度无关。在443- 483K,PH2=4458-11145N/m2范围内,在还原度大于20%以上的过程,可用 一个统一的动力学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5.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VOF算法,建立了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气-液两相降膜流动传热传质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表面张力动量源项和气-液相间传热传质源项.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壁面热流密度、液相进口温度和空气速度下竖直板面的温度分布、气-液界面处潜热和显热换热量的相对关系.计算结果显示,液膜和空气内温度随壁面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气液界面处,温度梯度存在不连续;气-液相界面处的换热主要形式为水蒸发传质引起的潜热换热为主、空气显热传热为辅,并且传热热阻主要集中于水膜内;并且随风速的增加,相间传质量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分析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相间耦合电流的简化计算模型,并且运用部分电容法算出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相间耦合电流,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一致,为在线监测MOA避雷器减小相间干扰提供了方便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以搅拌槽间歇动力学方法研究TBP树脂吸附苯酚的粒内扩散,有限差分法解变边值条件的偏微分方程组.实验所得不同条件下的表观粒内扩散系数与温度和树脂上TBP含量有关.以此法计算的液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实验值相符.  相似文献   

8.
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自然环境温度作用模型和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同时,借助不同混凝土及不同深度的混凝土内温度试验,检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自然环境与混凝土内温度变化规律,计算曲线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混凝土自身热阻效应,混凝土内温度响应与自然环境温度表现出温度响应波幅、极值和滞后时间等方面的均有差异;低水灰比的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较敏感且响应幅值衰减较小,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幅值随距表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有/无遮挡条件对自然环境中一维混凝土内微环境温度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傅立叶传热原理和第三类边界条件,推导出2种工况下的一维混凝土内微环境温度响应模型,并利用现场试验结果论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此外,还提出了利用实测结果求解混凝土的热扩散系数和表面换热系数等参数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所构筑的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混凝土内微环境温度响应模型可表征混凝土内微环境温度响应变化规律,其理论拟合曲线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有/无遮挡条件对混凝土内微环境温度响应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温度响应波幅、极值和出现时间等方面,这是因为主导混凝土与环境间的换热方式不同;基于理论推导和实测结果所解出的混凝土热扩散系数和表面换热系数等参数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自然气候环境的温度作用谱和混凝土内温度响应预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气候和自然气候环境下,开展环境温度与混凝土内温度的监测试验,得到自然气候环境下混凝土内温度的响应规律。基于混凝土内温度响应的滞后规律,并采用极差分割的数学方法,提出对波动变化的自然环境温度的处理方法,进而构筑成自然环境的温度作用谱;最后,基于温度作用谱,并利用混凝土微环境温度响应预计模型,得到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谱。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气候环境相比,自然环境温度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波动,混凝土内温度响应与气候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时间上和数值上的滞后效应;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谱与自然环境下实测的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绝热温升和热传导方程的新理论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对不同养护温度条件下的混凝土绝热温升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描述时间和温度对混凝土绝热温升的影响,探讨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养护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混凝土不同养护温度(4.4℃,23.3℃和40.0℃)时绝热温升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混凝土绝热温升可以用三参数双曲线函数描述;(b)化学反应速率是混凝土养护温度的非线性函数;(c)只有对混凝土样本化学反应速率作进一步研究,才能正确计算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和应力场。  相似文献   

12.
储煤场煤垛温度预报的仿真模型与计算⒇陈亚平徐礼华吴斌林蔚(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南京210018)对煤垛内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旨在及时准确地预报煤垛内的温度变化,以防患于未“燃”.用计算代替现场的实测,或结合少量的现场实测,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弹丸不同部位受热方式进行分析,建立了弹丸滞留预热身管中受热的组合模型,模拟了某大口径火炮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通过连续射击达到最大加热工况时,弹丸滞留身管的温度响应过程并预测了其安全停留时间,所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就采用身管主动冷却技术对弹丸膛内安全停留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主动冷却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弹丸膛内滞留的热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室温离子液体——四氟硼酸正丁基吡啶(BPBF4)为溶剂,在293.15K-343.15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浓度为0.07170mol/kg的FeCl3的伏安曲线,确定了Fe^3+的还原是扩散控制的单电子转移可逆过程,用计时电流法估算了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Fe^3+的扩散系数D,进而求得了它在不同浓度下的扩散活化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锂离子电池温升所产生的热应力和形变分布,建立了快充条件下18650锂离子电池的热模型,仿真得到不同环境温度下电池的温度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顺序热-力耦合模型,进一步分析电池的热应力和形变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增加,电池最高温度增大,温差减小,充电末期电池温度稍有下降且降幅随环境温度增加而减小;最大应力值出现在电池柱面外边中间部分,最小应力分布在轴向两端;最大形变分布在电池轴向两端,最小形变出现在电池中心区域;电池的应力和形变随环境温度增加分别呈减小和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CaO-Al2O3-SiO2熔渣表面张力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炉渣结构的共存理论与CaO-Al2O3-SiO2熔渣在不同温度和成分下实测表面张力值,制定了本渣系表面张力与熔渣各结构单元作用浓度及温度间关系的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证明该模型可以反映本渣系表面张力随熔渣作用浓度和温度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忽略两相间的滑移速度,采用Fluent中的混合模型对亚临界CO2过冷液体进入缩放喷管降压膨胀产生气泡的两相流动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其中,气液两相间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传递率采用空化模型理论进行计算.计算工况如下:喷管液体CO2进口压力为61MPa,温度为29315K,喷管出口为两相状态.计算结果显示,CO2工质流经喉部时,压力急剧降低,相间的质量传递率达到最大值,CO2工质发生相变;工质进入扩散段后,随着压力降低,气体份额不断增大,喷管出口压力为165MPa时,气体体积份额约为093.数值模拟值与实验值对比结果为,计算压力与实测压力值最大误差不超过101%,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值最大误差不超过19%.数值模拟揭示了亚临界CO2在喷管中的气液两相膨胀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热载体陶瓷颗粒和生物质粉混合物在倾斜管中流动的两种极限情况,分别建立了平推流和充分混合流传热模型。在热载体初始温度为773K,载体和生物质质量比为20,载体粒直径为2.5mm,环境温度为293K条件下,用两种模型计算表明:完成95%的热量传递所需的时间分别为0.490和0.085s,生物质粉平均升温速率介于841-4850K/s。  相似文献   

19.
不同反应器条件下纸浆蔗渣的酶法水解反应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蒸煮时间为5.5h、温度155-160℃、P=0.6MPa、pH4.5的纸浆蔗渣为底物,采用Yakult Onozuka R-10的纤维素酶,在50℃、pH5.0的条件下,考察了釜式和固定床反应器对蔗渣法水解的影响,测定了在不同底物浓度、不同搅拌强度和不同循环流速下还原糖的得率。结果表明,对釜式反应器来说,底物浓度高则转化率低,搅拌强度加大对纤维素水解有利;对固定床反应器而言,循环流速增加,可提高蔗渣的酶解还原糖得率。从工业化的过程来说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蔗渣酶解反应釜式反应器有利。  相似文献   

20.
温度和压力对深水钻井油基钻井液液柱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油基钻井液密度的测量结果,建立了温度、压力影响下的油基钻井液密度计算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热膨胀系数和弹性压缩系数,利用该模型计算了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钻井液密度值。模型计算的密度与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0.3%,平均相对误差为0.11%。利用该模型对深水钻井时不同条件下井眼内钻井液密度和液柱压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深水钻井中,井眼内的钻井液密度通常大于井口钻井液密度;最大钻井液密度出现在海底泥线处;井眼内钻井液液柱压力的当量密度大于井口的钻井液密度。采用无隔水管钻井时的环空钻井液密度小于隔水管钻井时的钻井液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