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对两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震在时间上活动规律和空间上迁移规律,进行分析. 长江三角洲历史地震在时间上的活动,可分四个相对平静期与四个相对活动期,平静期与活动期相间.据此规律,推测到二十一世纪,可能进入相对平静阶段.同时根据两千年来发震时日的统计,阐明地震在一年中的活动规律. 长江三角洲历史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南京~扬镇、常州~溧阳、昆山~湖州三个地带活动较频繁;震波传播方向以北东、北北东向较多,北西、北北西向次之,且有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趋势.从地质构造上,阐明空间如是分布的基本原因. 地震对国家的建设事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至为重大.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三角洲)目前又是全国重点建设地区之一,所以探讨三角洲地震活动规律对三角洲的各项建设事业,是有很大意义的.兹就历史文献的记载,并参阅《苏浙皖沪地震目录》等资料,对三角洲历史地震的活动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钻孔探测、孢粉组合特征分析,并结合已有的钻孔孢粉资料,对青岛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更精细的划分.研究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本区发生了多次气候冷暖干湿的变迁,其中晚更新世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一温暖期,它又可以分为两个亚期,第一亚期略暖于第二亚期;第二个时期比较寒冷,又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个亚期;第三个时期气候温暖干燥;第四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第五个时期气候由寒冷干燥向温湿发展.全新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气候由前期的温湿向温凉略干发展;第二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第三个时期气候由前期的温暖湿润转向温凉略湿.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前人研究表明,淮河流域西周以前气候暖湿,西周至两汉降温,魏晋至五代寒冷,北宋至元中叶温暖,元后期至清末寒冷。在确定史料可靠性的基础上,并预先对拟采用的定量化方法进行合理性检验的基础上,可对淮河流域旱涝史料及冷暖史料进行参数化处理,并可与器测记录进行对接。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地球气候变迁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旋回为其基本特点.认为气候的冷暖交替、巨大变迁直接影响着生物世界的演变和人类及其文化发展,揭示长江流域在这种气候多变而严酷的时期,却闪烁着“人类起源的光芒”,形成了一条神秘的“人类演化时光隧道”.论述了全新世是一个干载难逢的气候适宜期,人类迈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古文化得以蓬勃兴起,产生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其中尤以稻作文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a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寒冷期和数次暖期中的短暂冷期.气候的突变,特别是气候变冷给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从而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对气候变迁以及中国战争史的叠加研究,发现战争的发生和气候变迁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建立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以来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文化事件序列和古气候环境序列,进而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成都平原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与中国其它地区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古蜀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全新世以来气候的变迁直接相关并贯穿于古蜀文化演进的始终.其中气候温湿期对应着古蜀文化快速发展或繁荣时期,而古蜀文化的突然中断往往对应出现气候变冷干事件,显示古蜀文化演进与成都平原全新世气侯变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区域地貌调查及对南京浦镇林峰桥剖面沉积物进行粒度、地球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等环境替代指标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在 140 0 0aBP左右先后经历了沼泽扩张期 ,此后气候变干 ,沼泽开始退缩 ,直至消失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沉积间断后又经历一次洪水泛滥期 .经过新仙女木期(10 2 0 0~ 10 80 0aBP)的寒冷期后进入了全新世的增温期 .后又经历多次冷暖波动 ,在 756 2± 90aBP~ 380 0aBP全新世最适宜期增温事件后 ,受 14~ 19世纪小冰期气候的影响 ,气候又开始向冷干转变 .同时在研究中还发现 ,古洪水多发生在气候转型期 ,因此笔者提出古洪水的发生可能与全球气候变迁历史中的突变事件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  相似文献   

8.
根据长江河口地区全新世气候、沉积环境的变迁以及三角洲地貌发育阶段和考古资料,将本区全新统划分为三段.各段厚度、岩性和沉积相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据此又把全区全新统划分为五个分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侯的寒暖特征、旱涝状况、以及嘉陵江流域、洞庭湖区太和湖流域气候特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象气候变迁。从而得出结论在过去的五百年间冷期分别出现在1450S——1550S、1600S——1720S和1840S——1880S,温暖时期出现在1550S——1580S和1720S——1820S;明清时期气候以寒冷为主,十七世纪最为寒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十九世纪次之;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布特性极强并且旱涝在时间上的分配也不均匀前期多旱后期多涝。  相似文献   

10.
甘肃陇东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陇东地区历史时期气候的研究,一方面印证竺可桢先生关于中国历史气候规律即由寒冷期与温暖期相交替的论断同样是适用于陇东地区的,另一方面在这一规律的理论基础上,说明陇东地区历史上的寒冷期与干燥期、温暖期与湿润期也是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关中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三角地带沙苑生态环境变迁做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治理和改善沙苑生态环境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进行分析。结果将沙苑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对造成变迁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结论形成初期主要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影响;之后的几个时期主要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建国后,经过合理的改造,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沉积物的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色度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试图重建该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可划分为五个冷暖旋回阶段:1)10.4~8.8kaBP末次冰期结束快速升温的早全新世;2)8.8~5.4kaBP温暖湿润的早中全新世;3)5.4~2.8kaBP频繁波动相对趋冷的中晚全新世;4)2.8~1.2kaBP气候有所回暖的晚全新世;5)1.2~0.4kaBP,气候快速变冷期。在此基础上,与中国西北及其他地区全新世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旨在说明长三角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文化的摇篮之一.考古工作者先后调查、发掘了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得以确立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年代序列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这些资料,结合长江中游地质构造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暖期和大洪水期的证据,总结发现地质构造条件决定该地区的河湖演变方向,同时气候的冷暖变化也影响着河湖演变的规模;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规律研究,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居住环境与迁移走向.  相似文献   

14.
杨清 《科技信息》2009,(27):I0298-I0298
古人云:“器为茶之父”,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茶具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陶瓷茶器是茶具中的典型,中国陶瓷茶具就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他的发展主要受地理环境,人文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过去5000年中国气温变化序列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20年来基于孢粉、石笋、湖泊沉积、泥炭、冰芯、历史文献等代用证据重建的中国31个地点(区)的温度变化序列,利用集成方法重建了中国过去5000a来分辨率为100a的气温变化序列.结果显示:在千年尺度的变化上,3050—250BC为温暖时期,250BC—1950AD为寒冷时期,在这两个千年尺度的冷暖气候期中又明显存在次一级的冷暖波动阶段.5000a来中国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冷暖变化差异,特别是在东部季风区、青藏区和西北区之间,在2850BC,2350BC,1350BC,950—350BC,50—250AD 和550AD等百年数百年阶段上还存在反相波动.与北半球其他地区过去5000a来温度变化研究结果比较,中国的气温变化与这些地区在长时间尺度的变化上具有同步性,但在百年数百年尺度的变化上,冷暖气候期的起止时间存在差异,说明冷暖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千年尺度上冷暖变化的自相似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历史文献和自然证据两方面的信息证明,中国历史时期的冷暖变化在千年尺度上具有自相似特征,其落后自相关在1350a左右的长度上最为显著,此1350a重现周期包括了4个长度在百年以上的冷暖期:持续200~250a的暖期、150~200a的冷期、300~350a的暖期、550~600a的冷期,每个冷暖期中包含若干个相对冷暖事件.相对于550~600a的冷期,另3个阶段可合并为总体上以温暖为主的阶段,这两大冷暖阶段之间以大幅度的快速升温或降温的方式实现状态的转换.根据冷暖变化的1350a的重现周期推断,20世纪暖期属持续时间长度为200多年的暖期,在位相上与570's~770's的隋唐暖期相同,其变化过程与570's~770's暖期十分相近,但升温速率更快一些,特别是1980's~1990's年的温度明显高于1500's~1990's的温度距平与150's~650's的温度距平的回归曲线,这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20世纪增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晚期柴达木盆地与珠江三角洲的气候都呈现出冷暖旋回的波动特征,引起相应的环境变迁.但两地各期的波动起讫时间年代有较大差异,柴达木盆地的降温时间明显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温幅度明显.两地都有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但纬向和经向的差异都很大.两地的气候波动变化、进退迁徒、突发事件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代表中国大陆上气候演变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8.
根据舒适度指数和寒冷指数计算了近十年阳泉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发现阳泉市旅游气候期长且具有开发夏季避暑旅游的条件.为了探寻阳泉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变化特征,将阳泉市近60年气象资料分为三个时期,即1951年~1980年为第一个时期,1981年~2000年为第二个时期,2001年~2010年为第三个时期,分别确定了三个时期各月份的舒适度等级,通过对三个时期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对比后发现,随着气候要素的变化阳泉市全年旅游气候舒适度都在升高,且寒冷季节升高幅度大于炎热季节.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是引人注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它的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是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课题.回顾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的过程,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深化的方向.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较深入地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了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的演变,研究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河道变迁,提出了黄土高原的侵蚀期,得出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历史、侵蚀速率.今后的研究应应用现代研究手段,以长时段、短周期、高分辨的研究为研究深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气候演变史实,综述了气候变化或气候波动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基本影响。中国全新世可划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三个阶段,其前两个阶段的明显暖湿性质对中华民族农业文明起源有举足轻重的沃土作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演化进程与暖湿期/冷干期的更替轮回息息相关,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秦汉、隋唐、宋元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而战事不断、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晚唐及明清时期气候寒冷干燥。20世纪的中国全域气温增加趋势明显,降水量增减趋势不明朗;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总体影响是“利弊共存、弊大于利”。近40年来,全国气温波动中升高、降水区域分异加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是主要特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对社会进步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良好机遇。总之,中国气候演变作用于社会发展以促进为主、阻碍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