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诗歌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被艺术化地运用,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从洪荒走向成熟,也是区别于外国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赋、比、兴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史演进。以《诗经》为主要标志的先秦诗歌创作,主要是赋、比、兴三者的融合,以《离骚》为主要标志的楚辞创作,比、兴凸现而赋退之后位;以"汉赋"为主要标志的汉代诗歌创作,"赋"又有复活之势。  相似文献   

2.
“赋、比、兴”含义研究较多,成因研究罕见。今就其成因问题作了三点推论:一是巫史文化的产物,即原始宗教内容向艺术形式的积淀,以及实用记事的需要。二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即当时出于礼仪的思考,出于政治、外交、人际关系的需要。三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即当时的诗人们已认识到物象的表意功能远远大于抽象语言的表意功能。上述三解,也许按其序列有先后之分,也许三种成因共同作用,也许某种成因主之,其余辅之。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前几年,文艺界对诗歌的“比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一讨论,自然涉及最早出现“比”、“兴”这些概念的诗歌总集《诗经》。不少文章,在研究《诗经》中“赋”、“比”、“兴”的应用时,在探索“比”、“兴”的形成和发展时,在论述诗歌创作中“比”、“兴”的功用时,往往强调“比”、“兴”而忽视“赋”,抬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讨论诗歌传统表现方法——赋、比、兴的某些文章中,常常是比、兴并提而侧重谈比,略于谈兴。其实,这是不尽恰当的。兴,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它是和赋、比并列的。在著名的《毛诗序》中,兴就被列为“六义”之一。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篇》,对兴也专门作为一个方面加以论述。朱熹的《诗集传》也是对《诗经》中每一首诗的赋、比、兴方法分别作出解释。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强调的仍然是“比、兴两法”是诗歌创作“不能不用”的方法。这些都说明兴是不可忽视的表现方法之一。这里,想以《诗经》为例,对它作一些粗略的论述。作为诗歌的表现方法,和赋、比一样,兴也最早出现于《诗经》。在《诗经》中,  相似文献   

5.
"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服务模式。论述了"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模式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指出了该模式目前需要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生平的光辉写照,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要用形象思维”,又是毛泽东诗歌理论思想的核心。本论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毛泽东创作诗词的形象思维过程。第二部分阐述毛泽东创作诗词的形象化手法,即赋、比、兴手法。本论文对赋、比、兴的涵义有许多独特见解。特别是关于“兴”的解释.历来歧义纷纭、莫衷一是.本论文作者援古证今,提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中之“三诗”,后来亦称“三义”。《周礼》对“三诗”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汉以后对之解释、引申、发挥日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古代文学家、理论家对“三义”的研究、讨论,都是联系着《诗经》创作的实例、《易传》之“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以及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犹如给他们吃"鸡肋"!让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中思考,用语言表达独立见解,才会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笔者总结多年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和采他人之长,提出"忆、学、练、导"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促进主体发展的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十七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它是科学发展观这一总路线中的一个分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也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认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对《礼记.大学》之精神有很好的继承,是这一精神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0.
项婷 《科技信息》2010,(25):128-128,389
刘重德先生在参考中外两位翻译大家严复和奈达对于翻译的原则或标准后提出"信、达、切"。实务翻译,或者我们称其为非文学翻译,是如何实现"信、达、切"的呢?本文尝试从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讲的翻译,来分析翻译的"信、达、切"标准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文选·赋》"物色"类选录了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四篇作品。萧统是从先梁赋的"整体"中选出此四赋的。四赋入选《文选·赋》"物色"类的原因大致有三:内容上,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形式上,文采斐然,结构巧妙;评价上,均得到先梁士人的好评。探讨《文选·赋》"物色"类选文原因,有助于推进...  相似文献   

12.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文选·班固两都赋》:“赋者,古诗之流也。”它开始见于《周礼》,跟风、比、兴、雅、颂称为六义。后来人们将它又分为两类,风雅颂是诗篇的异体,赋比兴是诗歌的作法。到战国时代,从屈原、荀子开始,赋又演变为体裁。汉朝以后,出现了杨雄、张衡等作赋名家,赋曾与诗并驾,蔚为大宗。六朝和唐宋时代,有些著名文学家也作赋,而且有名篇。  相似文献   

13.
赵建明  何荣荣 《科技资讯》2012,(28):184+186-184,186
目的以传统教学方法做参照,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可卸式代型制备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两个口技班学生为对象,一班为实验组(49人),二班为对照组(47人)。对两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即先理论讲解,之后再进行实践。实验组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边讲,边教,边学,边做,最后进行考试,比较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实验组学生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98%的学生认为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动手能力,93.9%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增加理论与操作技能之间的联系,95.9%的学生认为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组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1。结论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7.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介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及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重点强调在"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9.
谭朝贵 《科技信息》2011,(12):209-210
计算机技术正在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及生活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多方位、多角度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轨。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比兴思想并非一般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关于比和兴两种表现手法的阐释。刘勰的比兴观应有两个层面。即在第一个层面即比和兴的层面上 ,刘勰释兴为物我契合而起情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第二个层面上 ,比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这是刘勰对屈赋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 ,是对比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