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犹太小说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辛格是美国犹太小说的代表作家.文章从小说主题及小说中的文化超越等角度对辛格小说进行剖析,发掘出美国犹太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流散性、顺从性与反叛性以及对人类命运思考和探索中的虚妄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新春  乔多 《科技信息》2012,(33):477-I0005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一位个性独特、创作风格迥异于其他移居美国的犹太作家。本文从《肖莎》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入手,进而探究男性色彩背后所隐匿的女性的命运,透过这部作品考察一下犹太传统文化对辛格创作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犹太性是指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和民族特质,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意义和价值,在小说<赫索格>中通过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存体验,表现为边缘感、异化感、寻根性和寻本性.其核心--回归犹太传统文化,坚守生命成就了<赫索格>一书的犹太文化品格.这也说明,洞悉犹太性是了解<赫索格>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犹太性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深刻地影响了二战以后的美国文学。从索尔·贝娄几部小说中所呈现的"犹太性"可以看出贝娄不同时期小说中"犹太性"的嬗变:从早期小说中犹太性的表层局部地呈现到中期隐蔽性地渗透,再到晚期纵横开阖地深刻呈现,对"犹太性"的剖析为透彻地理解贝娄及其小说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阅读当代美国文学,你会惊奇地发现,艾萨克·巴什维茨·辛格与周围的世界是那么格格不入;在与同时代的作家如乔依斯·欧茨、索尔·贝娄、赫尔曼·麦尔维尔等相比也毫无相似之处。诚然,这可以归结为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第绪语作家,更重要的应该象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是靠“记忆和幻想”进行创作的。他的多数作品都取材于波兰犹太人的生活和犹太民间传说。一般说来,辛格的创作分为两大类,一类以东欧为背景,一类以美国为背景。描述的都是犹太人的生活,风格依旧但思想迥异。前者反映了辛格对过去岁月的强烈追忆以及犹太宗教、礼仪和带有神秘色彩的各种生活故事;而后者则表现了犹太移  相似文献   

6.
多克托罗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至今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在其中彰显着作者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思想和对小说的历史回归性的坚持,在创作模式上作者对各种写作手法驾轻就熟,技巧高超,或以历史与虚构结合,或将小说与诗歌、散文相结合,或使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相结合,或小说与音乐相融合,充实和拓宽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作家贝娄虽从不承认自己是"犹裔美国作家",但这并不妨碍其创作的犹太性,《洪堡的礼物》颇为典型。小说深刻地揭露了犹裔美国作家的身份焦虑以及对美好"家园"的渴望。犹太人"负罪—受难—救赎"的生命历程构成了小说的内在结构,以灵魂不朽解脱死亡重负的核心观念被设定为小说的旨归。在同犹太思想的呼应中,不仅突出了犹太性,更赋予了小说感慨沉郁、荡气回肠的悲剧意蕴和深厚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8.
艾萨克·巴仕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笔下,既有反映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失落感的长篇巨著,也有折射光怪陆离的魍魉世界的短篇小说。相对于他的长篇小说来说,他本人与评论家都认为他的短篇写的更有特色。本文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入手,来揭示辛格如何通过短篇故事向我们展示他二律背反的宗教观,以及他在对上帝的信奉与质疑之间的徘徊。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犹裔文学巨擘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以独特的视角与真实动人的细节叙事讲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存境况和在异质文化下寻求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作品中的男性典型形象在美国主流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下,遭遇身份困境与身份迷失;在身份抉择的过程中,由于同一文化对不同文化主体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典型形象对文化身份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潘晓东 《科技信息》2012,(31):223-223,134
美国犹太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主人公身份演变的特征探讨,从而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主流文学始终占据美国文学的统治地位,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使美国文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家,包括黑人、亚裔以及犹太裔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族裔青少年的成长及文化身份认同,重新界定了美国族裔特色,在美国成长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美国犹太裔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同情重点是二战中受害最深的犹太民族,本文把这同情归纳为“犹太同情”。因为重视了“犹太命运”的展示和“犹太精神”的挖掘,作家将民族自怜植根于民族自信之上,“犹太同情”便有了深沉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犹太家庭塞莫尔·利沃夫家族几代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以小见大地折射了二十世纪犹太人与美国主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艰辛.通过刻画美国身份失效后经受精神磨难和心灵割礼的“瑞典佬”,罗斯表达了重获犹太身份,回归犹太传统的内心欲求和希冀以及对犹太民族命运及走向的关切.  相似文献   

14.
儒家话语的革命转述——“十七年”小说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十七年"小说文化内涵复杂性的考察,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科尔沁小说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厚的人文性来源于科尔沁地区多元文化的滋养。分析科尔沁小说中的多元文化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蒙古族文化与满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混血,内蒙文化与山东文化、东北文化的交融,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指出在多元文化的塑造下,科尔沁小说形成的自觉的文化意识,较强的文化综合能力使其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成长于我国满-通古斯语族的核心区域——大兴安岭,其小说在精神特质和艺术表达上都鲜明地体现出满-通古斯文化的印记。迟子建小说中的满-通古斯文化因素既是满-通古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蕴含着东北边疆地区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内核。以满-通古斯文化为视阈研究迟子建小说,不但可以系统地挖掘迟子建小说中满-通古斯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还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像和风格特色。因此,满-通古斯文化与迟子建小说研究进一步探寻了东北地域文学研究的深层文化和精神维度,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小说创作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创作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表现出受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清华 《科技信息》2009,(19):168-168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荣获1991年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奖”并入围“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移民小说之一,该作品在华散研究中具有典范的意义。笔者将从散居批评角度出发,阐释该作品中美国华散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在美国的漂浮散居之旅中他们饱尝种族歧视,备受流离之苦,因而心系中华,顽强抗击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坚持在其母国文化的精髓:家庭主义中寻求慰藉,寻找归属感,谱写其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新的创作实践经验,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小说进行了大胆改造与创新,使之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不仅保持了民族文化个性化的存在,而且有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影响了一个时代人们的行为、思想或精神的生成及其走向。在大力倡导文化创新的今天,我们重新分析张恨水小说的先进文化构建,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