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曲安京《周髀算经》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古代天算名著,它的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周髀》系统论述了我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之一盖天说。原书作者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盖天说的算法体系与宇宙模型,曾绘制了著名的“日高图”与“七衡图”。此二图...  相似文献   

2.
《周髀算经》的盖天说:别无选择的宇宙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髀算经》中的宇宙直径81万里是其盖天说模型的唯一假定数据,在这一前提下,根据盖天说的宇宙框架,可以推导出这个模型中的所有数据,如璇玑半径、七衡周长及日照距离等等。《周髀算经》盖天说宇宙模型中的数理结构,是理论推导的结果,也是盖天说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期以来,《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地形状一直被认为是双重球冠形,并将这一点视为《周髀算经》“自相矛盾”之处。本文通过对《周髀算经》全书的系统分析,从演绎体系、数理结构、语词辨析等多方面论证了“双重球冠说”之误。再进而给出了《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结构和形状-新给出的结构和形状在全书中非常自洽。  相似文献   

4.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到《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希腊式公理化体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盖天宙宙几何模型的正确形状之后,即可发现《周髀算经》中有明显的域外天文学成分;它的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极为相似;它的寒暑五知识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难以产生并且无人相信;它的天球坐标系统没有赤道特征。《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  相似文献   

5.
《周髀算经》构建了古代中国唯一的一个几何宇宙模型。这个盖天宇宙的几何模型有明确的结构,有具体的、绝大部分能够自洽的数理。《周髀算经》的作者使用了公理化方法,他引入了一些公理,并能在此基础上从他的几何模型出发进行有效的演绎推理,去描述各种天象。尽管这些描述与实际天象吻合得并不十分好,但确实是应用公理化方法的一次认真尝试。而且这样的尝试此后在中国就完全绝响了。对于古代中国科学史上这样一个突出的特例,有必要专门探讨一番。  相似文献   

6.
《周髀算红》—中国古代唯一的公理化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髀算红》了构建了古代中国唯一的一个几何宇宙模型。这个盖天宇宙的几何模型有明确的结构,有具体的,绝大部分能够自洽的数理。《周髀算红》的作者使用了公理化方法,他引入了一些公理,并能在此基础上从他的几何出发进行了有效的演绎推理,去描述种种天象。发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古代的开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迪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2):67-71,84
中国古代至迟从《周髀》和《九章算术》即出现开方问题和方法,以后逐渐推广,到宋元时代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开方式理论,文中讨论了开方式的演变,与天元术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开方式与“方程”,Equation的关系等。总结出六点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地中概念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地是平的,而且其大小是有限的,由此导致了地中概念的产生,有关地中位置的说法很多,其中对天这有较大影响的是盖天说“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的主张以及浑天说的洛邑地中说和阳城地中说。地中概念在帮助浑天说战胜盖天说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国汉学家毕瓯是最早接触《周髀》以外中国数学著作并作研究的西方学者之一。他研究并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明代算书《算法统宗》的主要内容,中国人的位值制算筹记数法,全文翻译了《周髀算经》。但限于汉语水平,他未能读懂元代算书《益古演段》,因而与宋元数学失之交臂;他对《周髀算经》也颇多误解。因此毕瓯未能成为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天文之学常被认为来源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历法,常引《书经·典》“敬授人时”语,视作源自安排农事,系为农业服务而编制的。江晓著《天学真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天文与社会文化关系,其起源与域外天文的影响,等等,也提出了特有的论点和结论。本文对该书作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11.
天体测量 术(1)shu(2)calendar(1)计算天体运动的方法。《后汉书·律历志》:“《四分》之术,始颇施行。”(2)清乾隆以后,为避弘历讳,将“历”均改称“术”。度degree中国古代以一周天为365又1/4度。《周髀算经》:“三百六十五尺四分尺之一,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外史方向上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大体呈空白状态。本文选择了三个向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切入点,尝试对古代天文星占之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背景作初步接触。一、天文“天文”一词,较早见于《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意本指“天象”,此为古代中国“天文”一词的传统含义之一。早期文献中作“天象”解之例甚多,这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误差和近似计算理论为指导,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误差思想空缺做初步的梳理和探讨.从对分数的使用、神秘数的使用以及上元的设立等特点,论证中历是一种追求把握完美天行的探索活动的结果.论证了中历一直缺少对观测精度、模型精度、计算精度的统一认识.对历代主要天文仪器的误差分析中,发现与早期测量夏至影长相比,历史上以冬至圭表影长为基准的测量回归年长度方法是一种倒退的技术.以《授时历》为主要案例,通过对历法的一些计算过程分析了古人对计算精度问题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4.
谈“仪”     
古代称“仪”之物甚少 ,现在就多了 ,今后《墨子》“备高临“篇有 :“备高临以连弩之车~~位木柱 ,也用于临时插在水底的拴船竹竿。里也有一条 ,但被不懂的清朝校注家点破了句读 ,令人不解。拙作《天人古义》有说。其实早自沈括似已不知弩的表尺叫“仪”了 ,他的书《梦溪笔谈》提到出土的射仪 ,他只叫做“望山”。仪与表的差别多在抽象扩展方面 ,称呼具有典型、标准、规范等特性的人、物或事多用“仪” ,少用“表” ,计测器物的复杂者称“仪”不称“表”。此事可能与古天文仪器名有关。较明确的测天之仪首记于西汉成书的《周髀》 ,就是立竿测…  相似文献   

15.
等差级数与插值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髀算经》中求“衡径”和“晷长”的方法可以视为一次插值法的应用,《大衍历》中“先定日数,径求积度及分”的方法实与刘徽提出的等差级数求和公式一致。一般来说,一个(k—1)阶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等价于一个k阶等间距插值公式。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等差级数和插值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题材,宋元数学家在充分认识高阶等差级数的基础上方有可能得到一般的等间距插值公式。  相似文献   

16.
“验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改革中重要环节之一。验历的内容从汉代使用日月天象扩展到唐宋时代使用五星天象,这不但反映了历法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也揭示了五星占与历法的互动关系。通过对10世纪末宋代《乾象历》验历过程中使用的汉以来的五星天象的考证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不仅仅具有星占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历法上的意义,五星天象观测成为促进历法改革的重要的技术上的因素。研究表明,古代的五星天象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是当时的实际观测描述。出于政治目的而伪造“荧惑守心”和“五星会聚”的情况当是特例。另外,中国古代历法改革,既是科学活动,又是国家政治活动。历法及其天象推算技术(如五星天象),总是在这种技术与政治、国家与科学的张力中得以进展,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几千年前的原始 社会,中国人就已经知道“观象授时”。如《夏小正》说:“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就 是由观察廿八星宿的参宿在黄道正南,北斗的斗柄垂下来定正月。至战国和秦汉时期,天象 观测就成为授时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日、月、星辰天体运行的观测,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 (古称“推步”)来制定历法。中国的历算学正是在这种“测”与“算”中发展起来,从黄帝 历到授时历,虽屡经衍变发展,却一脉相承,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天文资料和科学 研究成果。但一般…  相似文献   

18.
本设计的创意来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算经《周髀》所保留之日高图和勾股圆方图:“圆出 于方,方出于矩”,“度高者重表”,“虽天圆穹之象犹曰可度,又况泰山之高与江海之广 哉?”(后两句出刘徽《九章算术序》)。一条地平假设,两根量杆就导出测量太阳高度的方 法,充分代表了公元纪年前后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水平。此图如果着色,以橙红涂圆形代表太阳,以绿色涂方形象征科学史事业的繁荣,三个蓝色的 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历史”、“科学”与“技术”。红、绿、蓝三原色又象征事物的本原。 对三原色的认识源于西方近代光学,而三原色同人类生…  相似文献   

19.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浑盖通说     
一、问题按历史顺序,盖天说在前,浑天说在后。后起的总是较为进步。浑天说在汉代就比较完备,但直到明清时代,浑天说不仅始终没有取代盖天说,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浑盖合一的言论,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试图概略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二、并非政治因素中国古代,至少从汉代开始,一面讲天尊地卑,一面又讲天半覆地上,半绕地下,两者似乎并非不悖。《周易》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起初大约确是一种宇宙结构学说,后来则主要是政治概念。在学术领域,人们则可以放心地讲浑天说。“人道本于天道”,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