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静  傅畅 《科技信息》2007,(27):213-213,236
起源于二十世纪中期的新媒体艺术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严格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比这要晚得多,不过它的发展却相当迅速。世界及我国的新媒体艺术起源于受杜象影响甚巨的六十年代观念艺术,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以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七十年代表演艺术,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在我国,十几年前很少有人了解新媒体艺术,但在今天,新媒体艺术已被许许多多的人所熟知,她带给我们不仅是艺术形态上的全新体验,更多的是关于生活、艺术、文化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杨晓宇  段雪 《科技资讯》2011,(19):214-214
新媒体艺术具有一种国际化的语言,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并日渐成为电视、电影、动画、网页等一些创意产业的基础。中国的媒体艺术主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迅速带动了许多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陆续开设新媒体艺术这门学科,在这种大环境下,新媒体艺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面临着什么样的困惑和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科技动态     
新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结合2005年6月21日,以“飞越之线”为主题、“世纪对话”为命题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揭幕。来自中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匈牙利、英国等国家的200余名新媒体艺术家、学者聚集一堂,在古老的北京展示各自的艺术作品,共同探讨新媒体艺术教育模式,谋求东西方世界艺术新思想的碰撞激荡和共鸣升华。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依托于高科技所产生的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艺术,它与传统艺术不同,新媒体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种以光学、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门类,与时俱进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将为新媒体艺术带来宽广的前景。同时,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必将使该艺术门类达到突破。  相似文献   

5.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艺术生产和传播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整个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本文就艺术创作观念、创作形式、创作效率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旨在引起大众对新媒体与艺术结合的关注和兴趣,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艺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正日益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新媒体艺术与信息艺术的相互关系、发展规律、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进行探讨,认为新媒体艺术是科学与艺术在新时代的融合与交叉,并且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贵明 《太原科技》2007,(11):69-70
针对新媒体艺术是在激光媒体、时机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艺术方式,介绍了新媒体艺术的成型背景和发展脉络,同时提出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语境。  相似文献   

8.
蔡赟  尚竑 《甘肃科技纵横》2013,(10):115-117,120
新媒体艺术产业伴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升级,进入了超高速发展期,该新形态艺术已经逐步被世界公认,并将成为未来世界艺术表现形式的主流与主导.新媒体艺术跨越领域较多,是典型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同时新媒体艺术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电子媒体等.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产业战略布局难度系数较大,需要整合的相关学科专业领域、政府部门、企业资源较广,尤其在我省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应该充分科学合理的对新媒体艺术产业做出整体规划、战略布局.以政策、经济、教育、科研、科普、标准、人才、模型与园区建设等多方元发展,最终形成新媒体艺术产业链的生态化运转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些年来新媒体艺术在国内外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的推广和传播已成为艺术作品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从其传播语言的内容构成模式到新媒体的新特点,无不进行着有商业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活动。本文在分析新媒体艺术特点内涵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艺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陶蕾伃 《科技资讯》2012,(18):234-234
随着数字化艺术的到来,如何把握机遇以拓展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不仅是中国民间音乐创作表演者的职责,同时也应该引起数字媒体领域的重视。"中国戏曲由主流文化迅速边缘化,一度在文化市场中缺少话语权"[1]。"戏曲危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浅谈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和被引进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新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进而探究中国民间音乐与新媒体整合的必然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带来了一场视觉的革命。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型艺术门类。是信息社会下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由于与传统艺术在载体、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及创作观念上的迥异,新媒体艺术对于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专业学科的拓展,又是对传统创作理念的颠覆。如何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探索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使之不断创作出经典作品成为艺工作者及信息工程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在线     
《信息化建设》2012,(10):6-9
延伸阅读,请关注中国政务信息化网(www.chinaeg.gov.cn)宏观【蓝皮书】我国要把发展新媒体作为重要国家战略日前,《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在京发布。蓝皮书认为,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充分表明,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全局的制高点。我国对于新媒体发展要有战略高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之路,把发展新媒体作为重要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3.
交互式设计与开发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者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中进行设计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是新媒体设计与开发的重要因素。目前该领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外行业中并没有对新媒体、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艺术有明确的定义和解释,通过阐释并提出了一些对本行业的基本理解和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14.
王朵 《科技资讯》2010,(36):4-4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一方面将科学和艺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表现出艺术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也在艺术的传统和未来之间架起了桥梁,在传统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展示现实世界的风采。世博会是一个展示人类先进科技、社会未来发展的盛会,传播形式和创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届世博会无论是从产品和发明实物的摆放、各种文化艺术品的环境布展还是到宣传主题与传播理念的多媒体应用的变化过程,其展示手段逐渐从单一的展示形式与技术变为由多种技术集成的新媒体环境氛围渲染方式。  相似文献   

15.
景丹 《科技资讯》2011,(34):232-23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以其快速的传播方式充斥着人们的思想,给当代艺术和当代视觉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参与性和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双刃剑并行而使。互动性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现了一个给受众"动"的空间,加强了受众的审美经验和参与性,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的互动思维已揳入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影像发展与人类生存互动的"林中空地"①。  相似文献   

17.
俞熔 《科技信息》2010,(26):I0271-I0271
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有一条不容忽视的主旋律:对空间的利用与阐释。从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来看,来自各个国家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都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如荷兰Karen的《Stalkshow》探讨了通讯技术介入公共空间后,如何改变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在公共空间产生诸如恐惧感、孤独感等情绪。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很大地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它促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领域。正确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其特征,深入探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对聚力发展新型的艺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的艺术视域中,数字影像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制造的影像成为主要的艺术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影像艺术以数字化的图像语言为视觉表象,以新技术手段为诗意载体,借助于Video、摄像机、投影仪、互联网和多媒体视频编辑软件,制造了后现代社会的“仿真”与“拟像”现实。大量的影像与Video艺术实例证明,影像艺术具有视觉诗意:借助视觉画面的审美表现力传达作者对影像文化的诗意追思。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21日,以“飞越之线”为主题、“世纪对话”为命题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揭幕。来自中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匈牙利、英国等国家的200余名新媒体艺术家、学者聚集一堂,在古老的北京展示各自的艺术作品,共同探讨新媒体艺术教育模式,谋求东西方世界艺术新思想的碰撞激荡和共鸣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