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玲  雷田旺  张翀  李剑 《河南科学》2018,(4):621-626
人居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及评价对于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人居环境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分析手段.利用90 m陕西省DEM对于地形、植被、温湿、水文等限制性因子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人居环境指数分布,陕西省人居环境指数呈层状分布,最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北部;最适宜地区出现在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广泛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区.自然限制性因子中地形、温度、降水、植被等对于人居环境影响较大,而短时期因子对于人居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综合选取自然环境因子(植被、地形、水域等)和社会因子(GDP、科教、住宅等),基于1 km×1 km格网,通过遥感解译和聚类分析,建立西安市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分析其分异规律,并对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居环境适宜性在空间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基本呈层状分布.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数分为...  相似文献   

3.
借助GIS软件平台,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8个主要影响因子,定量评估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并进行区域划分,进而探讨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1)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区间为4.75~9.33之间,中值为7.04,总体适宜性较好.(2)从空间结构来看,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即湘北洞庭湖带和湘中湘江带是湖南省人居环境高度适宜集聚区,湘西北、湘西南和湘东南边缘区是人居环境不适宜区.(3)根据适宜性聚类分析,湖南省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区的县市(州)有48个,一般适宜区的县市(州)有42个,不适宜区的县市(州)有11个.(4)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与人口分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曲线拟合度高达0.91.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与人口密度相关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地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指数,揭示了广东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探讨了广东省不同地区的自然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研究表明:广东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9.6~91.2之间,整体格局是中部人居环境指数较高,往南和往北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比较适宜区的分布面积最广,占全省面积的67.46%,相应人口最多,占全省人口的71.07%;一般适宜区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8%,相应人口占21.54%;高度适宜区面积占2.97%,人口占7.32%;临界适宜区面积、人口占比均最低,分别为0.77%、0.07%。地形起伏大是粤北的共同限制因子,水热匹配状况差是湛江、茂名的主导限制因子,地被覆盖稀疏是珠三角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大部分一般适宜区同时受多个自然因子限制。  相似文献   

5.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茶树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在构建茶树种植区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土壤、降水、海拔与坡度、植被与日照、气温、坡向共计6个主因子,借助GIS技术进行因子叠加并划分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基本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并结合区县边界、土地利用和茶叶产量为信...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进HEI的相关参数,利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以及山地环境指数,得出山地城市自然适宜性指数MHEI,为山地类型城市的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作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交通路网指数、水域指数、学校指数、居住影响力指数与地被指数等影响因子,运用GIS技术建立大滁城人居环境指数模型,定量研究大滁城规划区人居环境的适宜程度及其空间规律性。结果表明:大滁城人居环境指数呈现由中心区域向周边地区递减的趋势;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二者的一次拟合度R2=0.836 1。一般适宜以上的地区132 km2,接近大滁城面积的2.96%,相应的人口占大滁城8.75%,其中3.3%的人口聚集在0.78%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临界适宜地区698 km2,占大滁城面积的15.69%,人口39.33万;适宜性相对较差的地区3 619 km2,人口108.91万,占大滁城总面积的81.35%。  相似文献   

8.
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因素中的坡度、高程、地灾易发度等9个评价因子,构建内江市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再结合最小信息熵求出最终权重。通过Arc GIS建立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域的居民点适宜性结果,对评价分区结果和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江市的居民点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江市居民点用地中,一般适宜区面积1 940. 3 km~2,约占总面积36. 03%。不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高度适宜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2. 32%,27. 03%,24. 63%,其中龚家镇-全安镇-凤鸣镇以及威远县北部等低山区适宜度最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河南省生态旅游的自然禀赋潜力及其适宜性、适宜开发的空缺区域,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与叠图法,以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2个生物因子与高程、坡度2个地形因子作为自然禀赋潜力评价指标,将河南省生态旅游的自然禀赋潜力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度控制区和控制区4个等级区域,借鉴GAP分析思路进行了生态旅游空间的空缺分析,筛选出未来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先区域、次优先区域与控制区域,其中山区部分地区需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难以修复性,防止开发破坏.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1.
CO2地质储存适宜性的评估是CO2地质封存工程开展的重要决策依据,以西宁盆地为(D级)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理论,建立了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四级指标体系,对西宁盆地进行了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储存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小南川河谷东西两岸及湟水以北祁家川河谷较大支流两侧斜坡地带,分布面积167.36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36.4%,较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祁家川河谷及小南川河谷东西两岸及各大支沟两侧的低山丘陵区,分布面积185.5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3%。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小南川河谷中上游西岸、洪水泉乡一带及祁家川河谷下游的低山丘陵区,分布面积107.08 km2,占总面积的23.3%。总体上研究区CO2地质储存适宜性确定为较适宜区。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研究区实际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运用试算法和专家经验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研究区的评价模型,最后结合GIS技术,对银川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4%,较适宜区占51.44%,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区分别为10.67%、10.53%。  相似文献   

13.
以lOOm×100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基于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的自然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自然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穆棱市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穆棱市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穆棱市地形起伏较小,气候偏寒.水文条件一般.地被条件区域差异较大;穆棱市自然环境以适宜性为主要特征,全区自然环境由3/4的适宜区,1/5的临界适宜区和近5%的不适宜区组成;穆棱市人口分布呈现“沿线集聚”的基本特征,全区97.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自然环境适宜地区,2.5%人口分布在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基本无居民点处于不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14.
较为客观地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依据。提出熵权-层次分析法以实现权重的客观分析计算,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并使用ArcGIS生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非常适宜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2.64%,适宜区占34.41%,一般适宜区占35.90%,不适宜区占7.05%。该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可以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整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全域乡村规划发展,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区位条件、生产属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4类20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重庆市合川区1 000个农村居民点作为正样本,并按1∶1的比例随机选取1 000个非农村居民点作为负样本,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共3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1)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得到训练数据、测试数据、全体数据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99、0.996和0.944,模型测试集最高精度为0.991,表明模型预测准确性高且稳定;2) 评价因子中坡度、距农村道路距离和地形起伏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3) 适宜区位于合川区中部、北部地势平缓的丘陵盆地,建议保留发展;一般适宜区多位于西南、东南部,以及距嘉陵江、涪江1 000 m范围外,建议内部改造;不适宜区位于南部、东南部岭谷,分布于三江两侧和华蓥山支脉云雾山一带,建议搬迁撤并。【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较高,可为农村居民点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易发山区聚落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不仅能为山地社区的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科学参考。以岷江上游理县为研究区,从自然-生态、生产和生活条件3个维度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用Arc GIS栅格处理技术对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及多因素综合评价;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将聚落用地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1)理县不适宜聚落用地布局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95.72%,适宜的土地面积仅为184.6 km~2;2)全县聚落用地适宜性等级以中度适宜为主,低度适宜次之,高度适宜最小;3)聚落用地最适宜区域主要位于杂谷脑镇东南部;低度、中度适宜区占面积比例较大的乡镇在空间上连续分布且处于杂谷脑河流域下游及国道317附近;4)县境内有重点生态保护区分布的乡镇聚落用地基本以低度和中度适宜区为主,高度适宜区分布少。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滨海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可达性4个方面构建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18个滨海县区为评价单元,综合应用主观赋值法和分异指数ID计算公式,建立评价模型,进行滨海旅游资源适宜性实证分析,研究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等级和空间分异规律.结论:(1)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差异明显,大连市的适宜性最高,大洼县最低,其中最高区是最低区的1.7倍;(2)在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4个等级中,大连市区、金州区、旅顺区和丹东为资源极适宜区,庄河、盘锦、凌海和大洼县的资源适宜性较差;(3)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空间差异ID=0.7,说明其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评价西宁市浅层地温能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进行适宜性分区,进而对较适宜区和适宜区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宁市通过利用浅层地温能可减少地源热泵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2)每年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较适宜区和适宜区可节省环境治理费用14 509.25万元。本研究为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AHP和FR模型的城市绿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性评价能够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常州市为例,基于对航片的解译及实地调查提取研究区绿地信息,根据各种专题图建立空间属性数据库,利用ArcGIS9.3的Spatial Analyst工具,对适宜性影响因子(土地利用、植被指数、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频率比(FR)模型,分析了常州市城市绿地的生态适宜性,并结合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和优选,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常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权重变化对基于AHP法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影响不大,常州市城市绿地综合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为西部高,中部低。FR模型下高度适宜和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14%,以较大面积的绿地及苗圃地为主;不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75%,以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为主。根据FR模型和3组AHP法计算出来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24、0.604、0.612和0.597。  相似文献   

20.
以苍溪县为例,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适宜红心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生长的生态环境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4个方面对红心猕猴桃适宜性分布进行评价,按照不同指标因子分等,得到苍溪县红心猕猴桃适宜区分等图,并进行野外实测验证.结果表明,苍溪红心猕猴桃的扩引种总适宜面积为11.58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24.15%.其中最适宜性面积0.60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25%;较适宜性面积5.11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0.65%;一般适宜区约有5.87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2.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