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桩加固液化砂土时孔压比随桩距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砂桩加固饱和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通过分析模型地基内孔压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桩距对抗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采用砂桩加固可液化砂土,桩长相同时,并不是桩距越密效果越好,抗液化效果与桩体在地基内形成的排水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针对饱和砂土地基上边坡的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应用固液耦合动力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可液化地基上边坡的地震响应,重点分析了地基发生的液化对边坡加速度、变形和稳定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坡前水平地基内孔压增长较小,边坡下部地基内孔压增长较大;饱和地基液化导致坡脚和坡顶位移较大;饱和地基和坡脚液化导致的边坡大变形对边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液化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可液化地基液化判别的准确性,依托宿新高速公路共振法加固可液化地基项目,对共振法处理后的液化地基进行CPTU试验和SPT试验.对CPTU试验得到的土类指数I_c和SPT试验得到的标贯值N_(63.5)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标贯值N_(63.5)是土类指数I_c的一次函数(N_(63.5)=-18.8I_c+52.0),即土类指数越大,土性越接近黏性,标贯值越小.基于N_(63.5)与I_c的拟合关系式提出一种新型液化判别方法,即根据标贯值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饱和砂土和粉土地基的液化判别,其中标贯值根据I_c计算获得,I_c则通过CPTU试验获取.与规范中SPT判别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供连续的标贯值参数,与基于CPT的周期阻力比法相比,该方法计算简单.  相似文献   

4.
消除砂土地基振动液化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土体加固技术,通过低压技术向砂土地基中注入菌液和诱导液,最终快速析出方解石晶体,进而改善土体的抗液化能力。基于微生物矿化机理,总结了消除饱和砂土地基振动液化的原理和技术,重点对消除砂土液化的微生物矿化技术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在实验室条件下,该技术与传统消除饱和砂土地基液化的技术相比,微生物矿化后砂柱的抗液化能力显著提高;在实现提高土体抗液化能力的同时,具备绿色环保的优势。目前,该技术处于理论研究和初步实践阶段,仍需结合工程实践验证其可行性。还存在砂土固化效能不均匀、高产脲酶微生物不易保藏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东龙口发电厂可液化砂土地基施工实践 ,在介绍振冲法施工要点的同时 ,侧重介绍了加密机理的施工技术。对松散饱和的粗、中、细砂可液化地基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常海峰  刘丹丹 《科技信息》2010,(13):289-289
饱扣砂土和饱和粉土地基在地震动作用下会发生液化,承栽力丧失,建筑物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倾斜或破坏。本文通过分析液化的形成条件及本身特性,提出了在设计中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和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振动台进行了在地震激励下冻土、可液化砂土与钢管桩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研究.试验设计柔性模型箱装填土体以模拟边界影响,通过配比试验制备混凝土砂浆模拟上覆冻土层,采用饱和砂土作为液化土,利用顶部附加集中质量的方法模拟钢管桩的惯性荷载.试验过程中选取调幅地震波模拟地震激励,通过实时测量桩的应变、桩/冻土位移和砂土内的孔隙水压力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冻土层覆盖下砂土的液化情况和与之对应的桩基动力反应情况.试验结果显示:在地基液化发生前,冻土层可以给桩基提供一定的侧向约束,有利于提高其承载力并抑制其侧向变形;然而一旦出现液化,冻土层则可能增强地基液化的趋势,导致桩基承载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地认识孔压消散作用对土层抗液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建立描述在地震中动孔压的累积和消散耦合作用的物理模型,提出了估算振动砂石地基可可液化性能的有限无分析方法,并结合原平-太原高速公路的可液化砂土地基的处理工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胡庆  汤勇  朱萌  杨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5):15188-15193
为探究地下工程场地深层饱和砂土的抗液化强度特征和液化深度,通过动三轴液化试验,选取汉口某轨道交通工程场地埋深超过20 m的饱和砂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层饱和砂土试样液化特性,获取了试样抗液化强度曲线。分别利用动三轴液化试验和标贯试验击数为指标的液化判别方法,比较分析了深层饱和砂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结果显示本地区饱和砂土地基液化深度在地震烈度Ⅶ度、Ⅷ度时超过20 m。研究成果可为本地区工程实践抗液化处理深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强地震易造成地基中倾斜砂土夹层液化后产生永久变形和位移,并诱发流滑现象,进而对上部结构产生严重破坏.基于FE-FD耦合有限元方法,综合考虑倾斜砂土夹层的坡度、厚度、埋深以及海水水位因素,对某近海人工岛二维结构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砂土层的坡度、厚度、埋深以及水位因素对人工岛的地震液化灾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显著,而水位的影响最不明显,特别是水位对超孔隙水压力增长的影响非常小.人工岛的侧向扩展是在地震过程中饱和倾斜砂土夹层完全液化被触发后才得以发生,而且是在地震作用过程中某段时间内沿液化层斜面的有限滑动,其灾害程度比水平砂土层液化造成的破坏要大得多,而且易造成岛体不均匀沉降,对护岸造成严重破坏.该分析结论可为近海岸工程地震液化灾害评价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卞保国  张森 《科技信息》2007,(8):228-228
饱和砂土及粉土地震液化问题是岩土地震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多种可行的防治液化措施中,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结合碎石桩复合地基对碎石桩的密实、排水减压和减震作用做评述。  相似文献   

12.
针对砂土地震液化这一现象,分析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介绍了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方式及其处理液化地基的措施,从而提高砂土的抗液化能力,防止或减轻地震时其队建筑物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振冲碎石桩挤密砂土地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变形和增强抗液化性。在某工程建设场地中,应用了该方法处理砂土地基,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可液化地基处理前后单桩水平承载动力响应问题,以宿迁金鹰工程可液化场地为依托,采用基于CPTU测试的p-y(土抗力桩挠度)曲线法,构建了单桩水平动力承载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加载振幅和振动次数下的单桩水平循环加载特征,比较了可液化地基处理前后的单桩水平承载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可液化地基处理后单桩水平动力承载能力增强,桩周土抗液化能力提升,桩身截面最大弯矩上移,桩顶荷载传递深度降低;在桩顶水平循环加载作用下,桩身变形和弯矩随加载振幅和振动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十字翼共振法处理可液化场地对提升桩基水平承载力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结合正在建设中的广东省重点工程——广东科学中心,针对饱和淤泥质砂土地基存在的工程地质隐患等问题,详细分析该建筑场地对地基的要求,提出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处理地基.在进行动力排水固结的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地基预处理技术处理广东科学中心近38.7万m2的饱和淤泥质砂土地基,并探讨了该新技术的加固机理、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等.通过现场监测与检测,结合饱和软土微结构定量研究试验,证明该技术处理饱和软土地基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影响应用强夯法处理饱和砂土地基液化的主要因素,并引进了夯后特征作为推断强夯效果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多数关于液化问题的室内试验研究仅局限于对土单元体在不排水条件下动力特性的探讨,而很少注意到实际中广泛存在的成层地基的不同影响。本文介绍可液化土层处于成层地基中不同层位时液化发展过程特性的试验成果,以便提高对成层地基液化势定性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对隧道围岩抗震性能进行准确有效评价,研究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地基震动液化对地下隧道震害规律影响.方法基于总应力法对隧道可液化围岩进行液化势的判别和有限元分析,采用NCEER建议的动剪应力液化判别简化方法,分析隧道尺寸、衬砌厚度、隧道埋深及剪切波速对可液化围岩震动液化势的影响.结果改变隧道尺寸和衬砌厚度对土体加速度影响不大,而隧道埋深对土体液化势指数影响较大,增大隧道埋深则围岩不易发生液化.结论可液化场地隧道建设时应考虑增大埋深从而减小土体液化后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海滨城市围海造陆区域内吹填路基加固的难题,采用插板堆载+井点降水+强夯法的新型工艺进行加固处理,开展试验研究.通过孔隙水压力、表层沉降及土工试验、静载荷试验等指标对试验区进行监测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路基对工后沉降的要求,大幅提高地基承载力,而且砂土液化问题也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研究剪切历史对砂土液化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倾斜模型箱,利用重力在倾斜方向上的分量给模型试样施加不同大小的预剪切应变.将模型箱恢复至水平状态,利用小型振动台加振使砂土达到液化状态,同时通过量测系统采集模型试样内部的超孔隙水压和加速度数据,对砂土的液化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剪切历史的砂土在振动过程中超孔隙水压上升幅值更小,说明剪切历史可以增强模型地基的液化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