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时间演变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4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从时间序列,对山东省及其17地市2000-2015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比较分析.依据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差异比较分析,并将其划归为5个梯度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协调性不断增强,发展潜力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梯度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两高两低"空间差异特征.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内部发展协调性,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3)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梯队的空间分布格局;4)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推进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2009年~2015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评价.建立空间统计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分异、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岛、济南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表现出区域间不协调的空间格局,城镇化规模集聚性优于质量,山东半岛城镇化规模集聚性强.3)山东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整体协调性较高,随时间推移逐步提升并且表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城乡协调性四方面构建了17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分别对2005和2015年广西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广西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好发展态势,整体水平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对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河南省18个市的2011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分和协调度,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出现局部"低洼",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存在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土地城镇化在东北和中西部偏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总体较高,相互之间差距大,空间上存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最后基于18个市所属的协调度类型提出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我国西部12省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交互作用,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系统有序向前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过程具有空间分异性和动态波动性。进而提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特征。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 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低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伊始的处于不协调类别中的中度失调阶段,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类别中的高度协调阶段; 2) 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逐年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达到同步高度协调。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基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集成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2006年~2016年城市发展综合得分进行排名,评价其耦合协调性并分析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空间上来看,2006年~2016年山西省城市"经济—环境—生态"耦合协调性分为五个等级,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弱势型"年份仍占居多数;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中度失调和勉强协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变化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8年内蒙古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仍表现为"弱势型"占主导类型,空间不均衡性较为显著;2)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勉强协调和中度失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两者耦合协调度表现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空间差异表现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3)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分异较为显著;4)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演化的驱动因素渐趋复杂,东、西部地区驱动因素日益增多,城市驱动因素各异,但大部分城市都受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通过集聚效应、结构效应、投资效应、生态效应等动力共同作用,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通过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拉动,带动乡村旅游在规模、品质、效益等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构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模型,对2010—2016年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互动性、协调性强,在年际变化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存在显著梯度差异,其中苏南地区两系统互动性最强,其次是苏中地区,最后是苏北地区,三大区域历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其中苏南地区最高,属高度耦合,苏中、苏北地区属中度耦合;江苏省大部分城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已经进入高度耦合、良性发展阶段,并且耦合协调等级逐步提高,根据各市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优势互动型、持续增长型、波动增长型、滞后发展型四类;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要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就要推动二者深度耦合,各地均衡发展,并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省级区域视角,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各地的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城镇化和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呈空间分异格局,省际间差异较大,失调地区居多,总体协调水平偏低,中西部失调状况最为严重。因此,各地应依据发展阶段和特征选择发展策略,并针对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约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带来的不平等,营造平等城乡关系,保障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推进实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2004—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科技创新及人口老龄化与新型城镇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人口老龄化均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工资及对外开放水平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结果分解,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呈现“下降-上升-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和显著空间分布非均衡特征。因此在日渐突出的老龄化情况下,应注重科技创新投入,进而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为例构建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从2008年的0.327增加到2018年的0.564,以济南、青岛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特征日益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从2008年的0.536增加到2018年的0.557,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度为0.7~0.8,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可以反映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地区各城市1999-2016年人口统计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和GIS技术分别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协调性情况。研究显示:成渝城市群平均城镇化率由1999年底的18. 50%上升为2016年底的49. 90%,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围绕成都、重庆呈辐射态势发展; 2008年以后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大于0. 50,城镇化水平因发展迅速而脱离整体协调性水平;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但总体变化趋向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测度与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基础之上构建新型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通过ESDA分析模型探讨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在[0.401,0.711]范围内波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CV(变异系数)持续提升也表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不断显著;全局上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特征,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局部上将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其中新型城镇化H-H区主要集聚在"芜-马"核心区,并逐渐向铜陵等地演化;而LL区主要分布在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东至县、祁门县等县,并且维持较稳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7.
以北疆地区37个县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得到指标权重和评价得分,采用ESDA方法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分进行可视化表达、地理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运用GWR模型,分析各县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006—2017年北疆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增幅高达47.37%,各县市年均增长率均值为16.1%,相对差距逐年缩小;各县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表现出高度空间相关性,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博州、伊犁州所辖县市,热点区主要集中北疆中部乌克昌县市单元;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与新型城镇化高度相关,人口要素次之,市政及生态要素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最弱.北疆城镇化发展水平驱动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金融驱动力、行政驱动力、内源驱动力、市场驱动力和基础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胁迫压力,开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对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基于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新疆城镇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然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新疆各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最后分析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0.29和0.42,总体水平较低;2)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度在0.41~0.64之间,跨越低、中2个级别,分别占地、州、市数量的46.7%和53.3%;3)从空间分布看,2014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度存在地域差异性,表现为北疆优于东疆,南疆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间协调发展关系,针对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三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评价体系,针对房地产投资和销售两个方面构建房地产市场的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耦合模型对山东省及四个典型城市(济南、青岛、淄博、菏泽)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但各地市间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且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乌兰察布市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年份较多,但在2014年之后,旅游产业开始出现滞后;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呈现向协调发展趋近之态势.从静态角度来看,2者耦合协调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要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各因素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空间城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