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通常认为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大约2亿年至6千5百万年前)都是像老鼠一样大的小动物,它们昼伏夜出,以昆虫为食,委屈地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下。由于世界各地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零散、稀少,对于它们的形态特征、演化关系以及相关问题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因此,中生代哺乳动物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三尖齿兽类、对齿兽类、多瘤齿兽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等五大类哺乳动物的多具完整骨架,为研究哺乳动物早期演化与分异、探讨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证据,也使得辽西成为研究…  相似文献   

2.
苗文 《科学大观园》2014,(21):26-27
<正>近日,在中国辽宁地区发现的6具大小与松鼠相当的动物骨骼化石表明,哺乳动物早在2亿多年前的恐龙时代便已活跃在地球上。研究人员指出,这项发现将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大约4000万年。这些小动物的身型与一些啮齿类接近,这样的信息也将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最早期的哺乳动物是如何逐渐演变的。科学家们相信,这类生物此后逐渐演化成了卵生的单孔类动物,如鸭嘴兽,有袋类动  相似文献   

3.
林山 《科学大观园》2012,(10):65-65
一项新研究指出,哺乳动物的体型从老鼠那么大进化到大象那么大大致需要经历2400万代。在通过化石和现存动物的资料,科学家们对28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群组在过去6500万年内的进化历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哺乳动物体型变大要比体型缩小更加困难。研究小组发  相似文献   

4.
爱尔兰大鹿又称为巨鹿、大角鹿,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鹿。然而这种巨大的动物却在1万6百年前神秘地灭绝了。 灭绝之谜 在19世纪初期,人们第一次发现了爱尔兰大鹿的残骸。自此人们开始争辩此前是否已有哺乳动物物种灭绝,化石记录中能否发现新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5.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3,(13):29-30
地球在2.52亿年前曾发生过一次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地球上的生命几乎消失殆尽。但科学家们近日发现了生存在灭绝事件过后1000万年时期的恐龙祖先化石。科学家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极洲进行了7次考察,发现了一些最早的前恐龙生物的化石。这些化石或许可以告诉我们,草食性生物是如何最终演化成为恐龙,又是如何在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之后与其他动物展开竞争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假说得到了广泛承认,但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依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包括鸟类手指同源问题、兽脚类分异时间框架问题以及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一些问题。我们近年来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化石资料显示,兽脚类恐龙在向鸟类进化当中,其外侧两指退化;而现代发育学证据表明,鸟类手指是两侧退化,保留了中间3指。我们通过研究新疆侏罗系地层中发现的泥潭龙,提出了一种外侧和两侧退化模式结合的新假说。该假说可以解释古生物学与发育学资料之间的矛盾。我们报道的一件产自辽宁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的近鸟龙化石,代表了早于始祖鸟的带羽毛的物种,我们提出了包括鸟类在内的主要兽脚类恐龙类群出现于中侏罗世的一个快速演化事件,解决了有关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的时间悖论问题。我们报道了在北票龙化石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原始羽毛类型,给出了发育学解释,推测羽毛起源的时间可能在三叠纪中期,对于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动物演化的几个主要阶段地球上动物发展的历史也是“一分为二”的过程。生命或最早的生物是从无机物中演化出来的。我们虽没有化石方面的证据,但可以判定,完成这一演化过程所需的时间非常之长。由简单的最原始动物(如细菌式或病毒式的生命体)演化到单细胞的原生虫式的原生动物的过程,也没有化石记录。但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有人估计,比以后的各个发展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还要长。单细胞的原生虫式的原生动  相似文献   

8.
轶然 《科学大观园》2006,(10):56-57
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在黄山发现一种非常特别的青蛙,它们之间的沟通交流靠的是发出一种别的动物听不到的超声波,这是首次发现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能  相似文献   

9.
陈国治编审、教授是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理学报》编委办公室主任。参考文献1.《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主编:叶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七册生物学.主编:李亮恭.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2.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3.尾羽鸟(Caudipteryx)4.孔子鸟(Confuciusornis)5.长城鸟(Changchengornis)(化石产自辽宁北票晚侏罗世地层中,线条比例尺均为5cm)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公布了对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新见解.研究人员在对最近发现的骨骼化石作了分析后表示,这种生活在6600万年前小而敏捷的灵长类动物,叫做普尔加托里猴.它是一种机灵的动物,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爬树和吃野果上.这些化石是已知最早的普尔加托里猴骨骼化石,以前只发现过它的牙齿.研究报告作者之一、耶鲁大学研究脊柱动物的古生物人类学家史蒂芬·切斯特说:"这次发现的踝骨化石表明,普尔加托里猴这种生物已经拥有可灵活转动的踝部连接关节,就像当今生活在树上的灵长类动物一样,这种移动性会使它们以不同方向转动脚,以便适应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树干和树枝.  相似文献   

11.
<正>中美两国科研团队对一块2000万年前的智利猴头骨化石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支系的类人猿大脑"按部就班地"演化,只有人类支系的脑演化具有跳跃性。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人类增大的大脑并非是演化中缓慢积累的结果,而是自700万年前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以来,按照不同于其他类人猿的演化模式高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曹玲 《科学大观园》2011,(12):60-61
在大约10年前在西班牙沿岸发现巨型鱿鱼尸体时,科学家便怀疑来自船只的强大声脉冲导致这种动物死亡。如今他们发现了相关证据。根据一项新研究,人类活动产生的低频声波不仅影响鲸鱼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同时也会影响鱿鱼以及其他头足类动物。长久以来,科学家便认为包括鲸鱼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容易遭受声脉冲影响。揭开巨鱿死亡之谜研究领导人、巴塞罗纳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海洋声学家米切尔·安德烈表示,研究发现显示海洋中  相似文献   

13.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演化学研究指出,海绵可能早在8.9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海洋中了.这一结果若最终证实,将代表迄今已知最早的动物躯体化石. 海绵是动物界最原始的类群,它们没有真正的组织和器官,只有细胞分化.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海绵生物的某些分子结构有着5亿年以上的年龄,可见海绵生物是在地球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生物物种之一.现代海绵的遗传学证据也显示,海绵出现于新元古代(10亿~5.41亿年前)早期,但是一直以来,这一时期的海绵躯体化石都无从获取.  相似文献   

14.
马文 《科学大观园》2011,(12):49-49
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在一位业余古生物学爱好者的收藏品中发现了一个嵌有鲨鱼牙齿的菊石壳化石。古生物学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大约1.5亿年前史前鲨鱼以菊石为食的首个直接证据。菊石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动物,也是现代鹦鹉螺的远亲。在此次发现的化石中菊石的外壳上嵌着三颗鲨鱼牙齿,外壳被牙齿咬出了几个孔。此前,在其他的化石中也曾经发现过鲨鱼牙咬的迹象,比如鳄鱼尾部化石。但由于菊石外壳坚硬,古生物学家此前一直无法确定鲨鱼是否曾以菊石为食,他们也无法排除其他海洋捕食者捕食过菊石。不过,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罗麦恩·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生代是恐龙独霸天下的时期,那时候哺乳动物都是像老鼠一样毫不起眼的小个子,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之下.事实并不尽然,通过新近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分析,科学家们也大吃一惊,中生代时也有体型较大,拥有尖利牙齿,和恐龙争食、争地,甚至能吞食幼体恐龙的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6.
孝文 《科学大观园》2013,(17):30-31
雄性动物会不遗余力地追求雌性不是秘密,甚至会用极端方法占有对方。加拿大科学家发现,貌似善意的雄孔雀鱼的生殖器进化出倒刺,迫使"不接受雄性感情的雌性"和它交配。多伦多大学的露西亚·科瓦尼研究了孔雀鱼的带爪生殖器。生殖器在动物群体中相差很大,即使在相似物  相似文献   

17.
破解百年难题初次看到“辽宁古果”化石,人们似乎无法理解为什么一株看上去那样瘦瘦小小的植物会如此备受关注,人们更是无法将它同美丽的鲜花联想到一起。然而,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生长于1.45亿年前的“显赫”出身注定了“辽宁古果”的不同寻常。  相似文献   

18.
热河生物群因为包括了带毛的恐龙、早期的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等许多重要的化石门类,其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由于新的发现不断涌现,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因此本文介绍自2000年以来在热河生物群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0,(11):15-15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精子基因可影响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寿命,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雌性动物往往比雄性动物活得更长久。  相似文献   

20.
<正>百年来,特别是近40多年,我国和世界古生物学家在这里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现生生物的祖先类型在这里陆续被发现。地球上第一朵花在哪里绽放?恐龙怎么演化成了鸟? 1923年,地质学家在辽西凌源首次发现古生物化石并提出“热河系”概念;1962年,我国古生物学家顾知微将其命名为“热河生物群”。百年来,特别是近40多年,我国和世界古生物学家在这里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现生生物的祖先类型在这里陆续被发现。11月2日,由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展示了130多件来自这座独一无二的世界级化石宝库的“瑰宝”,为大家重现演化故事,更好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