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煤沥青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氟化物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处理,采用TG、CO2反应性以及XRD和SEM分析对改性沥青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氟化物有效地改善了炭化产物沥青焦的显微结构,使改性沥青焦更加致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沥青焦的氧化行为,从而明显提高沥青焦的抗氧化性能。相对未改性沥青焦,氟化物改性沥青焦CO2反应性降低了47%~74%。  相似文献   

2.
阳离子纤维素醚溶液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阳离子纤维素醚(JR-30M)水溶液的流变性质,讨论了浓度、温度、pH值、外加盐对其溶液零切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JR-30M水溶液在质量浓度为0.5~20 g/L范围内表现为假塑性流体,超过7 g/L后,牛顿指数n从原先的单调下降开始回升进而发生波动;JR-30M零切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缓冲溶液的pH值从3升至6,JR-30M溶液的黏流活化能从75.08 kJ/mol降到36.83 kJ/mol,而溶液的黏度随体系酸性的减弱而升高.由此推断在一定酸性条件下,JR-30M能形成有序相;JR-30M溶液的黏度随所加盐的类型及浓度不同而呈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生物降解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己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二酸乙二醇共聚酯(PBATE)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BATE共聚酯属于假塑性流体;在一定的剪切速率下,共聚酯PBATE的表观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剪切速率的提高,PBATE共聚酯的表观黏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较强,而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却降低.  相似文献   

4.
熊楚安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2(3):237-240,251,202
煤浆质量分数是影响油煤浆流变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文中研究了煤浆质量分数对内蒙古胜利褐煤与液化起始溶剂和循环溶剂配制成的油煤浆的流变特性和表观黏度的影响。采用NXS-11A型旋转黏度计测量煤浆体系在30~70℃时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剪切应力和表观黏度,绘制煤浆体系流变曲线和黏度曲线,分析了流变和黏度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胜利褐煤起始溶剂油煤浆和循环溶剂油煤浆都符合宾汉流体的特征;油煤浆体系的塑性黏度、屈服应力和表观黏度都随煤浆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煤浆的表观黏度与煤浆质量分数之间呈指数增长型关系,当煤浆质量分数超过一定数值范围后,煤浆体系的表观黏度会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5.
在筛选单组分有机改性剂的基础上,采用由单组分有机改性剂和无机增炭剂组合的多组分改性剂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煤沥青相比,在160~175℃时,添加质量分数为2.0%~2.5%油酸和石墨粉或者添加1.0%~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石墨粉可以降低煤沥青的黏度至31~190 mPa.s,其高温结焦值与对比沥青的接近;多组分改性沥青结构组成基本不变,软化点下降3-9℃.  相似文献   

6.
将对苯二胺、对苯二甲酰氯及4,4'-二氨基二苯醚(ODA)在极性有机溶剂体系中进行低温缩聚,得到了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三元共聚物溶液.研究了溶液中共聚物质量分数、温度、CaCl<,2>质量分数、共聚物的比浓对数黏度和ODA的摩尔分数对PPTA三元共聚物溶液的非牛顿指数、黏流活化能、结构黏度指数等重要参数的影响,为纺丝工艺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蒽为单体 ,对苯二甲醛为交联剂 ,在对甲基苯磺酸催化下 ,进行合成 COPNA树脂实验研究 .经反复实验 ,筛选出最佳对甲基苯磺酸 ( PTS)质量分数为 5% ,最佳反应温度为 1 90℃ .通过对COPNA树脂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分析 ,证明蒽 -对苯二甲醛在酸催化下 ,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并对树脂的耐热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原料摩尔比为 1 .0的 COPNA树脂在 40 0℃开始明显失重 ,最大失重速率时的加热温度为 52 9.1℃ ,失重速率为 2 .63× 1 0 -2 min-1;80 0℃时炭化收率为 58.7  相似文献   

8.
煤的溶剂抽出剂中前沥青烯与沥青烯的质量之比随煤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原位热解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热稳定性与其结构参数有关,芳香度高,甲基取代结构多的前沥青烯比沥青烯的热稳定性好。前沥青烯与沥青烯在溶剂分级过程中表现出的溶解性与其结构参数无必然联系,而与其酸碱组分间的氢键强度有关。前沥青烯中酸碱组分间的氢键强度为5.15 ̄30.9kJ/mol;沥青烯为〈5.15kJ/mol。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山西三种不同类型的煤沥青进行了溶剂配制,用示差精密热分析仪研完了它们的热行为;在热台显微镜下观察了它们在热反应过程中的软化熔融温度、中间相的生成和变化温区及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太钢煤沥青在生成中间相的过程中有良好的热行为,有可能成为制备碳纤维的良好原料。  相似文献   

10.
石油沥青与煤沥青的调和及乳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煤沥青与秦皇岛AH-90沥青进行调和及乳化,考察调和沥青及调和后乳化沥青的性质,研究煤沥青的种类及掺量对调和沥青及乳化沥青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煤沥青中大量甲苯不溶物(煤粉)的存在使得调和沥青和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25℃延度大幅度下降,难以达到标准要求;1#和2#煤沥青最大掺量分别为25%和20%时,乳化沥青的1 d和5 d稳定性合格;相同煤沥青掺量时,1#调和沥青及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较相应的2#调和沥青及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针入度小、25℃延度大、软化点高;随着煤沥青掺量的增大,两种调和沥青及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25℃延度、针入度都呈现下降趋势,软化点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山西焦化厂高温焦油沥青及其组分(正已烷不溶、苯可溶组分和苯不溶、吡啶可溶组分)的热解反应。用Coats和Redfern法对结果进行了数学处理。以14种典型的气-固反应模型为基础,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模型筛选,考察了不同反应气氛下不同组分的热解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组分热解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已烷不溶、苯可溶组分与原料沥青具有相似的反应规律,热解后生成的是细镶嵌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12.
常温下(25℃)使用自行设计的萃取装置对煤焦油进行分步萃取,所得轻质组分经过柱层析多级分离,使用气相色谱(GC)和气质联用(GC/MS)归类分析煤焦油中的主要化合物,分离出萘、菲、蒽、荧蒽、芘和醋芳烯等化合物纯品.所得重质组分经反萃取去除小分子后,通过R-134蒸发器装置制备优质煤沥青,并使用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其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3.
用溶剂抽提法对TG-P进行了分离,采用GC/MS对HS组份进行了结构分析。借助于IR和 ̄(1)HNMR表征了HI-BS及BI-PS族组分的平均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依据元素分析和平均分子量测定,计算出了两种族组份的结构参数,给出了两种族组份的平均分子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4.
热聚合改质过程中煤沥青聚合程度表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20升热聚合反应釜中对中温煤沥青进行热聚合改质处理,研究了热解缩聚期间煤沥青软化点的变化规律,讨论了软化点在评价煤沥青聚合程度中的作用,并找出了热聚合改质过程中煤沥青软化点与结焦值和甲苯不溶物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煤焦油热裂解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G-MS联用仪研究了煤焦油热裂解时的热失重特性和气相产物的逸出规律,应用双外推法推断了煤焦油裂解反应机理,采用Costs-Redfern积分法和Flynn-Wall-Ozawa积分法对数据进行了拟合计算,求得了煤焦油两阶段失重反应的机理函数及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煤焦油裂解主要有两个失重阶段:第一阶段是煤焦油分子脱水后的缩聚反应过程,此过程主要受随机成核机理的控制,属于旧物相消失新物相生成的成核阶段,主要产物为小分子气体和大分子冷凝焦油,活化能为162 kJ/mol.第二阶段是焦油冷凝大分子再次裂解的过程,此过程受三维扩散机理的控制,反映了气相产物相互传输的机理,是核的生长和扩散阶段,此阶段主要产物为H2和CO,活化能为76.68 kJ/mol.  相似文献   

16.
研究煤焦油组分时,为了防止组分相互之间的干扰,在测定前用几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石油醚;80%石油醚-20%甲苯;60%石油醚-40%甲苯;40%石滑醚-60%甲苯;20%石油醚-80%甲苯;甲苯;氯仿;50%氟仿-50%甲醇;甲醇进行洗提,从煤焦油中得到9个级分。然后用荧光法从9个级分中鉴定出28个组分:茶、苊、联苯、三甲基酚、菲、异喹啉、芴、对氨基酚、联苯胺、蒽醌、四氢萘、2,5-二甲酚、蒽、咔唑、间苯二酚、二乙基苯胺、喹啉、吲哚醌、1,3,5-三甲苯、1,2,4-三甲苯、萘醌、菲醌、窟、苾、氧芴、1,2-苯并蒽、2,3-苯并蒽、3,4-苯并苾。同时定量了氯仿和甲醇级分中氧芴、(艹屈)、联苯胺、苾、菲、蒽、咔唑、四氢蔡咔、四氢萘、苯醌、喹啉、8-羟基喹啉等12个组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不隔离电解槽中对煤焦油中沸点为180~320℃的组分进行了电解处理,阳极用碳,阴极用铅。蒸馏曲线和红外光谱等仪器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体系中,乙醇—水体系是较好的电解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煤焦油主要发生阳极氧化反应,反应结果使煤焦油中低沸点组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简述煤焦油中的共沸物种类和性质,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测定、预测以及分离方法,并对其研究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