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在生产中的流行规律,提高防微工作的科学性,利用微生态学方法对家蚕微粒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蚕体血液内子NosemaBombycis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认识了NosemaBombycis孢子在蚕体血液内的增殖规律,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以及预测预报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指导生产实践,找出最优的防治方案及措施,力争把该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用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对家蚕进行攻毒,诱发微粒子病发生,对染病蚕肠液、血液、体内微粒子种群数量动态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液内微粒子种群变化呈锯齿形上升变化,其增长规律可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血液中微粒子种群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可用3次方程来拟合;蚕体内微粒子种群则按指数增长方式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属J型数学增长模式,从3个系统层次,3种不同的增长规律,揭示了3种完全不同的增殖机制。  相似文献   

3.
日本家蚕的原虫病,以前只知道微粒子病一种。后由藤原、石原等又发现一种原虫病,叶细型微粒子病。田中茂男等1970年在长野县从农家采集的晚蚕中,又发现与微粒子病和叶细型微粒子病都不同,是由一种小孢子虫引起的疾病,暂称为小型微粒子病。1、病征及孢子大小病蚕发育慢,体色正常,体皮无黑色斑点。病蚕解剖检查,绢丝腺没有乳白色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4.
利用计算机视觉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家蚕微粒子病显微图像自动识别图像分割问题中,首先应从显微图像中将微粒子从复杂背景中提取出来.由于显微图像对比度差、光照不均匀及噪音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传统的阈值分割方法和边缘检测方法不能顾及到图像局部的实际有用的目标信息,因此很难准确提取微粒子孢子区域.利用数学形态学的方法根据微粒子图像的形状特征来检测微粒子区域,实现微粒子和背景的分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网络进行了识别和分类,结果证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的图象形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家蚕研磨后显微图象分析,提出了含微粒子图象的形状特征提取方法,并把面积,长宽比,复杂度等作为微粒子和其它组织区分的重要形状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家蚕研磨后显微图象的分析,提出了含微粒子图象的形状特征提取方法.并把面积、长宽比、复杂度等作为微粒子和其它组织区分的重要形状特征.  相似文献   

7.
农药7322系列的电子结构和构效关系以及与农药7323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322系列农药应用MOPAC程序包MA1方法进行量子化学计算,讨论它们的电子结构特征和结构活性关系,并对此系列进行比较,为探讨并开发该类化合物的药物性能及对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理和药物分子结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于兰  余路 《科技咨询导报》2008,(20):132-13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和育种期的严格防微消毒措施确保杜绝胚种传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自僵病的发生与病原苗数量、蚕室环境、气候等条件都有极大的关系,掌握发病规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白僵病发生,提高家蚕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一种无线粒体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将N.bombycis经KOH处理后,接种于家蚕胚胎细胞(BmE细胞)和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用倒置显微镜对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中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比较两种细胞接种N.bombycis后所出现的形态学变化.接种后第12天起,两种细胞内均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在感染晚期,Sf21中有许多孢子从细胞中逸出,留下许多空泡,细胞还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家蚕胚胎细胞则在感染后期完全崩解.这种差异可能是Sf21作为一种非原宿主细胞,对N.bombycis的感染有一定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桑污叶病(Clasterosporium mori Syd)是我国桑树病害中分布最广的病害。本病在夏秋季开始发生,辗转蔓延,使得每张桑叶的背面都蔽上一层污煤灰状的病原物,不但采摘后的叶片容易凋萎,而且病叶影响家蚕营养和次年桑树的生长。但有关本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都缺少研究。笔者在1963年~1964年曾作过桑污叶病菌的越冬方式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将人尿激原cDNA分别插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pBK283和pBF4中,构建成两个重组质粒。所构建的这两个重组质粒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经病毒斑实验筛选出含pro-UK cDNA的稳定重组病毒株BmNPV-pk1和BmNPV-pk2。将此两株蛋白平板溶圈测活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和家蚕的体液及组织,证实均有pro-UK表达。家蚕培养细胞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技术筛选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含有抗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主效基因的家蚕品种NB和高敏感品种306及其近等基因系BC9中,采用500个RAPD随机引物分别在各个品系的13NA混合物中进行扩增以筛选分子标记,获得与家蚕抗NPV病有关的3个分子标记:OPF-072023、OPJ-131300、OPM-161200.其中OPF-072023标记通过各回交代检测,证明获得的标记真实、可靠.又对该分子标记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通过该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意外地在家蚕Z染色体上发现一个逆转位子的编码序列.  相似文献   

14.
桑里白粉病是本省秋季桑叶常见病之一,发病后,桑叶质量降低,影响秋蚕生产。为了控制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增产更多的蚕茧,除积极采取农业防治外,1972年省农科院蚕桑所同海宁县卫东蚕种场、吴兴县东风蚕种场等单位配合,对桑里自粉病进行了防治试验,并在所内对家蚕毒性进行鉴定。现将结果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5.
《合肥科技》2006,(6):11-11
2006年6月18日,合肥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农科院和安徽桑达蚕叶科技开发中心联合实施的合肥市重点科研项目“合肥地区家蚕高发性核型多角病的综合防治”进行鉴定。该项目针对合肥蚕区年年爆发家蚕核型多角病的现实情况,已探明其发病原因及规律,开展了抗病蚕品种的筛选和新型蚕药的开发,建立了蚕病预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蚕病综合防治体系,通过项目实际操作,有效地控制了蚕病的发生。项目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安徽其他蚕区应用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社会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我国的森林病虫害测报技术已有了很大进展,本文从森林病虫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出发,探讨了多智能体模拟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森林病虫害蔓延模拟模型,进行了以松材线虫为例的病蔓延模拟,对于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家蚕(Bombyx mori),属鳞翅目昆虫,近些年来,它作为遗传工程中的新宿主,已引起世界各国遗传工程研究者的极大兴趣。1984年,日本鸟取大学的年青学者前田进首先成功地用家蚕NPV多角体病毒作为载体,在家蚕中表述了人的α-干扰素,从而为古老的蚕丝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将人尿激酶原(pro-UK)cDNA分别插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pBK283和pBF4中,构建成两个重组质粒。所构建的这两个重组质粒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BmNPV genomic 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经病毒斑实验(Plaque assay)筛选出含pro-UK cDNA的稳定重组病毒株BmNPV-pk1和BmNPV-pk2。将此两株重组病毒分别感染家蚕培养细胞和家蚕幼虫4天后,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测活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和家蚕的体液及组织,证实均有pro-UK表达。家蚕培养细胞的表达量分别为0.0012mg/mL(上清液和10~6细胞)和0.0031mg/mL(上清液和10~6细胞),家蚕幼虫体液的表达量分别为0.0100mg/mL和0.0300mg/mL。从以上结果可看出,家蚕幼虫体液的表达量是培养细胞的10倍,以上表达产物在纤维蛋白平板上测活均有溶纤活性。  相似文献   

19.
《汕头科技》2007,(1):26-29
一、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诞生 1月2日,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这是我国在家蚕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将为我国家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防病找到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昊强 《汉中科技》2006,(6):31-32
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的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蚕病的综合防治要根据不同季节及蚕病发生的特点,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养蚕与防病紧密结合,做好综合防治,才能杜绝和减少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