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模糊综合评判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程实践中,影响自然斜坡体稳定性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斜坡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地形地貌、岩性结构、地质构造、大气降雨、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为指标体系,通过确定权重系数,对陕西省铜川川口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使斜坡稳定性评价由传统的单一因素决定、定性描述和半定量分析,转化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使整个评价过程变为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评价结果更趋科学合理,客观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湖北地域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内外主要评价方法,结合区域情况在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讨,以长江中游湖北省域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人类的规模性活动.如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与区域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另一方面.地貌类型、气候等自然属性的因素又决定着人类生存的状况和活动范围,故是环境变化的诱导因子之一.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专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复杂工作,是一个不良结构问题。本文在论述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专家系统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专家系统的结构及其实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淄博市博山区农业、生活供水短缺,合理有效地调蓄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针对淄河源区实际所处地质、水文条件及区域水文地质参数或水均衡要素不清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在开采性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应选用补偿疏干法来合理评价淄河源区岩溶地下水资源量.该方法能够适用淄河源区有较大的岩溶地下水储水空间可供调蓄且雨旱季分明等特点,体现"以丰补歉"思想.运用该方法计算出淄河源区可开采资源量为14 390 m~3/d.结果表明,补偿疏干法来评价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是适用的,它可以更广泛地适用于含水层分布范围有限,但有较大储存量,地下水补给雨旱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正蓝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情况,利用正蓝旗气象站1960-2013年气象资料和多年地下水长期观测数据,通过对研究区水量补给、径流和排泄的计算,并基于水均衡法和开采系数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可开采潜力分析。经计算知,研究区多年平均可开采资源量为25 800.23×10~4m~3/a,多年平均总补给量37 797.44×10~4m~3/a,总排泄量为38 018.96×10~4m~3/a。该区地下水资源整体处于负均衡状态,但多年计算均衡差较小,地下水处于天然状态,水位变化不大。通过可开采潜力分析发现,各富水地段开采潜力指数较大,拥有开采潜力,可合理规划使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运用有限差分法,结合研究区域地下水含水介质系统,采用二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对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研究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为今后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为相同条件下的其它区域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较为成熟的三维可视化地下水分析计算软件GMS的Modnow模块建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的数学摸型,分析预测了研究区在现状条件下的地下水运移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研究区的盐碱地治理措施和建议以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对四川双流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单孔和群孔非稳定抽水试验。利用0.618优选法,模型识别出水文地质参数并进行了参数分区;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出区域渗流场,研究了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建立了符合双流具体实际的资源计算模型,最后计算并评价了研究区域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脆弱性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的基础,它一直是国际水文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第二松花江流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RASTIC 方法和GOD 方法对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实测铬含量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RASTIC 模型对第二松花江流域地下水环境脆弱性的评价较为合适,评价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情况;第二松花江流域傍河区域的地下水环境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污染,故在布设水源地开采井时应尽量避开地下水高脆弱区,做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特点,按照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引进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纵向岭谷区14个地、州、市的生态安全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水量变化、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水土流失率和开发土地比例是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纵向岭谷区内各区域和流域之间生态安全状况存在差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高的区域和流域分别是西部地区和怒江流域.针对各个地区生态安全状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不同,该区域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保障自然、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凤阳县XX矿区进行了水文地质情况调查,并对区内采集的水样进行了化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地下水水质情况评价,简易分析了超标因子的影响因素,得出矿区基岩地下水质良好,但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的结论,对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均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尝试用有限元对面积较大,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丘陵山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以沂源县为例.计算区的特点是灰岩区岩溶发育.局部地表水以渗漏的方式补给地下水.本文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是:把渗漏带划出来.加大入渗补给系数.以保证计算值接近真实补给量.从而提高计算精度.最后用水均衡法进行验证.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在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用有限元法评价是可行的.由计算结果可知.沂源县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并据此对计算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马山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采集14个样品进行水质全分析和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测试。利用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推荐的《地下水质量评价》(GB/T14848-2007)、《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规范》(DD2008-01)等规范,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检出评价和超标评价,同时进行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马山地下河水质总体较好,III类以上水占71.4%,IV、V类水超标指标主要为Pb、NO-2;水样中有7种有机组分检出,与地下水污染指数(GUS)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污染源现状调查情况,分析了其主要污染来源为工业生产和农田使用的农药、化肥。研究结果对该片区地下水污染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地下水氮污染空间变异性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松嫩平原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氮污染影响,利用地统计学软件分析了“三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特征,采用 ArcGIS 绘制了地下水硝态氮的变异函数图和空间分布图,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氮污染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价。上述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污染物以“三氮”最为突出,其中硝态氮污染最重,变异系数为1.686,属于强变异,含量分布与二阶球状模型拟合最好,块金值和基底效应分别为2.423和0.575,其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是结构性因素及随机性因素共同造成的,随机性因素稍强;硝态氮污染高风险区占总面积的88.78%,主要分布在东中部高平原区,这一区域大部分为 III 类水,对人体健康存在较高的风险,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4.
将浅层地下水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并运用灰色聚类与灰色关联理论进行综合评价.引入指数函数拓宽白化函数的覆盖范围,结合指标变权法确定权重计算综合灰色关联度,得出评价等级及优劣次序.评价结果表明晋江市绝大部分区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良好,影响其地下水质量的指标主要为TDS、Mn2+、NO-3、NO-2、NH+4、Cl-;水质较差区主要分布于境内沿海湾、工业较密集区及引污水灌溉农田地区,说明原生地质与偏酸性土壤环境、海水入侵、地表水下渗、工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分别是造成本区水质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指标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吕梁市盆地区中深层地下水(50~200m)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水化学图示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多数地下水样品点属于Ⅳ类或Ⅴ类。地下水质量劣化的主要贡献指标是Fe、Mn、As、I-和F-,局部区域存在NO3-和Cl-的影响。影响因素识别和分类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质量主要贡献指标(Fe、Mn、As、I-和F-)的富集均受到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层岩性等天然因素的控制。部分地区NO3-和Cl-的升高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吕梁市盆地区地下水质量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对于保障供水安全和预防地方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3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喀斯特人居环境研究现状以及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构建宜居指数,对喀斯特农村的村落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特点以及3个研究区29个行政村社会经济调查统计数据特点,构建并训练得到合理的神经网络,最后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居住环境最好和较好的村落以红枫区最多,鸭池和花江区的村落大部分处于中下水平,且花江区的部分村落评价结果最差.可见喀斯特人居环境与区域综合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仍然是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开发了区域地下水质量评价应用网格软件。该软件基于国家地质网格环境,依据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利用网格计算技术、大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D ot net平台下,将软件部署在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网格节点上,通过IE浏览器在国家地质网格门户网站可调用它进行华北平原指定时空范围的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获得相应地下水质量状况。应用结果表明:将网格计算、大型G IS和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分布式动态数据的区域地下水质量评价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8.
尝试用有了元对面积较大,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丘陵山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以沂源县为例。计算区的特点是灰岩岩溶发育,局部地表水以渗漏的方式补给地下水 。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模拟地下水动态特征和进行资源评价,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地下水模拟功能的地下水信息系统。将集成系统应用于北京市密(云)怀(柔)顺(义)盆地的地下水评价中,并对不同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变化情况进行预测。计算表明,该区地下水调蓄能力强,可以作为备用水源地。将GIS与地下水模型集成,在改进建模方式、提高建模效率、改进模型可操作性等方面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20.
采煤矿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下水脆弱性主要是由含水层中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和包气带土壤结构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采煤矿区地下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因素,采用数学模型和DRASIC评价指标体系法对矿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初步研究。给出了相应评价因子,建立了采煤矿区地下水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评价地下水潜在的易污染程度,为采煤矿区的资源开采、水环境保护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