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模因论是对语言文化进化规律的新阐释。二语习得者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的不平衡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模因论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视点。跨文化交际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二语习得者语用能力的缺乏。本文作者认为依据模因论,通过了解和掌握语言模因形成和传播规律,利用背诵、模仿和联想等机制可有效提高习得者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从而达到有效交际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魏景春 《科技信息》2008,(23):255-255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会受到母语对外语顺向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外语对母语逆向迁移的影响。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会对语言运用产生积极、消极的影响。凡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起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叫负迁移。为什么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迁移呢?这就是模因在起作用。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将进一步解释语用迁移产生的根源,提出学习者在语用迁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孙淼 《科技信息》2014,(14):39-40
本研究尝试在模因理论的视角下,探寻语言模因对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影响,以期找到较适合的方法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本项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具体分析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语言模因现象对语用失误产生的影响及如何改善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避免文化冲突和交际碰撞。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电影有自身特点,它的译文要求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众。因此,从语言、文化、风格等层面,电影译文都要与原片在特定的画面情景上保持一致,这样传播和交流文化的语用价值才能实现。电影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殊形式,其译文对跨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电影翻译的语用效果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其翻译中的文化模因现象对达到语用效果功不可没,该文从理论分析入手讨论了语用框架下英文电影汉译的文化模因现象,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意见。  相似文献   

5.
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淘宝体”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途径、表述方式和传播趋势,指出了“淘宝体”的3个特点:网络是人们跟风模仿、进行模因传播的极佳媒介;在网络文化中,简单化娱乐化的表述方式更易传播、蔓延;语言模因的流行受到其语用功能的限制.模因论为网络语言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6.
英语学习者经常因为语用能力的欠缺出现一些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要避免语用失误就必须提高语用能力。为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英语教学必须从教材编写、教师素质、测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语用学模因(Meme)理论的关照下,基于语料分析,揭示外贸英语函电写作中的模因现象及其模因效应,通过对外贸英语函电的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实验数据分析,阐述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间的冲突与使用选择,重视模因的传播途径在学习及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现被借用到语用学研究中,为揭示语言发展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用模因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研究者普遍认为,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同时根据语用功能,研究者将模因分为强模因与弱模因、利模因与弊模因等类别。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基于模因论的视角对跨文化交流进行分析,能更好洞悉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实质.对于模因而言,其核心以及实质就是模仿,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通过模仿来扩大传播范围.其实,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交流双方对外来文化模因认知以及接收的过程,在不同的文化的选择过程中,通过对模因形式以及内容进行变异和创新,继而使得跨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模因论以及模因变异来分析跨文化交流过程,能够使得外语学习者更好地接收外来文化,从也同时促进文化交流更为顺畅,更好推动全世界文化以及文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劫丹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78-79,69
本文从语用顺应论出发,着重分析了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现象以及广告模因如何顺应认知,情感和文化来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实现广告的商业和社会效应。因此语言顺应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出一些广告语言创作的基本原则,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广告创作进行研究,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任何一种丰富的语言都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言语交流时,即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彼此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语境和本民族的历史背景等不同,往往会出现文化碰撞现象,人们会因误用语言或者不恰当地运用语言而使交际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解决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向学生输入足够的跨文化知识及语用知识。  相似文献   

12.
万小青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11):128-131,148
二语习得若忽略培养和提高习得者跨文化语用能为,二语习得将交得毫无意义。培养和提高习得者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基础在于“课堂输入”,而输入的核心在于教材。所以,要做到教材话题与文化项目兼容。“课堂输入”要兼顾对语用知识的有效“输入”和“吸收”,要按照“课堂输入”的原则进行“输入”。“吸收”是目的。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语用教学总是和社会文化形影不离,教和学动机都来源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二语习得是一个其语言的、社会的、心理的相互作用过程,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本身是一场整体的文化教学。所以,要开展对教材话题和文化项目兼容研究。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教师应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注重语料的输入,提升学生的语音语调水平,并且要创造使用英语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用英语与人交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口译作为一种双向式交流的语言交际行为,其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语用对比和语用失误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实地收集的英汉口译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英汉口译中存在的语用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用失误。由此指出以语用对等原则进行翻译转换,是克服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文化为基点,从语用手段、语用环境和语用主体的跨文化语用学视角对政治文本的翻译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英汉两种语用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消除翻译障碍,从而实现有效、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吴树奇  冯萍 《科技信息》2007,(7):106-107
I.IntroductionIn the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vocabulary andgrammar rules were once considered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classroom teaching.It seemed satisfying that the students couldmerely 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remember all the wordsand expr…  相似文献   

17.
语用失误是外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的正常的语言实用现象。对语用失误种类和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语用失误和科学对待语用失误,有助于正确地运用语用策略和进行语用得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意识到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很多研究表明只教一些目的语的固定词组或语用准则对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相反,语用意识能使英语学习者对语用差异和决定语言使用的因素产生敏感性,因此本文研究培养语用意识的必要性。文章的理论框架是Schmidl;(1993)的注意假说。  相似文献   

19.
英汉反语现象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皆普遍存在。反语,一般来说,表达的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语用意义,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本文以Grice和Leech提出的传统语用模式以及Sperber&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模式作为反语研究的理据,并试图结合英汉范例对反语的语用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与解读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