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解构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长久地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有利于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的政治文化目标:民主文化与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李翱的人性理论的实质是儒家人性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当时影响很大的佛、道心性论相比,李翱的人性论思想立足儒学本位,充分挖掘出传统儒家经典的思想,体现了它的儒学本质,确保了儒学人性论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令芳 《科技资讯》2011,(12):220-221
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据,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理清人性论问题。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不但对当时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包括两汉在内的后世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学者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人性论影响着两汉时期董仲舒与《白虎通义》中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儒家诚信文化思想贯穿中国几千年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精义所在。本文通过儒家诚信文化内涵的发掘、探究,力求阐明儒家诚信文化在求信精神、为人准则、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当代青年德育的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 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 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忠德是儒家伦理学的重要德目之一,也是常被人误解的道德范畴。欧阳辉纯教授的《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一书从做人之忠、为政之忠等多维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梳理和考证,阐释了儒家忠德思想的真正内涵,厘清了忠德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分析了儒家忠德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代表了新时期研究儒家忠德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古代儒者之学重在礼乐养民.儒家的政治学,具有浓厚的饮食思维.所谓礼教或王道,基本上乃是甘饮美食以养民.这样一套政治哲学,不是西方政治学的范畴及概念所能理解或掌握的.也非仅从道德实践、心性修养方面论儒学者所能知.现今应将"生命的儒学"转向"生活的儒学".扩大儒学的实践性,由道德实践及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除了讲德行美之外,还要讲生活美、社会人文风俗美.应恢复古儒家治平之学,让儒学从社会生活中全面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启蒙主义”在中国遭到新的质疑而呈现出蛰伏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儒学的复兴。这两者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有过类似的表现。在这一波儒学复兴中,“生命儒学”、“知识儒学”、“政治儒学”的次序大致上表现出了儒学从学理探讨走向政治诉求的过程。当然,它们也受到来自启蒙主义与儒学研究者的批评;而我们在讨论这一时段儒学复兴现象时,也须注意以下前提:一、启蒙主义在今日世界受到严重的挑战;二、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转变;四、儒学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3.
儒家经典《论语》中“问仁”的内容是研究儒家对人本体修养的重要资料。在当今商品社会现代人格需重构的时代,儒学中仍有可供批判吸收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大约公元前三世纪,儒家思想开始传入韩国。目前韩国是世界上儒教传统保留得最多的一个国家。在韩国历史上一直有一支以弘扬和实践儒教精神为己任的儒林队伍。韩国学术界有许多研究儒教的学会,经常举行年会和各种研讨会,研究儒教的气氛十分浓厚。在现代韩国社会,儒教虽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特权地位,但其悠久的传统至今还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韩流正席卷东亚和世界。  相似文献   

15.
基于魏晋南朝时期的儒学衰微与经学不振,尤其是魏晋尚虚浮华、通达悖礼等时风对儒学的冲击,顺阳范氏整个家族自觉于儒学的振兴与经学的昌明,以其独特的家世经学与笃厚的经学信仰独行于玄、佛日盛的世俗。世代儒业的顺阳范氏在家传经学(家学)、学有专长的基础上,以儒家伦常一以贯之而又综通群籍,从而形成了迥异于这一时代的崇儒尚经与博学多通之家学学风。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包含着民主政治的一些元素,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儒家参与政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作为近乎于公民社会的政治社团的功能,儒家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诉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为切入口,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为基础,“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发掘儒家文化的价值功能,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18.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在中国与东亚的兴起,已经成为事实.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成型于上世纪中叶的熊十力、牟宗三"新心学"、冯友兰"新理学"、马一浮"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的空间,但恐怕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成型于世纪之交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决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新儒家中自由主义传统的兴起和中国自由主义的保守化,儒家和自由主义的对话与融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自由主义"不是现成的理论,而是一种试图融合儒家和自由主义的思想倾向,其目的则是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学说。关于儒家和自由主义二者融合的可能性,人们分别围绕自我观、自由和平等、宪政等问题展开了论证。这些论证角度不同、观点不一,展示了"儒家自由主义"问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深化了对"儒家自由主义"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已有的讨论并没有完成对"儒家自由主义"的理论建构,因而"儒家自由主义如何可能"仍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