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洱小说《花腔》由正本、副本交织而成的“花腔体”,是为了呈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的“同构”性。以“仿史”的形式展示历史的建构过程及其形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历史或否认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向被书写的历史及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并以此与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保持距离。  相似文献   

2.
从小说的显性结构上看,赵树理与刘震云的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完全不同,但从小说的潜层结构上看,他们的小说都传达了循环的历史观念,都专注于权力的描写;而他们对历史和权力的叙述来自民间,但是他们站在民间立场上却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小说的显性结构上看,赵树理与刘震云的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完全不同,但从小说的潜层结构上看,他们的小说都传达了循环的历史观念,都专注于权力的描写;而他们对历史和权力的叙述来自民间,但是他们站在民间立场上却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新潮后"小说潮流,在文学精神和叙述方式上发生的变异,深刻地改变着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面貌.它们以革新小说叙事方式以及书写对人生的彻底绝望为内在追求,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历史题材中,都没有能在文学精神上创造出一种超越性的价值取向.文学发展的多元化局面,其实包含着严重的精神滑坡现象.作家只有站在真和善的立场上,重返人的价值关怀,才能真正突破目前的价值迷惘,为文学的当下写作和历史叙事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小说<花腔>巧取现代史上一件极富时代色彩的事件,采用三段论的叙事手法,即小说真正的主人公葛任隐退在话语背后,而由熟悉葛任的三个当事人以不同的叙述话语建构葛任的历史,恰如一场没有主人的宴会.这种变单声宏观历史话语为多声个体对话及"学术考证"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获得了全新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7.
《花腔》在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究中,贯穿了对革命与个人、爱与死、历史与声音等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革命、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复杂而歧义的一面,显现了“历史的叙述不是为了接近对象,而是为了叙述本身”的历史诗学。  相似文献   

8.
买买提明.吾守尔是新疆读者比较喜欢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写法。在其35篇汉译本中,有21篇是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的。其中包括"我"叙述故事和"我"听别人叙述故事,也可称为故事套故事结构。第一人称代词"我"缩短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买买提明的小说使人在嬉笑之后却有种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9.
王慧 《中国西部科技》2015,(4):72-73,87
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艾德加·爱伦·坡的私室》具有明显的历史元小说特征,作者特意聚焦被传统历史小说忽视的边缘历史人物和事件,运用带有高度自涉性的叙事策略传递了卡特一贯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她对历史开放性解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论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观的演变、人物在历史坐标中的变化、叙事角度的转变等方面结合具体的作品对新历史主义小说进行了论述。中国传统历史小说承载了太多的政治目的,成为国家机器服务的工具。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一种反动。它不过是从世俗角度虚构、叙事、言说历史,它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无意义,它恢复了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的刑罚书写绕不开中国新时期刑法的转变与影响.余华、王小波和莫言等作家都在小说中透过刑罚书写呈现暴力,并侧重表现精神的刑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如果将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作为现实背景,那么法律的缺失与文学的填补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檀香刑》则以历史小说的形态解构历史,书写重刑的惨烈与人性的幽微.从余华到莫言,文学上趋于频繁的刑罚书写与法律上呈现的"重刑"趋势形成同构与补充关系.从刑罚的几个关键词暴力、荒诞、历史文化入手,能对这一关系有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超 《科技信息》2007,(18):157
本文通过分析新历史小说的个人化写作现象,结合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中的"仿拟"策略,提出新历史小说在消解传统历史观念而进而构建新历史话语的过程中,通过营造形式语言与内容灵魂自然和谐的统一,使新历史小说有了诗性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小说,特别是新写实、新历史小说张扬了偶然性,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复杂、人生的宿命、历史(现实)的多元与含混的洞见.偶然性所以流行,在于它本身具有美学激奋点.  相似文献   

15.
桂艳平 《科技信息》2012,(22):145-145
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坛的后现代小说潮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编元史小说"的概念。《天秤星座》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具体代表性的作品。它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为题材,通过重访历史,对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并同时对历史知识的可能性做了问题化处理。它指出了叙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从而体现了编元史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家族小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家族小说往往蕴涵了伦理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8.
吴组缃小说多选择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多重角色,变换叙述视角展开文本叙事,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冷静但不冷漠的叙述模式展现客观现实,尤其是技法圆熟的速写,更是借"缩影"来显示社会生活的全貌,形成其小说精确、细密,又蕴涵巨大情绪力量的叙事风格,让读者领略文本更深层次的蕴意.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其叙事的"偶然性"和宿命感等问题,可以探寻作品的意识形态蕴涵及其历史观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