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淬火是钢的最重要的强化方法,在机械生产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淬火而产生的热处理缺陷--裂纹.也是使零件降低使用寿命甚至报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着重从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保温、冷却等几个重要环节上综合考虑、改进热处理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淬火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温度热处理的xAlP/1 0 0SiO2 纳米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50 0℃热处理的样品光致发光谱只有位于 585nm附近的发光峰 ,它来源于表面态和缺陷复合发光 .6 0 0℃热处理的样品有两个发光峰 ,分别位于 585nm和6 35nm附近 .分析认为 ,6 35nm处的发光是被弛豫至表面态的电子和空穴通过隧穿复合发光 ;材料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有利于晶粒的生长 ,从而使表面态和缺陷发光明显减弱 ,出现另一由于隧穿复合产生的发光峰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掺杂剂原子种类及快速热处理技术对大直径直拉硅单晶中空洞型微缺陷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掺入半径较大杂质原子的硅片,空洞型微缺陷密度相对较高,掺入半径较小杂质原子的硅片,空洞型微缺陷的密度相对较低.高温快速热处理后,硅片中FPD s的密度都有很大程度降低,而A r气氛退火对vo id微缺陷密度的影响要优于N2气氛.轻掺B硅片在O2气氛退火后FPD s密度下降最多,而重掺Sb硅片在O2气氛退火后FPD s密度下降最少.  相似文献   

4.
模具热处理常见缺陷有软点与硬度不足、变形超差和裂纹,如何控制这三大缺陷是热处理研究的永恒课题。本文对模具常规热处理时产生软点与硬度不足、变形超差和裂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预防措施,以提高模具质量和生产工效。  相似文献   

5.
轴承钢球在热处理时发生开裂,采用宏观观察、微观检验及分析等方法对GCr15SiMn钢球心部缺陷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钢球心部的缺陷为缩孔残余,是钢材冶炼过程中形成的缺陷,属于冶金缺陷.同时,结合实际生产,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以避免此类裂纹的产生,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平尾转轴是连接某型飞机平尾与机身的主要受力部件,但由于其外形结构较复杂,型腔外形和内形均为理论型面,且型腔壁厚随理论外形变化而变化,故采用一般的焊接工艺和热处理方法难以满足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本文通过研完平尾转轴两处疲劳关键区的焊接缺陷和热处理变形,并结合当前先进的工艺方法,综合得出较理想的焊接工艺和热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摩擦焊接后融合区韧性差的缺陷,采取5种热处理工艺对试件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及机械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焊后正火再调质热处理工艺更能提高摩擦焊区的综合力学性能,平均抗拉强度为691 MPa,平均延伸率为18.6%,平均冲击值为40 J/cm2.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模具热处理的工艺概况,寿模具钢的热处理缺陷进行了分类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多缺陷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温合成的碳纳米管在纯化后进行高温煅烧(真空),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BET)分析显示,O/C原子比下降,比表面积增大.拉曼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一步证实,该热处理的碳管呈现较多的缺陷.光催化测试显示此种多缺陷碳管具有明显的光催化性能.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化学吸附的氧原子将被解吸,很容易使局部晶格重新排布,形成大量的拓扑学缺陷和空位缺陷.由此在碳管的能隙间形成缺陷态能级,以致可以被可见光激发,即表现出光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用深能级瞬态谱、红外吸收光谱和少子寿命测量研究了热处理后的氢气氛生长的区熔硅的氢致缺陷及其与辐照缺陷的相互作用。DLTS测得的E_c-0.22eV的电子陷阱相应于500℃—650℃范围热处理生成的氢致缺陷,而在低于500℃和高于650℃范围的热处理时,没有观察到上述电子陷阱,这和少子寿命测量在600℃热处理范围出现极小值是一致的。500℃热处理氢气氛硅经中子辐照后A中心生成率特别低及经辐照后氢气氛硅红外吸收光谱2123cm~(-1)谱带的消失,表明四面体间隙位置的氢原子是俘获空位的很效陷阱之一。  相似文献   

11.
常规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是一种综合重要的工艺,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分类,工艺技术及热处理工艺缺陷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过程对纳米钛酸钡相变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采用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35nm的钛酸钡粉体, 并在不同温度下对粉体进行热处理, 研究了热处理过程对粉体立方→四方相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当热处理温度高于900℃时, 钛酸钡晶体结构由立方相转变为四方相, 同时粉体的粒径和四方率迅速增大, 在1 000℃时, 分别达到0.15μm和1.009;热处理过程中钛酸钡相变过程取决于粉体的粒径而与存在于晶粒中的OH-缺陷无关; 借助于空位缺陷理论和扩散传质模型, 解释了高温热处理过程(>900℃)钛酸钡粒径迅速长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38CrMoAlA螺杆缺陷分析及防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失效的38CrMoAlA注塑机螺杆,从宏观表面磨损及微观金相组织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热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合理的等温氮化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4.
对无缝钢管产品水压实验过程中发生的9例典型爆裂事故产生原因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引发钢管产品水压实验爆裂均与管体局部存在某种缺陷有关.连铸坯缺陷包括表面裂纹、表面存在保护渣和增碳、表面渗铜、中心偏析和内部夹杂物偏聚等;轧管缺陷包括表面划伤、壁厚不均和偏薄等;管加工缺陷包括表面淬火裂纹、热处理组织异常、屈服强度偏低、管端螺纹加工精度差等.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石英衬底上沉积Li-N共掺ZnO纳米薄膜,研究热处理温度和Li掺杂浓度对ZnO薄膜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Li掺杂,以及随着热处理温度的适度升高,会导致ZnO(002)峰的半峰宽减小,薄膜结晶质量明显改善,但过高浓度的掺杂或过高的热处理温度,则会诱发新的缺陷,导致结晶质量下降.另外Li掺杂引起ZnO薄膜的光学带隙发生变化,从而使样品在未掺杂时以紫光发光最强而掺杂后样品以紫外发光最强.  相似文献   

16.
ASTM A216 WCA大型铸钢端盖的冶炼及热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ASTM A216 WCA大型球磨机筒体端盖铸造及热处理工艺后常见组织缺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生产中控制铸件质量的措施。研究了铸钢端盖材质成分、工艺、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严格控制端盖化学成分,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可消除缩松、裂纹等缺陷,使铸件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满足商检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温度热处理的xAlP/100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热处理的样品光致发光谱只有位于585nm附近的发光峰,它来源于表面态和缺陷复合发光,600℃热处理的样品有两个发光峰,分别位于585nm和635nm附近。分析认为,635nm的发光是被弛豫至表面态的电子和空穴通过隧穿复合发光;材料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有助于晶粒的生长,从而使表面态和缺陷发光明显减弱,出现另一由于隧穿复合产生的发光峰。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既可以活化碳纳米管又对其本身的结构与性能影响较小的实验条件,该文对在碳纳米管表面构造缺陷的高温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在空气中高温热处理碳纳米管,并尝试不同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得到不同的碳纳米管样品。经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的测试,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能达到活化碳纳米管的目的,在碳纳米管表面和端部产生缺陷,引入含氧亲水基团;碳纳米管缺陷含量及被氧化的程度受到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影响,高温可以有效优先活化碳纳米管的端部且较大程度地保留碳纳米管原有的优异特性。  相似文献   

19.
形变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强韧化手段,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从组织、亚组织细化、缺陷继承和碳化物沉淀等许多侧面对形变热处理强韧化机制进行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不够深入细致。以控制轧制和低温形变淬火为例,它们均属于在γ—α(或γ—α′)相变前进行形变的形变热处理.γ—α相变前的奥氏体(γ相)的组织状态,必然对γ—α相变本身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二氧化钛纳米晶的缺陷性质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晶,利用X线衍射和正电子湮没寿命谱对样品的晶相、平均粒径和缺陷性质等进行表征,并以所得二氧化钛纳米晶为基础制备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进一步分析其光电性能.结果表明:在450℃的热处理温度下,可以合成锐钛矿相占主要成分的二氧化钛纳米晶.随着热处理时间从30 min延长至90 min,二氧化钛纳米晶的平均粒径从12.8 nm增大到47.9 nm.随着平均粒径的增大,二氧化钛纳米晶表面缺陷的尺寸变小且浓度降低,同时晶界间的自由体积发生复合.在表面缺陷和平均粒径的双重影响下,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的瞬态光电流密度随平均粒径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基于26.5 nm粒径二氧化钛纳米晶制备所得薄膜的瞬态光电流密度最大,其值为0.072 m A/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