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针对中日两国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同形异义词的误用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大量的汉语和日语的例句进行翻译比较,探究造成误用的原因,从而破解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容易出现的理解偏差和使用的误区。在充分归纳、分析同形异义词误用现象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以避免误用想象的发生,指导日语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人在日语学习方面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由于语言的障碍,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习者思辨能力缺失的现象更加突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目前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思辨能力的教学形式分为两类:一是独立式,二是依托式。依托式教学法可以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某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讲授英美文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成因后,尝试通过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静 《科技信息》2010,(22):I0124-I0124
鉴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受环境的限制,多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造成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言知识发展失衡,语用能力发展落后于语言知识发展的事实,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培养语用能力的方法——结合语境和文化差异培养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植根于语言.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而且文化的负迁移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一大障碍.所以,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外语教学必须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及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探析了要提高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5.
文化教学以语言教学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展语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师应当遵循文化教学原则,精心设计并有效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语用能力具有可培养性,依据模因论,探讨语用能力教学的语用模因输入方式,以此说明语用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给EFL学习者语言形式和语用知识,更要施行有效的语用模因输入方式,以期帮助EFL学习者增强对语用现象和语用规则的注意和理解,达至提升语用意识、进而提高语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如何在德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分析目前大学德语A语法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课堂语法导入和练习2个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分析,提出可以通过建构上下文和利用"信息落差"设计符合课堂交际任务,以实现从语法知识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语言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学习者初期在英语口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语言焦虑的现象,母语负迁移、学习者性格内向等是造成语言焦虑的原因。对此,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学习,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提高其英语使用能力,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学习者的语言焦虑,提高语言交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赵尊霞  赵金玲 《科技信息》2008,(36):243-244
语用失误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中国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情况。调查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仍存在大量语用失误,主要由于汉语负迁移,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以及教学方法与教材同语言能力的培养脱节导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超 《科技信息》2009,(4):82-82
Lakoff和Iohnson于1980年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隐喻性认知在隐喻性语言中得到沉淀,语言教学中使用隐喻能增加词汇、阅读、写作甚至语法教学的理据性,能满足教学对象的新奇感,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同时隐喻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并增强学习者用隐喻思维解决问题和作为有效的交际策略的能力。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进行的隐喻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涉及的隐喻概念多以中国的文化方式进行解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概念体系与隐喻知识必不可少。教师应以隐喻概念教学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认识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的差异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目标语特有的认知方式,培养其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建娜 《科技信息》2009,(32):I0384-I0384,I0386
第二语习得者在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于目的语的变异现象,本文对高级二语习得者与本族语者在语言产出中的变异表征做了概述,并从石化和学习者的潜力受限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一变异的成因。文章还就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克服非目标语行为,以更好地习得目的标语能力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宋英杰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800-1802
隐喻是形成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认知手段,但是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发展却不尽人意。本文在对隐喻能力定义进行梳理并分析隐喻能力提高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教学中通过对语言中隐喻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隐喻的普遍性以及隐喻的认知解读,从而增强隐喻意识,继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达到目标语使用者的流利程度并有效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言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语言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学生语言素养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传统语言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语言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对此现状。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应加强师生的语言实践环节。将语言知识生活化、教学手段趣味化,评估标准素质化,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外来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汉语外来词的词缀化现象成为新时期汉语的语言发展特点之一。笔者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词缀化现象,重点分析了外来词词缀的构词能力与词缀化程度及其发展的动因,目的是促进外来类词缀的健康发展,并为现代汉语"词缀化"的研究提供实践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任海云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95-195,2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体现了本族的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能力,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之外,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很重要.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教师应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也要考虑到教材方面和学习者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手段,分析了湖北省五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共338名学生的语用能力,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语言知识的积累是促进语用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反映了这一语言的使用者如何看待和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文化决定的。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文化因素对中国学习者正确理解以及产出目标语隐喻的影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以及教授第二文化在二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可以利用隐喻这个有效的工具唤起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然而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情况却不容乐观,因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套入目的语而造成的语言语用失误十分普遍,因此加强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差异对比研究和差异教学十分必要。文章在分析汉英动物习语的基础上描述了汉英动物习语互译过程中诸如"狮"与"虎"、"马"与"牛"、"鹅"与"鸡"等替代现象,提出应对类似现象和规律多加研究与探索,作为语言差异教学的素材,减少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9.
影响英语专业四级听力测试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超  崔卉 《科技信息》2007,(20):251-252
本文从语言知识和非语言能力两大方面,以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力部分全真试题部分内容为实例,探讨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引起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学本科新生语法基础的调查,找出了大学生在语法方面的薄弱点,并根据调查结果,就如何对这些薄弱点进行补救提出以下教学建议:语法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即学习者的接受性能力,而要着眼于学习者语法的内化,即产出性能力的培养.鉴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缺乏和使用语言机会的不足,从多年的语法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建议采取显性教学(explicit teaching)再加上句型背诵的方法对大学生的语法薄弱点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