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局部交流阻抗(LEIS)研究了碳钢在含Cl-和SO42-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并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进行了腐蚀产物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钢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在浸泡初期,碱性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小于中性溶液中的腐蚀速率,碳钢表面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形成γ-FeOOH腐蚀产物,起到较好的阻碍Cl-和SO42-阴离子侵蚀的作用.随着在溶液中浸泡时间的延长,由于Cl-和SO42-阴离子的侵蚀作用,以及在初期对基体起到保护作用的腐蚀产物膜的破损,导致平均阻抗值的降低.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起始阶段具有较高的平均阻抗值,但在浸泡过程中,其平均阻抗值快速地降低,表明溶液中的Cl-和SO42-阴离子对腐蚀产物膜的侵蚀作用将促进Q235碳钢的腐蚀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弧熔炼与去合金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多孔铜.用XRD、SEM分析样品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研究去合金化中的腐蚀液种类、腐蚀时间以及腐蚀温度等腐蚀环境对纳米多孔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溶液中自由腐蚀去合金化可得到孔结构均匀的纳米多孔铜;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孔结构有显著变化,腐蚀3h后得到纳米多孔铜孔结构呈蜂窝状,腐蚀10h后得到双连续结构的纳米多孔铜,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孔径增大且孔壁逐渐粗化;随着温度升高纳米多孔铜双连续结构的孔径逐渐增大,45℃时则形成纳米颗粒聚集的孔结构.通过调整去合金化工艺,厚度约1mm的Mn-Cu薄片在0.3mol/L HCl溶液中,于35℃腐蚀10h得到的纳米多孔铜呈均匀的三维网络状结构,平均孔径尺寸约150nm.  相似文献   

3.
苦咸水中氯离子对铜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对铜在模拟苦咸水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铜在所用模拟苦咸水中呈现典型的孔蚀特性;并且随着Cl- 的加入使铜在该体系中的自腐蚀电位和孔蚀电位大大降低,说明Cl- 对铜具有很强的侵蚀性,与纯NaCl溶液中的各数据比较,都向正方向移动,苦咸水溶液中的其他阴离子,如HCO-3 或SO4-2 ,抑制了Cl- 对铜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化学、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实验方法研究了1-羟基苯并三氮唑(BTAOH)和钼酸钠(Na2Mo O4)复配后对铜在ASTM D 1384模拟大气腐蚀溶液中的缓蚀协同作用.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BTAOH与Na2Mo O4在50 mg·L-1的质量浓度条件下,以2∶1复配使用能够显著提高铜在模拟大气腐蚀溶液中的电荷转移电阻,降低腐蚀电流密度,缓蚀率达到90.7%;铜在模拟大气腐蚀溶液中的腐蚀产物呈聚集柱状堆砌在表面,而在含有缓蚀剂的溶液中表面平整致密,且疏水性增强,接触角显著增大至91.8°.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显示Na2Mo O4与铜表面作用后形成Mo O3和Mo O2,两种氧化物填充在BTAOH形成的表面膜的缝隙中,提高了膜的致密性,对铜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属间化合物TiAl在各种溶液和熔盐中阴极充氢时,当阴极电流大于临界值后就将发生严重的腐蚀现象。这种阴极腐蚀速率阴极电流增大而线性增加,在恒电位下阴极腐蚀速率远比阳极溶解速率要高;在酸性溶液中阴极腐蚀速率最高,碱性溶液中次之,盐溶液中最小;酸中阴极腐蚀机理和碱及盐中的不同,腐蚀产物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应用旋转圆盘电极(RDE)法、浸渍腐蚀试验法及腐蚀表面的X射线衍射分析法研究了3%NaCl溶液中碳-铜短路接触腐蚀的机理.结果表明,该腐蚀属O_2去极化腐蚀,其阴极去极化反应一般为扩散控制.在与腐蚀电流相对应的电位区内,在碳电极上O_2的阴极还原电流密度约为铜电极上的还原电流密度的二倍,并且,由于碳膜的存在,在铜表面上形成了铜氧化物-铜电偶,因而促进了铜的腐蚀.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铜在H2SO4溶液以及酸性Na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现场获得了表征电化学过程的椭圆偏振光谱特征。采用椭圆偏振参量Δ值的变化研究了铜电极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过程,Δ值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不仅能反映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过程而且能灵敏地反映出表面膜结构和状态变化的信息。根据椭圆偏振光谱特征并结合循环伏安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铜在酸性NaCl介质中腐蚀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新型铜酸洗缓蚀剂烷基苯并咪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失重法测定了两种烷基苯并咪唑在0.5 mol/L 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铜表面的腐蚀情况;通过吸附等温式和计算吸附自由能,分析了盐酸溶液中烷基苯并咪唑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9.
新型铜酸洗缓蚀剂烷基苯并咪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失重法测定了两种烷基苯并咪唑在0.5 mol/L 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铜表面的腐蚀情况;通过吸附等温式和计算吸附自由能,分析了盐酸溶液中烷基苯并咪唑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静态浸泡腐蚀实验和电化学实验,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光电子能谱仪研究了一种Cu-17Ni-3Al-X耐磨铸造铜合金在pH值变化的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和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3.5% NaCl溶液中,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合金腐蚀速率逐渐降低;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11.
咪唑化合物作为铜的盐酸酸洗缓蚀剂的QSP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失重法研究了12种咪唑化合物30℃时在5%盐酸中对铜的酸洗缓蚀性能,用Hyperchem程序中PM3半经验量子化学方块计算了这些化合物的主要结构参数。讨论了量子化学方法在本研究中的成功与局限,采用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法研究了缓蚀率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咪唑化合物对铜的缓蚀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咪唑化合物的缓蚀率与分子的分配系数lgP、咪唑环上的净电荷密度之和Qring以及咪唑化合物的一阶分子连接性指数1X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电解质溶液浓度对铜/硫醇自组装膜缓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交流阻抗法首次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NaCl和HCl溶液中十八-硫醇自组装置对铜电极的缓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NaCl和HCl溶液浓度的增加,十八-硫醇自组装膜对铜电极的缓蚀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3.
钱建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42-643,653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在铜片表面制备了席夫碱的自组装分子膜.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席夫碱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效果,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1 mol/L HCl腐蚀后铜片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对铜有一定的缓蚀效果,自组装膜在1 mol/L的盐酸溶液中缓蚀效率达到85.3%.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与浓度有关,浓度高的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作用明显高于低浓度的自组装膜.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循环伏安法和阶跃电位法研究铜微电极在HCl和H2SO4溶液中的点腐蚀行为结果表明,Cu在HCl和H2SO4溶液中腐蚀机理不同。Cl^-对Cu氧化膜具有破坏作用。Cu在0.1mol/L H2SO4溶液中的I-t曲线的初始部分呈性关系,为动力学控制。  相似文献   

15.
空间分辨电化学研究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当前国内外主要的原位(In Situ)空间分辨技术及其在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扫描微电极技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Kelvin探针技术、扫描光电流谱技术、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等,其中扫描微电极技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扫描Kelvin探针技术可直接测定腐蚀电极表面或界面化学不均一性的分布图像,而其它方法则是通过测量表面分子振动光谱、表面隧道电流及光电响应等,进而从分子水平研究腐蚀电极过程。并侧重介绍作用已建立的具有微米空间分辨度的电化学方法,主要有多种形式的扫描微电极技术及阵列电极技术等,并用于研究金属/溶液界面电化学不均一性及局部腐蚀过程。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电化学方法的发展及应用,使得人们对金属表面和金属/溶液界面电化学不均一性,特别是金属局部腐蚀发生、发展过程机理的认训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6.
高温高浓度溴化锂溶液中磷脱氧铜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和化学业浸泡法对磷脱氧铜在高温65%LiBr溶液中的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OH对腐蚀行为起双重作用,低浓度有利于形成Cu2O、CuO氧化膜,而高浓度则形成HCu2O2^-和CuO2^2-型化合物,促进氧化膜溶解;最佳LiOH浓度为0.10mol/L,65%LiBr 0.10mol/L LiOH溶液中添加200mg/L Na2MoO4时缓蚀效果较好,这是由于吸附在阳极表面的MoO4^2-参与电极反应过程,还原生成的MoO2掺杂在Cu2O和CuO氧化膜中阻碍侵蚀性Br^-吸附,有效地抑制铜的活性溶解。  相似文献   

17.
A chitosan (CS)-based low-pH-sensitive intelligent corrosion inhibitor was prepared by loading a pH-sensitive hydrogel with benzotriazole (BTA); the pH-sensitive hydrogel was synthetized by crosslinking CS with glutaraldehyde (GTA). Analysis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Schiff reactions occurred between amino and aldehyde groups. The swelling ability of the hydrogel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mass method, and it was observed to swell more in an acidic environment than in an alkaline environment. The hydrogel’s loading capacity of BTA was approximately 0.377 g·g-1, and its release speed was faster in an acidic environment than in an alkaline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swelling behavior.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ability of the intelligent inhibitor was tested by immersion and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4 h of immersion, the polarization resistance (R4) value of copper with the intelligent inhibitor was approximately twice of that of copper with BTA, indicating that the intelligent inhibitor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copper from corro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