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在准备分裂时,核内构造的剧烈变化引起生物学家极大的兴趣。可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结构至今仍然不很清楚。染色体串珠构造的发现导致DNA—组蛋白研究的迅速进展,并提出了各种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3.
陈瑞阳 《科学通报》1987,32(14):1096-1096
自七十年代以来,染色体分带技术在人类和其它高等动物染色体研究中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近年Yunis等人提出的高分辨G-带技术,为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然而,植物染色体分带的研究发展却极为缓慢,一直停留在C-带和N-带的水平上,而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B染色体的特性,提出了植物B染色体的细胞融合起源的假设。此假设是以两个细胞的融合为前提。它认为:两个异周期的花粉母细胞进行染色质的穿壁和切割,切割出的带着丝粒的染色质片段经过长期的结构变化,适应形成现在的B染色体。并提出了此假设的验证方法和B染色体起源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染色体的高层次结构是个尚未解决的总是在已提出了级螺旋模型和骨架--放射环模型得到了较多实验结果的支持,本文主要介绍了它们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高温诱导植物染色体高分辨G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国鲁 《科学通报》1990,35(11):861-86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动物及人类染色体G带的方法,已成功地在10多种植物上获得了带纹清晰的G带。其方法包括:胰酶法、ASG法、放线菌素D法、尿素法、SDS法、NaOH法、NaHCO_3法及Utakoji法等。所有这些均与化学因素诱导直接有关。虽然在动物及人类  相似文献   

8.
郑国锠 《科学通报》1965,10(12):1059-1059
染色体是在1848年Hofmeister从紫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的。四十年以后才由Waldeyer把它定名为染色体。到上世纪末,染色体的研究就已经显得很突出。自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被再发现和1902年染色体遗传理论创立(Sutton)以后,染色体的研究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自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后,染色体的研究已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无论在染色体的结构方面或功能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  相似文献   

9.
人、牛、鼠、猪的生长激素染色体基因国外已先后发表。羊的生长激素染色体基因,文献尚无报道。我们在国内实验条件下,分离到为羊生长激素(GH)编码的染色体基因,经DNA全顺序测定,结构完整,可用于肉、毛、乳高产新品种动物的基因工程培育研究。  相似文献   

10.
Chuaria是目前已知的前寒武纪的少数几个全球广布的宏体化石之一. 尽管Chuaria的研究 历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 但是其系统位置却至今尚未最后确定. 人们曾经围绕着这个常见化石的 系统位置提出了多个互相排斥的假说.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其是多细胞藻类, 但是这种说法由于缺 乏令人信服的解剖结构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 本文清晰地揭示了Chuaria的细胞结构, Chuaria中细胞壁的存在表明其是真核多细胞藻类. 这一结论与最近生物地球化学的结论不谋而合. 其中 细胞壁厚度的变化表明该生物中已经出现初步的细胞分化. 这些前寒武纪化石细胞内的膜状结构 进一步支持该生物的真核生物属性. 这些数据和结论部分结束了长期以来围绕Chuaria分类位置 的争辩, 使得Chuaria成为少数几个已知的新元古代冰期之前出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的成员.  相似文献   

11.
石建功 《科学通报》1992,37(15):1408-1408
大戟属植物具有致炎、辅助致癌或抗癌作用,因而对其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报道从生长在高寒地区的甘青大戟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新化合物,由红外、质谱、~1HNMR和~(13)CNMR表明该化合物为四环二萜类、分子式C_(29)H_(38)O_6,经X-ray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为一种含有四元碳环天然新骨架二萜,命名为甘青大戟素A(Euphoractine A)。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地壳中含量极为丰富的元素,Si在植物体内,尤其是在单子叶植物体内的含量高于任何其他无机组分.由于它无处不在,因此很难用一般植物营养生理学方法证明它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但是,许多研究结果都证明Si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有益作用,它能明显提高植物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抗性.从植物体矿化纳米结构SiO2的形态发生、结构和功能分析入手,重点讨论了以植物细胞壁为模板,诱导有机/无机二元协同胶体SiO2的自组装机制,以及它具有的特殊结构所赋予的植物抵抗各种环境胁迫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多细胞营固着生长的生命体,植物需要对外界多变的环境及内部不同组织细胞之间协调发育的多样信号做出精确的反应.与多细胞动物主要通过数量巨大的GPCR等受体蛋白参与细胞与环境及细胞之间的交流不同,植物主要靠数目庞大的植物受体激酶来完成相应功能.通过30多年的深入研究,植物受体激酶的功能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研究发现,植物受体激酶参与植物多种多样的生理病理过程,包括生长发育、气孔发育、分生组织发育、抗病、花粉管吸引和自交不亲和等.这些受体激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近10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使我们对各种受体激酶的配体识别及活化机制有了系统的认识.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油菜素内酯等受体激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也是对这些成果的肯定.本综述对参与不同过程的受体激酶结构进行总结描述,随后对受体激酶的识别及活化规律进行总结,最后对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与调控作用   总被引:76,自引:1,他引:76  
刘强  张贵友  陈受宜 《科学通报》2000,45(14):1465-1474
植物各种诱导型基因的表达主要受特定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典型的转录因子含有DNA结合区、转录调控区、寡聚化位点及核定位信号区等功能区域。这些功能域决定转录因子的功能、特性、核定位及调控作用等,转录因子通过这些功能域与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结合或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来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表达。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功能成为近年来植物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又名池柏,为杉科(Taxodiaceae)落羽杉属(Taxodium)的落叶大乔木,原产北美东南部,耐水湿,生于沼泽地区及水湿地上。我国南京、南通、杭州、武汉、上海等地都有栽培,生长良好。池杉树形美,木材重,纹理直,耐腐蚀,可作建筑、家具等用。目前已在长江南北各省区用作重要的造林和庭园观赏树种,广为栽植。日诘和田中报告了落羽杉属植物都有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黄少甫和徐炳声分析了池杉的染色体核型,K(2n)=24=22m+2B(m)。笔者也观察了池杉的染色体,并发  相似文献   

16.
17.
染色体的复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命繁衍的过程是由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这种传递的基础是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遗传物质以何种方式进行自我复制,这个问题曾使遗传学家们感到十分困惑。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模型,1957年Taylor则为这个理论提供了第一个细胞遗传学的证据。他使用~3H标记,放射自显影的方法,以蚕豆的根尖细  相似文献   

18.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系杉科(Taxodiaceae)台湾杉属的常绿大乔木,第三纪孑遗的珍贵稀有树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产云南、湖北、贵州等省少数地区和缅甸北部阻.秃杉株形优美,树高径粗,材质优良,适应性强,是很有前途的造林树种.秃杉的细胞学资料迄今未见报道.本试验首次报告它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旨为培育秃杉良种和研究杉科的演化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金属矿床带状分布形成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良义 《科学通报》1994,39(18):1688-1688
金属矿床的带状分布,主要是指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的分布.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在平面上呈现规律性的分布,称为矿床的水平分带;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在垂直方向上呈现规律性的分布,称为矿床的垂直分带.Spurr首先指出金属矿床的带状分布问题,并指出,与基性岩浆有关的带状分布为Cr-Ni-  相似文献   

20.
向着天空高扬起“手臂”的巨人般的树形仙人掌,在空中孤独盘旋的兀鹰,起伏连绵、一望无际的沙丘……沙漠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这般的凄凉与寂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年两个雨季的独特气候条件,使索诺兰沙漠——北美最炎热的沙漠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