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演化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创新从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演化为国家行为时,创新越来需要一种体制的支撑。国家创体系就是支撑国家创新的体制,国家创新体系既是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进一步推进这种一体化的杠杆,在逻辑上,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是长期演化的产物,它经历了技术主义的创新模式,市场驱动创的模式和技术驱动与市场拉动创新模式等发展阶段。一个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克服市场失灵,防范政府失灵和缓解系统失灵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创新行为和过程与单个企业相比 ,存在其自身特性 ,这种特性集中反映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系统上。集群创新系统相对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而言 ,正是由于其内部要素、结构和联结模式的特殊性 ,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本文试图在考察创新系统演进历史的基础上 ,揭示出集群创新系统的内涵 ,以及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要素联结模式 ,构建起新的创新系统范式  相似文献   

3.
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使得事物具有两重性,但不同事物所具有的两重性深刻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因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性和感知与思维能力的局限,未必能同时认识并辩证地把握事物的两重性,因而形成悖论。由悖论的这种本质和根源,可以明确悖论研究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是与自组织动力学理论相一致的动力学思雏方式,具有"二总三分"的特征.在总体特征上,两者都反对线性化和封闭性的静态逻辑,主张从差异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出发把握事物的生成发展过程;在具体特征上,两者都重视子系统交互作用中的竞争策略和协同策略,强调事物的发展意味着打破旧的运动模式(结构)对子系统的控制和支配.  相似文献   

5.
在近二十多年的化学文献中,经常出现agostic bond或agostic attraction等新词,并用化学式C—H→M(或X—H→M,X=C,B,N,Si)表示。这种用半个箭头“→”表示的化学键,是过渡金属原子(M)利用它的空轨道接受Z—H共价σ键上的电子形成的一种弱的化学键。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的域、势、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特定域内的一种科学和技术的涌现,这种涌现取决于技术创新所在域内的势与能,域是创新的根基,具有边界有形性、区隔性和分层性等特征;势是域内创新的事物充满张力的局态,体现为吸附性和凝聚性;能则是域内创新的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量与动力,体现为动力本源性和持续性。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域,形成一定的势,对外吸附外在资源,对内聚集资源,最终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来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跨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论国家创新系统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原因,对三种常见的文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影响创新系统创新效的深层问题主要是从文化问题,并认为适宜的文化模式,学术自由的精神,灵活、畅通的科学交流系统和协互承认、相互新生的氛围是国家创新系统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显微镜成像问题涉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经验建构论认为显微镜是制造公共幻像的引擎,显微镜成像是否表征微观事物结构应在"经验适当性"原则下持不可知论。实验实在论认为仪器是获得"实体"现存性的重要物质条件,仪器输出的科学事物满足"操作"和"干预"原则,具有实在性。我们尝试以身体知觉为纽结使"实在性"在身体、仪器与世界的动态互构中得以显现,希冀这种"感知—实践"模式能够为"实在性"在存在论意义上提供一种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起源于哲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对自然界事物或现象背后原因的精确认识或解释。这种认识或解释是人类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理智法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的。因此,作为对自然界理性认识或精确解释体系的科学,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信念及其方法论密切相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具有明显的哲学特质,科学思想本身就属于哲学思想。所以,科学创新与人们的哲学思想直接相关,它需要人的思想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医术语“肝”的起源与演变,可以发现“肝”的“能指/所指”关系发生过多次转移:物质实体→功能概念→物质实体。“肝”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揭示了“肝”的意义指向,以及在整个符号系统中的地位。“肝”的隐喻和转喻同样揭示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隐喻的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相近,以此可以说明中医“肝”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历时上考察,“肝”的所指存在混乱和边界不清的情况。在目前中医药术语规范体系中,尚缺乏一个重要术语“肝系”。“肝系”一词的使用,具有词频和理据两方面的合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和解释功能。“心系”“脾系”“肺系”“肾系”等同级别名词也应相应增加,才符合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