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为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鼻祖,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孙漂流记》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之一。本文试从第一人称视角、人物塑造、小说时间和空间感的构建等方面的叙事手法对其艺术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中,有一本震撼人心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它让我深受启发。一开始看到书名时,我以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到世界各国游览的故事。看完整本书,我感慨万千,书中主人公在荒岛上顽强求生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航海失事后在一个荒岛上顽强生活28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这本书不仅让我跟着鲁滨孙一起开心、一起难过,而且让我受到许多优秀品质的感染。鲁滨孙勇于追求,坚持自己的梦  相似文献   

3.
鲁滨孙和霍尔顿分别是《鲁滨孙漂流记》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孤独者,但二者的孤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鲁滨孙的孤独是一种客观状态,霍尔顿的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感受。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就这两个孤独者形象进行对比,他们的对比体现了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作品永久性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即新主题:资产阶级领导人类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斗争的能力;新人物:“鲁滨孙”是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产生的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特点;新手法:《鲁滨孙飘流记》的创作反映出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奠定了英国写实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孔镭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3):106-108
《鲁滨孙飘流记》的中文译本有30种之多,由此带来的误译与误读的现象就比较普遍。本文运用译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鲁滨孙飘流记》三个代表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梳理出中文译本中存在的误译与误读,提出笔者对鲁滨孙这一经典形象的新的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笛福(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被誉为西方社会除《圣经》外流传最广的一部文学作品。就一般特点,《鲁滨逊漂流记》(以下简称《漂流记》)属于冒险小说,而其不朽的生命力却表明,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冒险小说”的普通涵义。本文试图从人的本体论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观出发,探讨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时期形在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历来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原型批评和意象阐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作品中来自《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来进一步探讨《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深刻影响。其中,原型部分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原型、主题原型和人物形象原型,意象部分主要包括荒岛意象、水的意象、劳动的意象等。  相似文献   

8.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教性.小说塑造了一个乐观进取、敢于冒险和追求财富的英国资产阶级形象,反映了18世纪英国航海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迅猛发展,体现了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乐观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具有多重身份和复杂的人格特征。小说作者正是通过现实叙述、精神叙述和殖民叙述的多重叙述手法来实现人物的多侧面塑造,赋予了鲁滨逊这个形象巨大的艺术魅力。了解小说的多重叙述特征,才能避免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10.
电影《荒岛余生》被称为是汤姆·汉克斯的“票房奇迹经典冒险大片”。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发现该影片与荷马史诗《奥德赛》,《鲁滨进漂流记》等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联系。而正是由于电影《荒岛余生》广泛的吸收这些经典作品的营养,使得电影的主题表达更加明显,获得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曾经生活过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主人公鲁滨孙的原型——一位苏格兰商人。他从不怀疑,在这片丛林中充满着数百万年以前就已出现的古老而又弥足珍贵的植物。  相似文献   

12.
根据美国课程教学设计专家Merrill的教学共同基本原则和有效教学过程理论及洛克的经验主义实践论,对18世纪英国教育成长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以任务(T)和实践(P)为导向的循环滚动式小说教学设计研究,激发学习者阅读经典英文小说的兴趣,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在完成具体实践任务中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以其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叙事艺术,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研究的经典。本文主要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安排等方面来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海名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与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有诸多相似之处: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都是茫茫大海,体现的都是主人公勇敢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然而两者在主题深化方面是有区别的:前者歌颂了老渔夫奋力拼搏的"硬汉"精神和英雄气概。后者除了体现鲁滨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外,还体现了资本主义那种获取、操纵和支配外在世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最重要的作品是他自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一套作品 ,包括六部小说 :《绿荫树下》、《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最后两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称《苔丝》) ① 和《无名的裘德》 (以下称《裘德》) ② 这两部小说在开头 ,主题、基调等方面与前四部小说完全不同。然而 ,对于这两部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事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如果把这两部小说对照着看 ,这种联系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刘晗 《世界博览》2021,(8):50-53
夏目漱石自幼接受传统汉学教育,名字里的“漱石”即取自《晋书·孙楚传》中的“漱石枕流”.他精通俳句写作,而立之年远赴英国吸收西洋文化,大学任教继而成为职业作家,学贯东西,可谓“和汉洋三才兼备”.他将所擅长的修辞和个人化的幽默、讽刺用于小说,文辞优雅精致,想象力超乎寻常.鲁迅如此评价他的作品: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  相似文献   

18.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0,(36):I0125-I0125
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生活在资产阶级争取和巩固政权的时期,他被资产阶级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他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人。鲁滨逊的选择和各种行为更多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特点。这是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信心与希望、前途与光明的充分体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升时期的真实产物。  相似文献   

19.
正【习作主题】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可以写一写自己经历的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读了《鲁滨孙飘流记》的感想。写完以后,自己把习作中不合适的地方修改一下,也可以与同学交换改一改。  相似文献   

20.
作为英国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高尔斯华绥的成名作,亦是其《福尔赛世家》家世小说的开篇之作,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来看,《有产业的人》无疑都堪能折射出高尔斯华绥创作的卓绝之处。基于此,本文拟以此小说为蓝本,从叙事视角、作者出面、互文、情节结构四个方面出发,纵横双向、立体多维地发掘探索诺贝尔文学奖所言的"描述的卓越艺术"之所在,并以此为依据,佐证高尔斯华绥小说创作叙事的现代性和永恒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