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非平稳随机地震动模型,编制快速合成人工地震动的程序以实现对工程地震动的随机抽样。对工程岩体地震响应进行等效线性数值计算时,定义结构面的水平等效加速度(时程),将结构面水平等效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超过其屈服加速度(滑移阈值)作为岩体失稳的极限条件;基于地震动随机抽样和等效线性化时程计算,提出一种随机地震动作用下工程岩体沿结构面的滑移概率和稳定可靠度的计算方法。考察某工程岩体在附近3个潜在震源影响下的结构面的滑移概率和稳定可靠性。结果表明,震级相差不大时,远场地震诱发该工程岩体的失效概率小于0.01%;近场地震作用下,工程岩体的失效概率为26.1%。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皖南山区层状岩体边坡失稳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失稳类型和失稳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由於边坡稳定性改变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本文最后提出了新的边坡失稳的工程地质分析法。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省赤水市立树天崩塌为例,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总结崩塌的形成因素及失稳模式,通过FLAC3D软件建立软硬岩互层条件下的三维地质数值模型,以此分析崩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立树天崩塌的形成与斜坡岩性组合、危岩体结构面及气象条件有关,其失稳模式包括差异风化阶段、岩体破坏阶段与岩体失稳崩落阶段;泥岩空腔附近出现拉应力...  相似文献   

4.
在对兰州市某滑坡的自然形态、地质特征及滑坡变形特征的分析中,发现原边坡在开挖条件下稳定性较好,通过限定条件的二维刚体极限平衡原理进行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证明岩体结构因素对该滑坡的失稳滑动起关键性作尉.借助赤平投影图对结构面组合与边坡坡面的空间关系进行直观的解析,证明该种岩体结构对边坡稳定非常不利,解释了边坡的失稳原因.通过工程实例指出目前滑坡稳定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岩体结构条件特殊的滑坡稳定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层间剪切、挤压破碎带是影响互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互层状岩体层间剪切、挤压破坏问题,引入界面单元模型模拟其接触特性.在此基础之上,对该接触面模型算法进行改进,针对接触面边界上节点可能存在的接触状态:黏结、滑移、张开和嵌入,建立了相应的接触状态判别准则和修正迭代算法,可以有效模拟互层状岩体层间非线性滑移破坏问题.将本文模型应用于巴基斯坦阿扎德帕坦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对比横观各向同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接触后在层间过渡处应力和位移呈现非连续性变化,且量值增大;层间出现了错动位移,在主厂房边墙侧中下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崩塌危岩体造成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公路边坡崩塌危岩体为工程实例,采用定性分析(赤平极射投影、极点等密度投影)与定量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与对比,从而最终确定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  相似文献   

7.
宝兴县潘族组崩塌位于"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宝兴县,地震诱发多处危岩体崩塌失稳,造成崩塌滚石地质灾害。受地震效应作用,危岩体后缘拉裂隙逐渐被贯通,形成抛射型崩塌模式。滚石运动路径主要受滚石形状、起始运动方式、坡面特征和坡体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查滚石与坡面碰撞留下的地质痕迹,真实复原了滚石运动路径。依据坡度、...  相似文献   

8.
阳山高岭土矿山坡变形及岩体滑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山西坡由于在其下开采高岭土矿所形成的地下采空区引起的山坡变形和破坏。具有与一般斜坡变形破坏所不同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四个变形特征区:即牵引式塌落区、坐落式塌陷区、地堑式塌陷区和变形影响区。本文还讨论了山坡岩体滑移的机制及其稳定程度,指出阳山山坡目前岩体是往地下采空区滑移而不会产生大规模岩体的沿坡滑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滑坡形成机制及其稳定特性,以便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以重庆北碚区浸口滑坡为例,对滑坡形成条件、滑坡面、滑坡带和影响滑坡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现场大容重试验以及反算法,确定接近工程实际的抗剪强度指标;根据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论证。滑坡体地下水的改变使得滑坡土体与滑移带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滑移带土体软化,静水压力与水浮托力增大,最后致使滑坡体失稳。据计算,该滑坡现状基本稳定,在二十年一遇的暴雨条件下欠稳定。滑坡区有两处致灾体,泥石流现状欠稳定,崩塌堆积体现状基本稳定。在人类工程活动下泥石流和崩塌堆积体均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应用 K.T.Chau在 A.Ruina单变量摩擦定律基础上建立的岩体系统分岔模型 ,分析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结果表明边坡岩体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三个奇点类型 ,即焦点、结点及鞍点。在边坡岩体系统演化到焦点及结点处 ,即便有外界降雨因素影响 ,边坡最终会向稳定状态方向演化 ;而在鞍点处 ,边坡岩体将失稳。因此在同一地区 ,在相同外界扰动下 ,有的边坡岩体仍处于稳定状态 ,而有的边坡岩体将会失稳。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岩体的非线性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岩体卸荷渗流特性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体破坏可能是由于各类岩体工程的开挖引起的,同时影响其失稳破坏的主要外界因素就是地下水及其在岩体中的渗流.为了分析岩石卸荷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提出了岩石卸荷试验的方法和步骤.通过试验得到了不同阶段卸荷量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卸荷应力-渗透系数关系方程,探讨了岩石渗透系数与卸荷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在卸荷过程中的弹性阶段,其渗透系数基本无变化;当进入卸荷的塑性阶段,其渗透系数发生较大变化,尤其当卸荷量达到极限卸荷量的80%以上.渗透系数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矿井中几种变形失稳现象:煤体冲击地压、矿震、顶底板冲击地压及煤与瓦斯突出,分别建立了煤岩体压缩、剪切、拉伸、固液耦合失稳模型及失稳判别准则,初步构画了矿井煤岩体失稳问题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岩体失稳是岩体边坡变形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是岩体工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应用VC++编译平台,利用VC++的封装性、继承性、可操作性和编程界面可视化的优点,编制了利用圆弧法、平面滑动法、楔形体法、SARMA法计算岩体边坡安全系数的windows应用程序;同时编制了带有帮助文档的安装版,这对解决岩石边坡稳定计算问题和预测岩体滑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锦屏一级水电站枢纽区发育多处危岩,2012年7月22日猴子坡危岩区发生了约8 000 m3的局部崩塌,造成缆机平台破坏与一桥梁损毁,对工程的施工与永久运营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危岩体经主动网治理后以滑移-拉裂为主要变形特征的失稳破坏模式。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快捷、有效的岩体稳定性判别公式;并在反演危岩体的失稳破坏过程中,针对滚石运动采用恢复系数法计算滚石速度,以及滚石击毁桥梁的最小等效半径。研究表明,主动网上滞留的岩块与降雨是诱发岩体失稳破坏的主导因素。当主动网上滞留岩块重力达到一定程度时(G2/G1=0.11),在暴雨工况下危岩体失稳破坏的概率将会急剧上升;反算出滚石运动到桥面的速度为48.05 m/s,从而推算出滚石击毁桥梁的最小等效半径为1.45 m,为后续防护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崩塌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后,在碎裂状结构岩体中产生了大量的这种地质灾害。以小金县三关桥村崩塌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崩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运用GEO-SLOPE软件对该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崩塌形成机制分为5个阶段:应力重分布卸荷回弹阶段—裂隙发展岩体碎裂化阶段—地震作用下地形导致加速度放大阶段—裂隙扩张连通阶段—岩体脱离物源,最终产生崩塌;有限元分析表明崩塌堆积体在天然工况下稳定,在加速度峰值为0.15g地震作用下开始失稳。分析结果可为其治理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危岩失稳崩塌是地震诱发的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将造成巨大的灾害且难以预警。通过振动台模拟不同类型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块状危岩的失稳破坏,研究陡崖危岩体的破坏性质。利用高速摄影机记录危岩群发生失稳的过程,研究失稳破坏模式,发现危岩群的潜在破坏性。采用控制变量法比对各组试验数据,分析危岩块底边长、高宽比、节理倾角3个因素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危岩群失稳破坏时间的影响。针对危岩群崩塌破坏时间的试验研究,以期实现对崩塌灾害进行评估、控制和采取应急措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建造的岩石工程周围,岩体往往沿天然弱面滑移或脱离,使应力、位移不连续.采用传统的弹塑性力学研究这种破裂、失稳现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对非连续体进行了力学研究,计算了巷道支架上的荷载与岩层结构的关系,以及采空区上方岩体的移动与岩层结构的关系,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川藏铁路折多山隧道进口沟槽两侧岩屑坡大量发育,岩屑坡失稳破坏形成崩塌滚石灾害,严重威胁铁路安全。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力学分析综合评价洞口岩屑坡的形成因素、运动特征及危害,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方案。为预测和评估折多山隧道进口上部危岩崩塌体的运动过程及影响,基于三维真实地形,考虑不同位置的岩体崩塌运动,建立了危岩体三维离散元模型,得到了洞顶危岩崩塌体的运动特征以及最危险的岩屑坡整体失稳的运动特征。此外,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通过理论分析,计算了最不利情况下的崩塌落石路径及冲击能量,得到了隧道洞口的危岩体的影响范围。最后,根据隧道洞口危岩及岩屑坡的分布区域及运动特征,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挡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震中区崩塌发育规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研究区为汶川地震的震中区,是研究地震崩塌最为典型的区域。通过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的成果,分析震中区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崩塌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揭示了震中区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研究区内崩塌灾害在平面分布上,主要沿水系沟谷两岸呈线状分布,并且多位于断裂带的上盘;剖面分布上,崩塌的发生存在明显的背坡面效应和断层错动方向效应。斜坡坡形、坡向、坡高、坡度以及岩性是影响斜坡崩塌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区内崩塌失稳机制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相似文献   

20.
保护煤柱外开采引起立井的变形和破坏,按其破坏原因可划分为二种类型:保护煤柱尺寸不足引起的变形与破坏;煤柱岩体滑移引起的变形与破坏.本文讨论了工业广场煤柱岩体滑移的机理,建立了滑移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判定工业广场煤柱岩体稳定及估算工业广场煤柱滑移趋势的公式,并用实测资料对公式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