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来探讨周作人的生活观。笔者认为,在周作人民俗学研究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即以此来探求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周作人的生活观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为“自然地简易地生活”;一为“微妙地美地生活”。前者注重平民趣味,后者带有传统士大夫情调。在周作人看来,二者都是中国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这既决定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也与他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生阶段上人生观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从人生观和文学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出发,应该是厘清周作人文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有效角度。  相似文献   

3.
4.
作为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这既决定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也与他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生阶段上人生观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从人生观和文学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出发,应该是厘清周作人文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有效角度。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文学思想以“人的文学”为核心,而他的风物书写,也与此紧密相连.周氏的风物书写,可从“人的图腾”、“世相的描述”以及“国民文化的书写”三个方面出发加以解读,其中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则为前者的展开.在此基础上,周作人的风物书写具有文学与国民的双重意义,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周作人的兴趣、气质以及与文学事功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对文学的认识出现了"纯美"与"功利"两途.这两种认识一方面并存着,并各有沿着自身思路展开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另一方面,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出现了两者之间的调和,从而形成了一种有限度的文学功能理论.周作人早期的文学思想,事实上也处于这样一种调和之中:一方面,虽然在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下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却反对将这种社会功能强调到极致,因而从反面强调文学的独立地位,并使文学与政治等领域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对文学独立地位的强调又并不隔绝他对现实社会思想、文化的关注,因而在创作上强调一种严肃的文学态度,并使其文学观念与纯美的艺术理论区别开来.这样一种调和的文学态度影响到了他此后的文化立场,并对其散文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周作人深受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周作人的人文思想和翻译活动,尤其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他全景式地译介了希腊的神话、诗歌、戏剧,力图全面展示古希腊人的生活、思想、艺术、人生观、世界观,借以开启民众、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附逆期间曾经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建设发表过一些看法.他在事后强调自己的这些看法意在“说明中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为民族求生存”.因此,木山英雄将他的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表述为“复古”,陈思和、董炳月等则强调其落水的性格悲剧,强调其民族主义表达的相对合理性.其实,周作人附逆期间的民族主义表达并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有的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合的思路.他附逆的悲剧,固然有个人性格的悲剧,但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当时专制政体与民族主义的现代原则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的独立和入世精神保证了非常时期的周作人有意的自我调适及疗救,展开他一直信奉的"伟大的捕风"的"启蒙运动"。事变后,周作人选择"留平"而非南行,很大程度上是他人生主义的儒家思想的结果。在"药草堂随笔"中,周作人借"人情物理"来释放他因对于旧思想、旧道德的"震惊"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药草堂随笔"记录传说中的人与事,含了保存与维护的悉心,替破坏中的国家敛聚精气。在周作人看来,传统或传说的资料或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剖析了周作人以“言志”为核心的文艺思想具有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特色,发现“言志”的深层意蕴却属于原始古典主义。它崇尚古代,注意情感和理智的和谐,追慕闲适、典雅的趣味。认为由于政治文化语境的制约,这种古典主义必然蒙上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1.
“人的文学”是公认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两大中心理论之一,周作人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将“人”定义为“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人性等于“神性 兽性”;他的人道主义就是代表“神性”的博爱型人道主义与出于“兽性”的个人主义的结合,人道主义文学是“人”的文学”。由于对自由主义的坚定信念并加以对尼采学说的扬弃,周作人坚持自由与宽容;随着他更多的返回传统和对古希腊、日本人对自然与美的热爱之情的向往,周作人倡导生活艺术化,其文学观也随之更突出人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是身兼启蒙者与文学家的周作人在特定时空里融合启蒙主义和审美主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左传》既是历史著作 ,又是文学著作 ,具有双重性质和双重功能。文章从历史写作和叙事文学存在着部分交叠关系入手 ,就写作材料、材料的加工方式、作品成就、社会功能等方面 ,对《左传》叙事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作了深入剖析 ,高度肯定了《左传》在叙事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文艺领域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观,而且在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科学地总结了中国文化史和文艺史的经验,对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艺进行了体系性的理论概括和开拓,成为中国新文艺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普遍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过度阐释、存在缺席、重雅轻俗、缺乏文学精神、忽视能力培养等。而目前高校中最常用的四部教材还存在着其它一些不足。针对现状提出应编写专供教学使用的“教材文学史”,并对其应具备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层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我们",作为一个学术原点加以阐释."我们"是正在从事研究的学术活动者."我们"的整体形象是:学术文化的传递者,人文精神的守望者,学术创造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不开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论断。看待这一跨越设想不仅要深刻反思它的历史价值,而且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主义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以,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看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并使这一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和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对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艺等对象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论"是国内学界权威、主流的提法,这个命题在逻辑上存在着迷误。首先,马克思没有作出过这样的判断;其次,意识形态是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的特有属性,但不全是它们的本质属性。这个命题的迷误可能源于苏联学者的迷误和国内学者不恰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异质文化",它从最初的"新客"身份演变成后来的"归化者"的定位,其间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中,20年代中国的新文学家们对于"新客东来"的现代主义基本上持期许与犹疑并存的态度,现代主义在那时还只能说是一种广为散播的质素.30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衬托在强势的民族危亡的时代语境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流之下,这种突破也显得十分单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边缘宿命在当时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国外的译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今,已被译介到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了独特而有趣的"《讲话》现象"——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