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理学的理是接着中国儒道的宇宙本体论讲的,它不可能不受这个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的影响。冯友兰受到过西方新实在论完备的逻辑方法训练,他讲理的宇宙本体意义不可能不更新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所以,他只能接着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而程朱理学已经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互补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王弼玄学是魏晋玄学发展的基础,就其哲学内容看,王弼构建了一个“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提出了忘言忘象得意的认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些极富辩证精神的思想。本文即对这些思想进行探讨,以发掘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康德哲学并不是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唯一思想资源,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是主体性实践哲学之思维起点。李泽厚既受惠于《手稿》,也深化了《手稿》。他从马克思《手稿》中继承了“人化的自然”命题、人类学学术视野及群体本位、理性主义立场。这些因素既有益于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建构,也对它形成了制约。主体性实践哲学并没有走出《手稿》的人类学视野,仍未完成从工具本体论向心理本体论的过渡,是一未完成、不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纵观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唐甄集三十年的心血写成《潜书》中的本体论哲学思想,他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从王充到张载的气本体论的思想,并对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改造。但可惜的是,他在改造老子的道本体论思想的时候所应用的思想武器,却是王阳明的“心学”,因此,这就不得不最后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行和对唐甄思想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唐甄的本体论宇宙观,主要是通过王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命题是:“百物皆有精,无精不生”。在《潜书·博现》…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体现出来的。庄子的“言不尽意”论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语言和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语言,作为达“道”的工具的局限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则进一步指出:对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摆脱言、象的牢笼和陷阱,而且还要诉诸“忘言”、“忘象”的内心体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共同影响和铸成了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得意忘言”的诗性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6.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范畴,以实践概念为基础能够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带有根本性意义,我们应做出科学的回答。虽然一直以辩证唯物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或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等观点,但解释起来仍然牵强附会,因为哲学基本问题本身存在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引入新的概念和原理,从分析马克思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实践过程的实质,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和本体论,以崭新的观念阐明了马克思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可以"肯定性的方式"或"否定性的方式"去表现崇高的对象。文章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这种崇高表现理论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老子的"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王弼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发展是:通过他的"言义之辨",去"说"老子认为"不可说"之物。而这种说是一种"肯定性的方式"的说,也是一种诗意的说。从老子到王弼对"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某个角度上,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为何没有走向宗教和哲学形而上学,而是走向"诗"和"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再次成为热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贯穿的实践观点这一主线,从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在整个感性世界中的本质地位以及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等角度阐述实践在马克思新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完成了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至此,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在伽达默尔的理解本体论中,理解的“历史性”是一项基本的内容。它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把理解的文本推向了和人相关的整个世界和历史。理解的任务是要在“现有”“既往”和“将来”的视域融合的基础上,解释和创造出生活的世界和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出版过多部哲学著作,著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哲学的现状和任务》、《辩证唯物主义纲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等作出了卓越的、难以估量的贡献。他的著作《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集中阐释了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他在他的著作《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实化的主张,这与毛泽东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本文旨在浅析艾思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1845年马克思写成《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开始形成他的新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马克思新世界观之新,首先是哲学新视域,马克思在《提纲》中实现了他的哲学视域从解释视域向实践视域的根本转变;其次是哲学新体系。即初步形成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再次是哲学新特点,即新唯物主义体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心经》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从个体禅修实践及其境界角度昭示了佛教哲学赖以建构的根本依据和基本逻辑理路。《心经》表明,佛僧在禅定修炼中亲证的极境即空虚寂静、主客合一之境,是佛教形成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等方面哲学思想的的根本性实证依据;从“般若”认识论到“空”本体论再到“脱苦”人生论,则是《心经》蕴含的佛教哲学建构的基本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面对历史的困境和现实的危机,从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中汲取营养,通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写作试图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不仅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珍贵的哲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应省哲学学会的邀请,由我院政教系承办,北京大学熊伟教授和中山大学罗克汀教授从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八日在我院举行学术报告会。熊伟教授先后讲了:《存在主义》、《青年黑格尔派》、《欧美见闻》三个专题。罗克汀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实用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实证主义运动与哲学的基本问题》、《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观点》、《从胡塞尔到萨特本体论的演变》、《现象学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泛系:不合上帝模子的哲学》是吴学谋的重要作之一。为了了解它的产生,借助于传记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得知这是其人生与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这本书对哲学的主要问题,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元哲学等作了泛系讨论。  相似文献   

16.
讽世与悯人──《儒林外史》《围城》异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和《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但《外史》偏重社会、伦理的视角,猛烈地批判那个时代文化人的社会文化人格.深层仍是重建正统儒道价值理想的渴望;《围城》取的是哲学人类学的视角.从反讽的角度观照现代文化人的人性弱点,揭示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不是偏重价值的重建而是偏重价值的解构。《儒林外史》与《围城》的这种差异不仅反映着作家个性的差异,也是时代使之然。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再次成为热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贯穿的实践观点这一主线,从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在整个感性世界中的本质地位以及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等角度阐述实践在马克思新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先生一生致力于求索"宇宙之基源""人生之根蒂",他认为哲学若不谈本体论,'呗u将万化之大源,人生之本性,道德之根本都一概否认"①。熊先生的《新唯识论》建立了博大而谨严的本体论体系,他也一再强调"吾学贵在见体"。但是,熊氏与其它哲学家的区别并不仅在对哲学领域的界定上,而更在于他为何以及如何论证与阐述这个本体。对这个本体的独特诠释,使他的哲学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关注,对生命的高扬。熊氏并不把本体论的构建当作一种抽象的玄思,或是是寻找外在的真理;他更主张本体论应以间接而实质的方式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本…  相似文献   

19.
陶潜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体现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哲学精神。朱熹酷爱陶诗,推崇陶潜的人格,他从陶诗中发现了以美启真与以美储善的哲学精神,并从文化哲学的高度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研究朱熹的陶潜论,有助于我们对陶潜与朱熹作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 本体论与治学之道刘淮南 (以下简称刘 ) :吴炫兄 ,你好。很想就否定学的有关问题向你请教并与你交流。可以说 ,从 1 994年《否定本体论》出版 ,到后来的《否定主义美学》《中国当代思想批判》《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和最近的《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以及 1 0年来发表的大量论文 ,说明你已经建构起了自己的否定学体系。其中尤其使我感兴趣的是你在治学中对本体论的确立。因为任何理论、观点、学说的成立都应当有一个基本立足点或者说理论基础。而哲学本体论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你将“否定”这一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本体化 ,并使批判与创造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