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G.Leech所提出的礼貌原则为起点,从文化角度出发,阐释了Leech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礼貌原则未必适合用于衡量中国文化中人们的礼貌言语行为,因为中国人的“礼貌”是与传统的“礼”制紧密相连的,是一种上尊下卑、维护社会等级差序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人的“礼貌”则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由于有这种根深蒂固且性质迥异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持不同的面子观,从而也选择了不同的礼貌准则来维护“面子”。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照文化传播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传教活动的情况为切入口,从藏传佛教和基督教教义差异、西藏社会环境、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传教士自身等因素入手,对近代西方诸国在西藏传播基督教受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霞 《科技信息》2008,(5):163-163
“洋教”指西方传来的宗教。近代西方宗教的大肆传播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来的。对于“洋教”的入侵。对于西方的宗教。近代知识分子持何种看法呢?在本文中他们从西方宗教的本质,教义内容来批驳西方宗教的不可信;从宗教和政治的关系来反对侵略者利用宗教来干预中国内政;虽然宗教不可信,但是其中一部分人看到西方宗教中也有一些有用之处可以教导我民。对于怎样抵制“洋教”的入侵,徐图自强的他们也提出了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早尝试解读《几何原本》“不可公度量”概念的中国学者,顾观光主张“中西之法可互相证”,在解读不可公度量时遵循以具体数值解释算理的中算诠释传统和以中算解读西方数学的研究传统,虽然把握住了无比例线段之间对应的数值关系,但只是通过特例来说明其含义,未认识到其在《几何原本》中的内在作用。黄庆澄对《几何原本》整体结构认识更为深刻,但仍然继续遵循顾观光的特例阐释方法。吴在渊主张“破陈说而发新机”,以现代代数学不失一般性地阐释了无比例线的数学意义,达到了同时期西方学术界的水平。三代学者对《几何原本》不可公度量的递进认识,反映了他们接受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深入程度。该过程历经半个世纪,呈现出第二次“西学东渐”的一个侧面,揭示了知识迁移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知识传播路径的曲折和迂回。  相似文献   

5.
洪秀全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把基督教教义、仪式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小农意识以及民间宗教交糅融合。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从形式上看是试图以西方基督文化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并未突破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都产生了背离。其宗教思想虽然对近代社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也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双色式象征符号“黑白/红白”为切入点,对其两极性成对式出现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在苯教、佛教、艺术、民俗等不同文化背景中象征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探讨出无论是根植于原始苯教文化中的“黑白”对立统一关系,还是被古印度佛教文化所影响的“黑白”与“红白”对立统一关系,这两组二元对立构成的象征寓意分别与苯教教义和佛教教义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晨阳 《世界知识》2008,(12):60-61
去年,缅甸发生了一场带有明显政治诉求的民主运动。游行队伍中身穿袈裟的僧侣方阵静静地走在队伍前面,尤为引人注目。就是在国外,也出现很多缅甸僧侣抗议的身影。甚至有西方媒体将这次运动比喻为“藏红花革命”或“袈裟革命”。按说,按佛教教义,特别是小乘教教义,僧侣应该“出世”和“独善自我”,但缅甸僧侣为何如此热衷于政治?佛教和僧侣在缅甸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8.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对文化属性、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天道”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的阐释,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关注,在知识分子当中的反响尤甚.以小说为研究范本,从受制于人与听命于心、救世之道与存世之道两方面展开,探讨其呈现的中西方文化观念差异与碰撞.  相似文献   

9.
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模式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结论有明显的平面化倾向。而在“文化阐释”的视角中可以发现,王国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自的相关“因子”构建了自己的体验和解读,王国维照搬叔本华哲学观点的得出是重视文字文本、轻视文化文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哲学意蕴的阐发,认为“和谐社会”理念从全新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今天中国人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想前提;“和谐社会”理念既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思维方式和“和合精神”,又批判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的理性主义方式;“和谐社会”理念是现阶段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内容,置身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理论先哲们对“市民社会”作了不同的阐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矛盾的概念,它是随着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动而不断变化和丰富的,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现实,也就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3.
曹敏 《科技信息》2008,(10):154-154
中国与西方文化迥异,但经常也存在有趣的相似。“上帝”一词多让人联想到《圣经》,但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上帝”早已多次出现。本文就《圣经》中的上帝、中国上古文献中古人对上帝的崇拜进行阐释,并对中西文化中的“上帝”概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建筑设计对地域性的考虑是体现建筑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的关键.当前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树立自己的建筑创作观尤为重要.分析了当前中国地域性建筑面Il缶的问题和困境,阐释了程泰宁先生自然建筑观中“三个合一”和“三个立足”的内涵与要义,并总结了它对中国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西戏剧美学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所持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宗旨,在理论研究中,很多问题如果仅仅拘囿于独立自足的阐释往往赶不上旁牵他涉的比较看得清楚、解决得更彻底,从中国看西方,从西方看中国,无疑是用于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中国戏剧美学研究来说,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原型、谐音、语义三个角度对模式数字“九”进行文化阐释,挖掘它的文化意蕴。最后以此说明“九”是本身蕴涵的文化意味使其具有神秘性,而并非因为它是“三”的倍数。  相似文献   

17.
吴文藻先生最早把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发扬光大。他首次引用了泰勒的文化定义,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着力介绍与阐释功能学派的理论。他从文化的整体性理论出发,倡导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重视社区,重视实地调查。他关注中国国情,关注“现代”。在倡导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分析中西方社会构成的历史差异出发,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大风格,阐释了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差异.在审美观点上,西方强调服饰外在形式的美.而中华古代服饰则偏重于强调在服饰行为上的伦理之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取势之法”的叙述,将“气势”之法度与西方油画艺术联系起来,阐明了气势对如何体现油画作品的审美要素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想体系,彼此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中西方翻译理论都以“翻译”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作共同的研究对象,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共性,本文从“忠实,通顺”、“读者反映论”和“译者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