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程标准”对本篇课文的要求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相似文献   

2.
当今实施新课程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四年级学生是自主学习最佳培养年段,例如我在上四年级语文第七册《九色鹿》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学习,读完课文后,我有意提出:“学习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3.
李萍 《奇闻怪事》2006,(1):42-42
【教学设想】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可以起到举纲目张、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秀丽神奇的黄山风景画,“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留给了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陈亚平 《科技知识动漫》2008,(3):126-126,4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方案旨在以现代情绪学为理论指导,依据小学三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教材特色,披文入境,抓住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引领学生“漫步”课文情境,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并通过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学习用总分结构形式去练习写作。  相似文献   

5.
陈铨提出的“英雄崇拜论”是“战国策”派最受瞩目又最有争议的一大主张。关于“英雄崇拜论”,“战国策”派内部引发了一场论争,既有倡导者如陈铨,又有居中调和者如贺麟,也有反对者如沈从文。研究“战国策”派内部围绕“英雄崇拜论”展开的论争,可以更为客观地揭示“战国策”派内部和外界学人所谓的“英雄崇拜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现行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共选编162篇课文,每篇课文前均有一则构思巧妙,精悍短小,言简意赅的“课文导语”,足见编者对“课文导语”的高度重视。“导语”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还是在阅读写作,感情教育等方面,“导语”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课文导语”弃而不用或一言带过都是不足取的,这样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失误。如何在  相似文献   

7.
一次,全镇举行的教科节上,有位教师执教《庐山云雾》。这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5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位教师执教过程中,安排的一项学习内容是指导学生朗渎文中这一句话:“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选的外衣。”  相似文献   

8.
【案例】 《祝福》系鲁迅小说名篇。也是历来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被作为重点课文来教。过去我曾多次教过这篇课文,但都是按传统模式进行,即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概括人物形象。教学中自然都是以教师的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显得沉闷,缺少生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课文《赤壁赋》,课后练习二说:“试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根据这个题目的意思,本文中的情与理的地位仿佛是相当的、平等的,在其他的一些教案和赏析文章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把文中的“情”和“理”“事”“景”等同起来,混杂在一起。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它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情”在文中的主导地位,忽略了“情”在文中的统摄地位。在《赤壁赋》中,“情”应该是灵魂,是主旨,其他的各种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等等,都是为“情”服务的,都是从属于“情”的。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分析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0.
江漪 《科技信息》2008,(15):238-238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而课文教学又是综合英语课程中课时量为数较多的一部分。合适的课文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通过语言实践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机会,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本文结合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第一册第六单元“The First Day at School”,对课文教学的设计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所谓“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称之为“初读”,是与“细读、精读、美读、赏读”相对而言的,目的是为了稍后的深读课文,研究性赏析,体会作品的情感等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说老师     
史娜 《奇闻怪事》2005,(4):34-34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是苏教版第七册课文《老师,你好》这首现代抒情诗中的两个重点诗句。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和自己学习生活的回忆,进一步体会教师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为了社会的进步,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3.
这节语文课是学习课文《掌声》。当学习到课文的最后一节“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时,同学们都很激动,纷纷结合实际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看到同学们的讨论这样热烈,忽然灵机一动,想来个精彩而有创意的结尾:“同学们,我们班有些同学经常得到别人的掌声,还有没有同学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呢?”学生的眼睛开始在教室里快速地搜寻着,不一会儿,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墙角处一个瘦瘦的女孩身上。  相似文献   

14.
一、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19世纪末欧洲语言教学改革运动的主将之一耶斯帕森说过,课文是一切领会性学习和表达性学习的基础。他认为,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复述这种重建活动是特别有用的(OttoJesperson,1904)。经耶斯帕森的倡导,这种以语文语将为依托,让学习者运用课文所提供的词项等语言材料按照课文语篇的模式重新组织并加以发展的语篇重建活动“成了十九世纪末语言教学改革运动的一块奠基石(WaldemarMarton,1987)。”要求学习者复述或者扼要概括深文一向是各种新老教学法中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有不少人从学校的课堂里通过这种培…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属母语教育的范畴,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机会接触它,尤其是听、说和读的实践更多一些。因此,学生学语文时常常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课文似乎看得懂,若追问,又说不准,也说不清。教师如何把学生“似懂非懂”处教得“真懂”?  相似文献   

16.
《争吵》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课文围绕“我”(安利柯)和克莱谛之间因笔记本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塑造了著名的“准则英雄”来对抗一个“异我”,传统价值观丧失,混乱不堪的世界。评论家大多认为“准则英雄”体现了坚强,无畏,充满勇气等性格特点。但实际上,海明威式英雄的共性并非性格特点,而是相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的遭遇使他们意识到生存的荒谬和虚无,但他们坚信“要在重压之下保持优雅风度”为基准的律令,不屈不挠地和虚无作斗争,寻找人生的坐标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海明威四部长篇小说的文本分析,力求证实“准则英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揭示“准则英雄”的抗争对现代人生存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她是我的朋友》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训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弄懂阮恒表情、动作的变化与无私奉献的品格的关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本课时,我按以下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思考,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9.
英雄命题与人道主义作为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军事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支配地位此消彼长的互置。“十七年”——20世纪80年代初的军事文学覆盖于英雄命题之下,人道主义则居于次要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复归的人道主义逐渐消解了英雄命题,但与此同时也消解了自身,使昔日的“英雄”只能以“英雄”的碎片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课文《一件小事》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强国六年的冬天”。笔者认为,这句话中的“这”应改作“那”。原因有二:从这两个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上讲,“这”是近指;“那”是远指,此其一,其二,从小说本身来看,“小事”的发生和小说的写作之间已有一段时间距离。所以应该用“那”而不宜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