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学术界,有一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民俗学事业的世纪老人,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钟敬文教授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自1924年在广州正式开始走上漫长的民俗学研究之路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跋涉,一直到今天还未曾停步”,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钟敬文教授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从宏观方面看,是他将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钟敬文就在广州参加了中山大学的民俗学运动,并成为主要成员之一,在民俗学的组织、编辑、搜集整理和研究等方…  相似文献   

2.
封面学者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黄 钟】2 0 0 2 1民俗学家范增平先生【大 禹】2 0 0 2 2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江 帆 ,周耀明】2 0 0 2 3民俗学家林明德教授【周耀明】2 0 0 2 4民俗学家刘守华教授【周耀明】2 0 0 2 5民俗学家柯杨教授【武 文】2 0 0 2 6特  稿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出版 10 0期座谈会发言摘要【陈礼贤】2 0 0 2 4庆贺钟敬文 10 0华诞研究中国风俗史要注意民族性和历史性———《汉族风俗史》序【钟敬文】2 0 0 2 1百年学问 :钟敬文对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贡献———人类学学者…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世纪老人钟敬文教授心怀浓浓的“民俗学情结” ,自 1 92 2年 1 9岁开始采风迄今 ,已献身民俗学 77个春秋。他以科学务实的精神 ,不停步地跋涉前进 ,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全国学科带头人 ,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人类学传入中国已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 ,从蔡元培先生介绍民族学开始 ,在老一辈人类学家们的培育下 ,中国人类学以高水平的态势进入国际人类学界 ,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出了费孝通、岑家梧、杨成志、江应樑、林惠祥、梁钊韬、李济、凌纯声、潘光旦、许烺光、林耀华等人类学大师 ,他们以他们不朽的人类学著作为中国人类学争得了国际性的荣誉。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中国人类学在人类学本土化方面在台湾得到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发展 ,涌现了陈奇禄、张光直、李亦园、乔健、杨国枢、吴燕和等人类…  相似文献   

7.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 ,自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 ,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 ,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 ,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 ,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 ,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95岁高龄的娄子匡教授跟北京钟敬文教授同为中国民俗学的创业元老 ,德高望重 ,备受海内外学界所景仰。娄子匡教授致力于中国民俗的搜集、编纂、研究、出版工作长达七八十年 ,娄老称得上是大陆迁台民俗学家中 ,最先关注台湾民俗、最能入乡随俗 ,也是最肯结交台湾民俗学者的第一人。娄老很早便致力于台湾民间研究、民俗学的精彩论著不少 ,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史留下珍贵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同仁性组织,还在于通过民俗学者,尤其是钟敬文先生的努力,使中国民俗学开始变得成熟和具有现代性,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段宝林教授从民间文艺研究向民俗研究发展,其一生所取得的民俗研究六方面学术成果以及他所提出的民俗学新理论──六维立体思维对推进中国民俗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96年段宝林教授以 36年的学术积累获得了国际人类学彼得奖。  相似文献   

11.
丁丑之岁,春风传喜:意大利人类学国际中心将1996年度人类学研究彼得奖(Premiopitre)授予了一位东方中国学者。此奖历来只授予西方欧美人类学者,中国学者获得此奖可说是史无前例。这位幸运的中国学者就是民俗学家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民俗学会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段宝林教授。段宝林教授于1934年生于江苏扬州。1949年春夏之际,段宝林投笔从戎,从军南下江南,曾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作家协会工作。部队的大熔炉锻炼了他,他在工作之余也刻苦自学,后考上了北京大学。1958年毕业,…  相似文献   

12.
当今民俗学元老,中国大陆首推钟敬文教授,在台湾则非娄子匡教授莫属。娄子匡,小钟敬文二岁,1905年生于浙江绍兴。中学时代,即在舅父顾仲雍、老师赵景深的鼓励与指导之下,开始采集民间文学,陆续出版《绍兴歌谣》(1928)、《绍兴故事》(1929)、《赵歌百曲》(1931)等书,从此与中国民俗学结下不解之缘。在1949年迁居台湾之前,娄子匡教授曾于对日抗战期间任国民党驻浙办事处主任,官拜文职少将;不过,他最为人所称道的,仍是在民俗学事业上的卓越作为,包括与顾颉刚等人在杭州创立中国民俗学会,又一口气同时在7家报纸主持7种《民俗周刊》,每周邮送给13…  相似文献   

13.
"民间"、"民间文化"在不同谈论者的心目中,含义是各不相同的。莫言对"民间"的理解,更接近于本真的、纯粹的人类学、民俗学的民间精神,接近于巴赫金、钟敬文意义上的民间。人类学、民俗学的视野和方法可以引领文学通向生命的大地,但最终文学要脱离它们而跃入生命主体的现实,抵达生命主体精神的源泉。在那里,它将彻底超越文化的外在形态与人为分层。  相似文献   

14.
评钟敬文《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的开拓者,他对中国民俗学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方面,他不仅是类型理论的最早引入者,而且是最早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也是类型理论的杰出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6.
钟敬文先生早年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后,钟敬文先生除了自己撰写了一系列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论文外,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指导中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整体推进和队伍建设,引导中国民间文化“向世界敞开心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钟敬文先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出发的,钟先生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将近八十年来的民俗研究经常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接触和关爱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学科发展的自然要求 ,也有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可以避免学术进程中的某些偏离正轨的倾向。民俗学在中国已有了相当悠久的历史 ,再加上许多学者的努力 ,目前已形成了中国民俗学的独特性格———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建设民俗学的中国派 ,其功用和目标在于清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财富 ,增强国民的文化史知识和民族意识与感情 ,资助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 ,丰富世界人类文化史与民俗学的宝库。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结构体系应包括理论民俗学 ,记录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等方面。今后的工作也应围绕着建设机构 ,开展课题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上旬,“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参会学者来自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可说是一次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交融的学术盛会,也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区域文化课题上的切实需求和巨大潜力,这里特选择其中历史学和民俗学方面关于温州文化研究的4篇文章,可略展其风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第教授为此次会议主要操持者之一,并协助组织本专题,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十九世纪中期,传入我国则是本世纪的事。对于这门年轻学科在中国由最初传入到九十年代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想必人们还相当缺乏了解。本文便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对八十多年来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进行了简明而具体的总结,以期引起更多的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兴趣,为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