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认为其设计程序主要是由方案规划阶段、方案深化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变更阶段等4部分组成,并对每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外,提出在工程施工竣工后的若干年内,有必要对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延续设计的思想来进行热带植物景观的设计,这样才能使设计更趋于完善,景观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园林种植设计就是园林规划设计总布局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类别的园林植物材料,遵循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编排园林植物种植类型的方法与过程.良好的设计需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才可以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塑造出完美的景观效果.该文将通过对园林种植设计中色彩的心里效应、美学原理等方面探讨园林种植设计的色彩构成.园林种植设计色彩构成的核心,就是通过合理配色而组织编排园林植物材料进而表现出园林植物景观的色彩美.  相似文献   

3.
陈敏红 《科技资讯》2009,(15):143-143
园林植物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园林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园林植物是空间的弹性部分,是极富变化的动景,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本文阐述了固林植物空间构成的三个维度,提出了五类植物空间及其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4.
龙涛发 《广东科技》2010,19(18):33-34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审美特征,也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寺庙园林中常用植物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天禅圣境园林植物景观的"禅"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园林中不同色彩表现的不同景观,并介绍了园林植物的配色原则.  相似文献   

6.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色彩植物景观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红 《贵州科学》2005,23(3):76-79
针对园林中植物的色彩日益丰富、园林应用形式愈加多样、色彩植物景观备受青昧的发展趋势,特研究与归纳了园林植物的色彩美、色彩设计基本知识、及植物色彩景观在园林中的几种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着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素有"园林之母"的称谓.在长期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园林植物独特的文化含义.园林植物的文化性格最初现于文学之中,它决定了中国园林中植物的物种和种植形式,形成中国园林的植物特色,在当前,中国园林植物的文化性格已渐渐为人所忽视.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园林植物多样性的减少.本文从中国园林植物的文化性格为出发点,关注其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园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文章首先介绍中国园林植物文化性格的发展历程,以及这种文化性格在园林中的体现.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当前中国园林植物文化性格的缺失及其原因进行重点分析.在其中,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消失是研究的重点.根据分析结论,本文提出风景园林的地方特色保护,以保证全球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多样性.结尾对文中的分析和解决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对园林植物功能进行详细总结与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植物功能景观的概念和主要类型,指出了其在园林建设中的意义和具体应用途径.研究认为:园林建设的主要任务即是进行功能景观营建;应用功能景观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各类专项功能景观建设,而且还可以用于景观方案设计或现实景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推广新优品种植物是园林造景和生物多样性的需要,引过新品种进行植物造景时需要遵循多样性、适生性、美观性与空间造景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而本文提出了新优园林植物造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植物配置方式,并介绍了适用于上海市的部分新优品种园林植物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干旱地区的公路由于自身环境恶劣,为使公路植物景观产生更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早日实现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化、生态化与可持续化,已经成为当前干旱地区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在干旱地区的公路上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成活率不高,难以得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基于种植植物存活率提出干旱地区节水型公路植物景观设计规划方案。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作为实验地点,以植物种类、种植深度、种植间距及回填深度作为研究指标,探讨该地区公路节水型植物景观的最佳设计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耐旱型乔木类植物、种植间距为5m、种植深度80cm、回填深度30cm为最佳种植条件,为克拉玛依干旱地区公路的节水型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最后提出了该地区节水型公路植物景观设计规划方案,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山区小流域由于人类干扰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和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对山区小流域景观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景观建设应依据不同景观功能区的特征,集中于绿色景观建设,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大斑块和绿色廊道的面积.并以河南省淅川县铁瓦河小流域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图纸空间出图是园林工程设计图CAD出图实际运用中最广泛的方法.这样的出图方法可以缩小我们CAD制图、换算出图比例尺寸等的工作量;因为图纸空间的布局和视口更有利于排版和缩放比例.不同类型的图纸,不同比例的图纸出图,只需要适当在视口中关闭某些图层;调整某种标注参数即可.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长寿区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长寿区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下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寿区耕地景观占全区总斑块的48.35%,占农业用地景观的59.55%,耕地资源比较充足;建设用地景观平均斑块密度为14.855 7个/hm2,平均斑块面积为0.698 hm2,分布零散;长寿区景观格局整体较为合理,多样性较高,各景观类型分布较均匀,无一种景观类型占据绝对优势情况;景观格局整体属散布分布,但分散度不大。  相似文献   

15.
陶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1):131-132,139
矿山公园是以矿业遗迹为核心景观,体现矿业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的空间地域。针对我国目前矿山公园植物种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矿山公园植物种植应遵循的5个原则,并引用实例说明适合矿山公园种植的植物类型。  相似文献   

16.
森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中的主要成分。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是典型喀斯特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分布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1985年、2000年和2020年3期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GLC_FCS30),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及景观指数计算,探究漓江流域1985-2020年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水平,从自然环境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人文活动(人口、经济、政策)等驱动因素探寻森林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建议及科研依据。研究表明,1985-2020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由417 928.86 hm2缩减至382 268.44 hm2,森林景观减少主要受森林砍伐、建设用地扩张和果树种植的侵占影响,前期森林景观缩减的程度和范围大于后期;由于森林保育政策和流域治理措施等保护工作的开展,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在缩减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恢复,集中体现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绿化建设和漓江上游的水源林保育,森林景观不同时期发生彼此消长的地区林木采伐与更新种植较为频繁。35年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呈现先破碎化和异质性水平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面积减少,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面积增加,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趋向均衡。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相对浅薄,相对非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占比大,落叶阔叶林占比小,长期以来森林与水体的用地转换相对非喀斯特地区更小。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200-600 m)、坡度较缓(10°-30°)和偏东南坡向的地区,随着与居民点距离的增大,森林景观面积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 000-1 400 m距离达到最大值,森林景观变化的面积与道路距离呈反比。本研究针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适于当地的森林景观保育策略,为漓江流域及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城市滨水地带环境特征、景观特征和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征的分析,结合铜陵临湖广场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从设计原则、总体构思、功能分区、景观构成以及节点设计等方面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大型车库顶景观绿化的形成原因、功能特点、施工工艺及经济成本,对车库顶板景观绿化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分析内容丰富却较为零散的传统园林种植设计,从配置原则和种植设计2方面对“情景交融”的造景理法进行研究探讨.认为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自然空间的重要手段,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社会文化观.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艺术精粹,探索当代园林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