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过这样一个现象:每个人都有一副“人格面具”,这副“人格面具”是人经过对自我人格的伪装向社会展示出来的。在这些“人格面具”里,尤以两性人格面具最为有趣。一个人拥有一副“人格面具”,往往是为了给人一  相似文献   

2.
正戴面具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掩饰,但科学家却认为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明并使用面具,将雕刻、绘画与面具相结合,造型精彩多样。作为历史、宗教、艺术及民俗等多种意义的复合体,面具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保罗·委罗内塞(1528—1588)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卒于威尼斯。原名叫保罗·卡尔亚里,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被誉为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三杰。委罗内塞的父亲是一个雕塑家,因而他较早接受了艺术熏陶。他最初的老师是委罗纳画家安东尼奥·巴吉勒,后来到了罗马,又深受米开朗基罗等人的壁画影响。1553年他来到威尼斯,威尼斯的面风使他改变了早期那种明净的银灰色调子,转而对世俗生活中豪华宴会的热烈色彩产生了热情。  相似文献   

4.
拯救威尼斯     
据《自然》杂志报道,意大利科学家提出了一种阻止水城威尼斯遭大海侵吞的新方法,即利用石油工业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将液体注入地下,把威尼斯抬高。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持续的降雨加上威尼斯泻湖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导致海水涨潮时倒灌,威尼斯城每每惨遭水淹,游客只能踮着脚尖漫步著名的圣马可广场。长期以来,威尼斯泻湖地区的海水因污染而变质,许多古老建筑的地下基础结构被腐蚀而变得不坚固,造成大批古建筑下沉。近百年来,亚得里亚海海平面已上升了33毫米,威尼斯城则每年下沉5毫米。科学家建议,将海水或液态二氧化碳注入泻湖以下600~800米的…  相似文献   

5.
提起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座建筑在水上的古老而漂亮的城市,一条条游船在大楼问小桥下穿行荡漾,然而对非洲的"威尼斯",你又知道多少呢?  相似文献   

6.
艺术鉴赏     
丁托列托(1518-1594),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生于威尼斯,1594年5月31日卒于同地。原名雅各布·罗布斯蒂。曾受业于提香门下,在那里他学会了老师的绘画技巧。然而,他是一位富有独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09,(10):I0002-I0003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  相似文献   

8.
向东 《科学大观园》2007,(24):12-14
很多人路过小城帕多瓦都视而不见,因为它被威尼斯的耀眼光芒掩盖了,其实那里留存着成就极高的艺术品。在威尼斯,我们住在圣卢恰火车站旁的阿巴齐亚酒店。安顿好行李后,跑到前台,请那位操着浓重意大利口音英语的服务生帮忙,预定斯  相似文献   

9.
水是最能刻画威尼斯的元素,如果说水是威尼斯的血液,那么贡多拉就一定是她的灵魂。这座城市里最著名、最壮观的每年一度赛船会活动,在大运河的水面上举行绝非巧合。这个引人入胜的盛会以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游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9,(6):10-11
提起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座建筑在水上的古老而漂亮的城市,一条条游船在大楼间小桥下穿行荡漾,然而对非洲的“威尼斯”,你又知道多少呢?  相似文献   

11.
"科技:天使抑或魔鬼",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但又颇具误导性的话题.它马上使人回想起两百年前卢梭写给法兰西科学院的著名征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正是它首次为科技戴上了魔鬼面具.对于经历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现代人说来,这是一张既令人惊惧又令人迷醉的面具;当"小男孩"核弹飞临广岛之时,魂飞魄散的人们无疑看清了那面具背后使人颤栗的死神;而当享受空前繁华富足之际,沐浴于科技阳光下的人们,又难免轻信该面具后躲藏着一位令人倾心的天使.  相似文献   

12.
德国下萨克森省有一个“打鼾博物馆”,专门向世人展现千奇百怪的打鼾轶事以及古往今来对付打鼾的独门绝招。其中,就有防止张嘴的,有着百年历史的“防打鼾面具”面具,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0,(18):F0003-F0003
这一幅《圣母升天》是在提香为圣玛利亚·代·弗拉里教堂画的祭坛画,可视为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作。该画尺寸上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祭坛画,其宏大的气势与完美的处理使威尼斯无论在规模和成就上都可与佛罗伦萨和罗马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14.
“科技 :天使抑或魔鬼”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但又颇具误导性的话题。它马上使人回想起两百年前卢梭写给法兰西科学院的著名征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正是它首次为科技戴上了魔鬼面具。对于经历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现代人说来 ,这是一张既令人惊惧又令人迷醉的面具 ;当“小男孩”核弹飞临广岛之时 ,魂飞魄散的人们无疑看清了那面具背后使人颤栗的死神 ;而当享受空前繁华富足之际 ,沐浴于科技阳光下的人们 ,又难免轻信该面具后躲藏着一位令人倾心的天使。其实 ,科技既非魔鬼 ,也非天使 ,但亦非凡夫俗子。本质上 ,科…  相似文献   

15.
现代女人从头到脚整个身体都生活在“面具”下,头发上盖着锔油膏,脸上涂着面霜,眼睛周围擦着眼影,指甲上还有一层指加油,就连个头都是高跟鞋顶起来的,可以说形象工程在女人的生活里无所不在。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男人们的身体也大都生活在一层层“面具”下,原本是女人专用的簪花、  相似文献   

16.
石海 《科学大观园》2011,(24):26-27
尽管仅有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没有艺术家,但却有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在这个只有540个常住人口的教皇国度里,有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卡拉瓦乔,也有安迪·沃霍尔、罗斯科与马蒂斯的一席之地。梵蒂冈是它唯一的城市、首都,更是一个收藏精良的博物馆。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也将拥有国家馆。将梵蒂冈带入威尼斯双年展的人是温琴佐·桑福。他  相似文献   

17.
艺术鉴赏     
《在彼拉多面前的基督》1566~1567年油彩壁画550cm×400cm威尼斯圣罗柯学堂藏《在彼拉多面前的基督》、《基督磔刑》和《背十字架》是丁托莱托在威尼斯圣罗柯学堂的方厅内四壁所画的三联组壁画,此屋室原作被称作孤儿院。丁托莱托以他特有的全景画法,把基督受审的场面安排在一个相当宽阔宏大的庭内。建筑物的梁柱结构画得很有气派。这里的背景大大增强了情节的宏伟  相似文献   

18.
<正>出了威尼斯火车站,扑面而来的便是开阔的运河、教堂、大桥,以及威尼斯特有的海腥味。像无数游客一样走过一座座桥,穿过一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一路摸到圣马可广场,这个拿破仑口中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不用花时间去找,在圣马可广场只需要跟着音乐就能看见佛罗里安斑驳的外墙。而踏入这间咖啡馆时,则是深深折服于它的优雅奢华与  相似文献   

19.
汪忆 《科学大观园》2012,(20):52-53
大约1600年前,"夜太阳神庙"曾经是一座在数英里外就能看到的血红色标志物,上面雕刻有玛雅文化太阳神的巨大面具,有些面具上是鲨鱼的形象,还有吸血鬼和美洲豹。这座遗址早已湮没在了危地马拉的丛林之中,而现在这座神庙终于在考古学家们的面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向人们呈现出当年玛雅城邦的些许面貌。布朗大学考古学家史蒂芬·休斯敦宣布了有关这一神庙建筑的发现,他说:"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4,(16):81-81
<正>这幅改变了整个美术史进程的《草地上的午餐》,是画家效法卢浮宫内一幅乔尔乔奈的《乡村音乐会》的构图,但它毕竟不是16世纪威尼斯那种田园诗绘画。画上那个裸体女子就是马奈早期画的《穿斗牛士服装的维克多莉娜·默朗》中的模特儿默朗。画家让她在这幅画中裸体坐在林中溪边的草地上,与两个穿衣绅士一起作伴。画法上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型色块,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大胆革新,这一切都使得官方学院派不能忍受。这幅画的最大价值,还在于马奈与古典派裸女画法的决裂。他画笔下的裸女敢于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欣赏画的观众,而陪伴她的两位男子穿的不是历史服装,而是一身当时的时尚服饰。考陶尔德协会的约翰·豪斯教授说:"在《草地上的午餐》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率直的挑衅。一位现代妇女裸着身子与两位穿着衣服的男子坐在一起,显然是‘伤风败俗’的。如果你心中有的是河神仙女等,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