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介素6(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组中IL-6、IL-8、IL-10和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的IL-6、IL-8和TNF-α有统计学差异,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的IL-6、IL-8、IL-10和TNF-α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相比较,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的IL-6、IL-10和TNF-α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区分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最好的指标为IL-10,其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90%和65.80%。IL-6、IL-10和TNF-α联合检测时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0%和93.10%。[结论]证实IL-6、IL-10和TNF-α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单项指标,为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永真  贺国洋 《科技信息》2010,(23):409-409,403
目的:探讨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人脑胶质瘤及32例瘤旁正常脑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MMP-9在正常脑组织、低度恶性及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6%,45.8%,81.0%。结论:MMP-9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的发生和恶性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到2612nt的锌指蛋白HKR1克隆,C端含有10个C2H2锌指结构,N端含有2个KRAB区域,基因芯片的原位杂交检测显示,HKR1基因表达在脑胶质瘤中明显升高,提示该基因可能是一条潜在的肿瘤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4.
口服替莫唑胺(TMZ)是用于治疗神经胶质瘤的一线化学疗法.然而,在治疗过程中许多胶质瘤表现出对替莫唑胺的抗性, 进而导致治疗失败,疾病进展,最终导致死亡.在这项研究中,基因RasGRP3使胶质瘤细胞表现出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首先,通过对野生型对照组胶质瘤细胞系(DMSO-U251)和替莫唑胺处理后存活的胶质瘤细胞系(TMZ-U251)进行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结合脑胶质瘤信号通路分析,发现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RasGRP3表达水平显著改变.使用CRISPR/Cas9敲除RasGPR3的功能结构域,可以增加脑胶质瘤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以及降低脑胶质瘤的增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RasGRP3通过促进脑胶质瘤的增殖从而对替莫唑胺表现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以活血化瘀为立法的通脑活血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临床随机将 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西药组。西药组静滴脑组织注射液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组除用上述西药治疗外 ,辨证口服通脑活血汤 (丹参、当归、川芎、地龙 )加味。 15d疗程结束后 ,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5 2 9%,血液粘度 (ηb)、还原粘度 (ηr)、血浆粘度 (ηp)、红细胞压积 (HCT )、纤维蛋白原 (PFC )、循环滞留时间(MST )等指标明显下降。西药组总有效率为 70 %,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脑活血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确有疗效 ,其疗效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多克隆起源、高度异质性及放化疗耐药等特性,导致患者预后极差。经典组织病理学分型往往忽视恶性肿瘤的高度异质性,难以满足肿瘤精准医疗的要求。因此,建立以经典组织病理学为基础、肿瘤标志物检测为核心的分子病理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多维组学的脑胶质瘤分子分型及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胶质瘤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常规MRI对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作用。病例包括2004年7月~2006年12月间收入脑外科在术前来我科做MRI检查的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15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8例恶性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Ⅲ级即间变型(恶性)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s)1例,星形细胞瘤Ⅳ级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ultiforme glibolastoma)7例。15例脑转移瘤,除8例有明确肺癌病史其脑内多发弥漫结节状转移病灶未能手术外,其余7个病例均做了开颅手术,得到了病理证实。这7例转移瘤中原发瘤2例为乳腺癌,3例为肝细胞癌,3例为卵巢癌。结果:15例脑转移瘤中,1例位于脑干外,余14例病灶位于皮质内或皮层下。呈环状强化,有大的壁结节,或整个结节均匀强化。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中,病灶都位于同一大脑半球且各个肿块之间相距较近。病灶边界不清,5例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处3例肿瘤位于髓质深部及基底节区,瘤内有大片状或多数小斑片状坏死无强化区,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强化环。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I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常规MRI对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作用.病例包括2004年7月~2006年12月间收入脑外科在术前来我科做MRI检查的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和15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8例恶性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Ⅲ级即间变型(恶性)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s)1例,星形细胞瘤Ⅳ级即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multiforme glioblastoma)7例.15例脑转移瘤,除8例有明确肺癌病史其脑内多发弥漫结节状转移病灶未能手术外,其余7个病例均做了开颅手术,得到了病理证实.这7例转移瘤中原发瘤2例为乳腺癌,3例为肝细胞癌,3例为卵巢癌.结果15例脑转移瘤中,1例位于脑干外,余14例病灶位于皮质内或皮层下.呈环状强化,有大的壁结节,或整个结节均匀强化.8例多发性恶性胶质瘤中,病灶都位于同一大脑半球且各个肿块之间相距较近.病灶边界不清,5例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处3例肿瘤位于髓质深部及基底节区,瘤内有大片状或多数小斑片状坏死无强化区,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强化环.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I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观察网球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将60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其中,运动组进行4个月的网球运动锻炼.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运动组实验前和实验4个月后次日、安静空腹状态下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糖和血脂指标.结果显示,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网球运动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糖和血脂指标的改善.本实验提示,网球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性病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107例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与磁共振影像表现,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P<0005)。高度恶性胶质瘤中,MRI诊断正确率为8810%,而低度恶性胶质瘤中为6462%(P<0005)。各单项MRI表现,如病灶强化程度、瘤周水肿程度、囊变、坏死等在高或低度恶性胶质瘤中出现率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表明MRI表现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但在低度恶性胶质瘤中,易出现“过诊断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14-3-3和Bcl-2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和68例人脑胶质瘤标本进行14-3-3和Bcl-2蛋白检测.结果与正常脑组织比较,14-3-3蛋白在胶质瘤表达异常增强(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中胶质瘤组织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14-3-3蛋白表达的强度和范围增加(P0.05).Bcl-2蛋白在不同级别的恶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有差别(P0.05),且表达强度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增高呈明显增高趋势.结论 14-3-3和Bcl-2蛋白对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影响,可作为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及分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是目前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开始应用,本文为近年来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做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监测缺血性脑水肿的新方法--脑电阻抗地形图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电阻抗的变化与脑水肿、脑梗塞有极大的关系,文中提出了脑电阻抗地形图应用在脑水肿检测的新方法.介绍了脑电阻抗地形图的硬件结构、脑阻抗网络拓扑结构,以网络中的三角形单元为基础,详细讨论地形图的绘制处理算法.对脑水肿病人,进行了数据测取,并通过计算机形成阻抗地形图.从对病情变化病例的比较分析和稳定病人数据的重复性已经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对胶质瘤抗原DC疫苗进行了研究,通过检测CTL杀伤活性和VEGF及IL-10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实验组(A)接受肿瘤抗原DC疫苗,阳性对照组(B)接受全肿瘤组织匀浆,阴性对照组(C)仅接受放疗.结果显示,可获得高纯度DC、DC在负载抗原后诱导CTL杀伤活性提高,VEGF和IL-10的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升高、A、B组中位数生存时间均高于C组.  相似文献   

15.
单纯疱疾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erpesSimplexVirus-ThymidineKinase,HSV-tk),配合核苷酸类似物(NAS)GCV或ACV的基因治疗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领域中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反转录病毒和腺病毒介导的HSV-tk/NAS肿瘤基因治疗系统的建立,并运用该系统进行脑胶质瘤、垂体瘤、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离体细胞和动物试验,取得了显著的肿瘤杀伤作用,特别是腺病毒介导的脑胶质瘤基因治疗动物试验效果很显著,能够完全消除肿瘤.同时,还建立了反转录病毒以及腺病毒HSV-tk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检测体系,为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安全性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于11碳-蛋氨酸(11C-Methionine,MET)在良性病变和在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出术前用11C-MET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两种显像剂进行脑正电子断层显像(PET/CT)成像对良性和低级别胶质瘤(共2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两种显像剂分别对上述两种病变的显示能力,病变边界勾画情况以及鉴别诊断价值,为11C-蛋氨酸在脑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脑内占位病变22例(其中良性病变5例,新发低级别胶质瘤WHO I级和II级共17例).每例外科手术或活检前均行18F-FDG和11C-MET PET扫描(两次扫描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根据病灶及正常对照区(大脑对侧相应正常区域)勾画出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测量,计算良性及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非瘤比(tumor/normal brain uptake ratio,T/NT比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对比两种显像剂在上述两组病变中T/N比值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1C-MET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1.59±0.28和1.52±0.48,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0.91±0.48和0.77±0.65,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本组所有22例病变中,11C-MET显示病变呈高代谢者19例,18F-FDG显示病变呈低代谢者17例.(3)11C-MET所示病灶边界清晰者17例,18F-FDG对病灶边界显示清晰者仅2例.(4)17例病灶显示清晰的患者11C-MET显示病变范围均大于18F-FDG.结论:虽然11CMET和18F-FDG两种显像剂均无法将良性病变与低级别胶质瘤区分开,但11C-MET对病灶侵犯范围及边界的显示均明显优于18F-FDG FDG,11C-MET还可检测和随访低级别胶质瘤(即惰性肿瘤)的生长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预后及治疗信息,因此,11C-MET可常规应用于脑内占位病变的显示,且其效果优于18F-FDG.  相似文献   

17.
肿瘤干细胞是一小群特异的肿瘤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发生,耐药和复发的主要原因。GNL3(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like 3) 是MMR1/HSR1 GTP结合蛋白家族成员,在干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室通过质谱筛选,发现GNL3蛋白在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中特异性高表达。目前关于GNL3在脑胶质瘤干细胞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未见文献报道。为了研究GNL3在GSC中的功能,我们利用慢病毒感染细胞体系,在GSC中应用3个不同的靶序列对GNL3基因的表达进行稳定干涉;利用Western Blot对GNL3的干涉效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稳定敲低GNL3表达的GSC中,胶质瘤干细胞的细胞活力和肿瘤细胞球(Tumor sphere)的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表明GNL3蛋白对GSC的增殖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具有重要调控,提示GNL3在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肿瘤干细胞是一小群特异的肿瘤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发生,耐药和复发的主要原因。GNL3(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like 3)是MMR1/HSR1 GTP结合蛋白家族成员,在干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通过质谱筛选,发现GNL3蛋白在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中特异性高表达。目前关于GNL3在脑胶质瘤干细胞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未见文献报道。为了研究GNL3在GSC中的功能,利用慢病毒感染细胞体系,在GSC中应用3个不同的靶序列对GNL3基因的表达进行稳定干涉;利用Western Blot对GNL3的干涉效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稳定敲低GNL3表达的GSC中,胶质瘤干细胞的细胞活力和肿瘤细胞球(tumor sphere)的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表明GNL3蛋白对GSC的增殖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具有重要调控,提示GNL3在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邓朋  江晓春 《科技信息》2013,(8):158-160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化疗对改善患者生存作用有限。近年来针对胶质瘤传导通路上特异分子的靶向治疗成为热点,但前期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单一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获益上有限,客观有效率不超过10%~15%。为此本文就近年来脑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一些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Temsirolimus)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对C6鼠胶质瘤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C6大鼠胶质瘤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C6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原位注射法建立C6大鼠胶质瘤模型,10 d后分为替西罗莫司组、替莫唑胺组、联合药物组(替西罗莫司+替莫唑胺)及空白组,隔天给药7次,4周后断头法处死大鼠取脑,做肿瘤病理组织切片,计算肿瘤体积;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检测与肿瘤侵袭性有关的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结果:联合药物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果显著高于替莫唑胺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替莫唑胺组移植瘤体积下降了33.5%(P0.05),移植瘤中MMPl表达为(++),移植瘤细胞凋亡率64.6%(P0.05);联合药物组移植瘤体积下降了55.2%(P0.05),移植瘤中MMPl表达阳性(+),细胞凋亡率84.0%(P0.05).结论:西罗莫司联合替莫唑胺用药能明显抑制C6大鼠胶质瘤细胞移植瘤生长,并降低与肿瘤侵袭能力有关的MMP1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