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条雌性露脊鲸游离阿根廷海岸,在众多雄性追求者中选中一位.交配以后,两条鲸肩并肩地缠绵着,用鳍互相爱抚,最后好像是相互拥抱着,开始上下翻腾.后来两条鲸又分开了,但仍然鳍挨着鳍、肩并着肩慢慢地游着,动作完美而和谐,忽而潜入水中,忽而游出水面,渐渐从视野中消失. 生物学家在坦桑尼亚对黑猩猩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记录了一只名叫弗洛的黑猩猩的死亡过程,弗洛是一个黑猩猩群落中年近50岁的女首领.在它死后第二天,它的儿子弗林特坐在母亲的尸体边,时不时地拉着母亲的手,悲伤地啜泣.在以后的几周里,弗林特变得越来越抑郁,不管它的兄弟姐妹怎样设法要带它一起走,它还是脱离了群落,并且拒绝进食.在弗洛死后三周,这只曾经年轻健康的小黑猩猩也死掉了.  相似文献   

2.
禽流感一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h5n1病毒能感染人类,并有很高的致死率。遗憾的是,人类至今尚未研制出相应疫苗。  相似文献   

3.
数学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数学是什么,我们必须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它进行探索.首先考察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以及由他们所领导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在数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层面上,就数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前景而提出的教学观.其次是研究他们以数学的周边学科为视角来剖析数学的诸特点而提出的一些教学观.将其融汇贯通,即可获得关于数学真谛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4.
数字未来     
《科学大观园》2022,(23):12-13
<正>“如果说‘十三五’时期数字经济主要从消费端的平台发力,那么‘十四五’时期生产端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的新增长点。”智慧医疗、远程问诊,数字治“堵”,政务数字化协同,“防疫健康码”……信息技术为城市增添的“人情味”,体现在很多生活细节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进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化安全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他们不用数字,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数字;他们不知道数字,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数字;而他们不需要数字,是因为他们不用这些数字。他们,就是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皮拿哈部落。先有语言再有思维,还是先有思维再有语言,这是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一方的观点是,人类文化和思想决定了人类语言;另一方却认为,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其中,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本杰明·沃夫,20世纪前5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沃夫假说认为,如果我们的语言无法描述某些事情,我们就无法产生我们的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22,(16):34-35
<正>导致北半球异常高温的原因是多样的,异常的大气环流必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今年夏天,不仅我国江南华南等地遭遇长时间高温天气,国际上北半球多地也都遭到了异常高温天气的袭击。英国、法国和韩国等发布了高温预警,日本和美国多地高温破纪录。这种极端天气背后的气象成因是什么?为何近几年热浪越来越常见?直接原因一:下沉气流有各种观点表明,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究竟问什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李约琴难题的两个重要表述的翻译问题入手,在考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总体评价和分析他的“近代科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难题中两个问题的原始含议作了较说细的讨论,并由此探讨了难题的深层结构。文章认为,在难题中,前一问题包含中国科学理论比较落后;后一问题中的“近代科学”指称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本特征的理论科学,对这一点的忽视,是目前在难题的理解、转述和求解中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最后对难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遗传物质领域的权威人士,布莱恩·塞克斯经常被请去调查犯罪现场的DNA证据.他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破译一本人类的DNA图谱.塞克斯说:"Y染色体正在退化,而且我相信它将会消失."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就说过,日本没有大政治家。从今天日本对中国采取的进攻性对抗政策来看,其现代政治家们仍然战略近视。一些与二战历史相悖的言论就是最好的注脚。日本要走出日中关系困境,还需从中日两千年交往历史中汲取政治智慧。如果从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制定征服朝鲜、占领中国、夺取印度的计划算起,将倭寇骚扰看作对中国的窥探,而将1874年入侵台湾并吞琉球开始至1945年视作连续的军事进攻阶段,则日本从谋华到侵华,从蚕食鲸吞到大举征服历时300余年。日本一直在进攻,只有战术性停歇,并无战略性中断。在不断地夺占领土直至半个中国后,却以投降告终。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时间就像一根橡皮筋,而其他人认为它是间断性的.如果时间曾经有过开端的话,那就要追溯到160亿年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时间是什么,时间这个如此不规则的尺度是如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正>艺术源于生活。现如今,在现实世界中,有一种和电影中的“毒液”一样神奇的材料,正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如果你曾看过电影《毒液》,想必一定会对电影中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印象深刻:不断流动的“毒液”,就像四处喷涌的黑色触手,向着指定的方向一直延伸,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艺术源于生活。现如今,在现实世界中,有一种和电影中的“毒液”一样神奇的材料,正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它们既可以像液体一样自由流动,又能够被磁场控制进行定向移动,这就是磁性液体。  相似文献   

12.
virtual作“虚”解,只见于中国的英汉词典,而在英国或美国出版的英语词典中,不见virtual有虚义。经查许多英美出版的各词典,只见对virtual的解释虽在措辞上各有不同,但在意义上却都非常近似和一致,就是:凡说virtual的东西,虽不是那种东西,但在实质,表现或效用上,却很像是真的那种东西,因而可当作真的来看待或使用。例如:a virtual dictator,意即“实际上的独裁者”(虽没有正式那么认定,但就其作为而言,实可称之独裁者);a virtual promise,实际上的允诺(虽没有作正式允诺,但实际上等于允诺了);a virtual dismissal,实际上的开除(名义上是辞职,但实际上是开除);The peasants remains in virtual slavery,农民仍处于实际上的奴隶状态。如果把virtual改译为“虚拟”,我们将看到:“虚拟独裁者”“虚拟的允诺”“虚拟开除”“虚拟的奴隶状态”……。这样的话没有人会理解,且可斥之荒谬。事实上,我们在技术领域已见许多“虚拟”,在实质上也同样荒谬,只不过因多数人已经习惯而不觉荒谬罢了。例如:在计算机领域,virtual memory的原义(据The Oxford Dictionary)为“在物质上并不就是所述(如说内存),但用软件做到了。由程序或用户来看,其表现很像是所述”,实际上可当做真的来看待和使用,所以称为实际上的(virtual)内存。如把virtual译为“虚拟”,则按《现代汉语词典》,虚拟就是假设或虚构的意思,“虚拟内存”就是假设或虚构的,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的内存。这岂不荒谬?在通信领域,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的原义(按ISO TC97文件)是,“网络在包转接中提供的一项方便措施,给用户的印象就像是真作了连接”。原来,在包转接的通信过程中,双方并无固定的电路连接。但在进行了所谓的连接之后,双方感觉就宛如有了固定连接。那种好像已固定连接的电路就称为virtual circuit(实际上的电路),而相应的连接就称为virtual connection(实际上的连接)。但国内有些书刊把这virtual也译为“虚拟”,当然也荒谬(也有译为“虚”的,即为“虚电路”和“虚连接”。在汉语中,“虚”是一个贬义词,如虚假,虚荣,虚伪,虚焊……。那“虚电路”和“虚连接”怎么理解?难道是像虚焊一样不可靠的电路连接?)。virtual这词的意义包含两个方面:(1)虽然不是真的;(2)但很像是真的,而且可视为真的。前面的子句从属于后面主句,意义重心是在后者,所以如果只译前半部分(如译为虚),就易于导致错误。然而,如只译出后者(例如“很像真的”“似真的”“如真的”“犹真的”或“犹实的”),却仍然能完整而恰当地表达原义。因此,对于virtual,除“实际上的”之外还可有一些变通译法。例如,把上述virtual memory,virtual circuit和virtual connection译为“如真内存”“似真电路”和“似真连接”,初见时虽然感觉不习惯,但在意义上却完全正确。又如virtual machine应可译为“如真机”,而virtual reality则建议译为“犹真现实”(目前流行把后者译为“虚拟现实”,其主要问题是在“虚拟”,而“现实”两字是无可非议的)。那么,此前为什么把virtual译成“虚”和“虚拟”?早在咸丰(1853)年间,国内曾出版了《光论》一书,其中把经过折射而形成的象(即virtual image)译成了“假象”。后来的“虚”,也许就从这“假”字演变而来。当时所有的书,直到本世纪30年代还有许多科技书,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例如“实际上的”这种口语,自然不可能登上书面。因此很长时间以来,“虚”就是virtual的唯一译法。以致今天,国内绝大多数的人已是只知virtual就是“虚”,而不知它的原义本来是“实”了。例如,前些年曾有一位力学教师写了一篇文章,对于“国外常有人把惯性力称为虚力”表示异议。由于惯性而产生的力,当然是真正实际的力。但是不得不想,国外称为“虚”的原词是什么?很可能就是virtual。其实virtual本来就是“实”,而不是“虚”。那岂不是一场很大的误会?大约是60年代后期,IBM在其370机中实施了virtual memory/storage,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一些于70年代初恢复出版的期刊上,开始把它译为“虚拟存储器”。这竟成了后来几乎把所有virtual都译为“虚拟”的滥觞。这样译的原因来自日本。当时日本把virtual都译成“假想”(在日文中“假”字被简化为竖人旁一个“反”字)。中国因为原有把virtual译为“虚”的惯例,伸长为“虚拟”,既保留了“虚”,又因虚拟正是假设(即假想)的意思而和日本的译法一致了起来。virtual的原义就是假想吗?当然不是。但日本人这样译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力学中,要用“虚功原理”进行计算时,必须先假设(即假想)在某一点上产生了一个很小的位移。这个假设的位移,就是virtual displacement(历史上曾称virtual velocity)。因此,在这一场合的virtual确实具有假想的含义。Virtual在力学里的这个特殊含义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直到近代,居然在粒子物理学中,又见再生。原来在粒子物理学中,有些粒子,并不是直接探测到的,而是通过某些征象间接推测它存在的。这种推测出来的,亦即假设的粒子,在名称上也被冠以virtual,例如virtual photon。一词多义,是世界各语言都有的现象。重要的是,必须分清在什么场合应是什么意义,应予区别对待。如把上述力学和粒子物理学领域的virtual译为“虚拟”,那确是太恰当了,因为“虚拟”正是假设和假想的意思(也许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仍会倾向“虚”)。然而,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把virtual译为“虚拟”(或“虚”),都是荒谬。而且由此产生了种种弊端:(1) 使大多数行外的普通人感觉神秘莫测,不知“虚拟”说的是什么。可是virtual在英语中却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人都懂的词——实际上的,或很像真的。(2) 即便是行内,或是接触计算机已较久的人,也极少(只有极个别例外)能把“虚拟”的意思说清楚的。人各说法都不同,越说令人越糊涂。(3) 许多人因为不明“虚拟”的意义,勉强各自理解,理解都不相同,于是发生许多错用,滥用的事。(4) “虚拟”是动词,而virtual是形容词。有人曾这么写:“什么是虚拟网?为什么要虚拟?虚拟是在网络协议的第二层还是第三层上实现?”——如要把这话译成英语,其中第一个虚拟当然译为virtual,后两个虚拟该怎么译?(5) 由于汉语没有词尾变化,用动词修饰名词就会产生二义性。例如“虚拟专家”,不知这是被“虚拟”出来的屏幕上那非常像真的专家,还是“虚拟”了屏幕上专家的那个从事“虚拟”的专家(此处“虚拟”的含义已变为模拟)?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6,(19):47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应急事件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能否自我测试承受的心理压力,预防和减轻身心损害呢?你可进行如下的自我测试:1、经常患感冒,且不易治愈;2、常有手脚发冷的情形;3、手掌和腋下常出冷汗;4、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憋闷窒息感;5、有腹部发胀、痒痛感觉,而且常下痢、便秘;6、肩部经常坚硬痒痛;7、背部和腰部经常疼痛;8、疲劳感经休息不易解除;9、时有心脏悸动现象;10、有胸痛情况发生;11、有头痛感或头脑不清醒的昏沉感;12、…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的会上 ,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迅速发展着的信息技术将会怎样影响世界前途的知识丰富的见解。这些见解提供了种种可能世界的选择菜单。这些预言和预测通常都伴随着对这种种未来将给人类带来的好、坏之结果的评价说明。我想谈谈同样的话题 ,我将重复大卫·格兰特 ,亚历山大·辛格及亚瑟·克拉克的一些说法 ,但是用略微不同的方法。从某种重要的意义上讲 ,预言将来并不是我们所面临的真正任务。毕竟我们 ,至少是我们中间年纪较轻的人 ,将成为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任务不是预言未来 ,我们的任务是设计可持续的、可接受的未来世界 ,并…  相似文献   

15.
有个德国人来到中国,在广西的大山里住了十几年.他过着拉牛耕田、挥锄种菜的简单生活,把教育当地学生、跟孩子们打闹作为人生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0,(7):24-24
男女婚后,过性生活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性交过频,漫无节制,会损肾耗精,对健康不利;但性交时强忍不射精,危害也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者前记这里发表的是作者半年前写成的一则学习心得。在大鸣大放和反右派斗争中揭露出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是自然科学家中的右派分子活动的一个方面,他们的口号是:反对哲学干涉科学。对于他们这个口号的反动性质和欺骗性质,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制。同时,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是愿意接受或者不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但是,却也弄不清楚,哲学,  相似文献   

18.
30年前,比尔·盖茨毅然弃学,创立微软,成为个人电脑普及革命的领军人物;30年后的今天,他预言,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点燃机器人普及的“导火索”,这场革命必将与个人电脑一样,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
一个温暖的星期六下午,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巴勒莫公园内.38岁的管理员麦克罗·艾利斯正在例行巡查。这时他看到一张长椅上有一部手机,而长椅上空无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