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1999年12月,有106个缔约国。《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世界温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国家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时,它就成为缔约国,并保证现在和未来保护本土上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一个国家一旦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就可以开始为把本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进行提名。也许最初对某一遗产地提名的是一组当地人,但最终必须由该国政府将提名呈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一个国家必须决定可以提名哪些遗产地,这个筛选的过程往往被称为识别。《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先把它们各自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地列出清单,然后,把经筛选有可能成为世界遗产者作为暂定名单呈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当一个缔约国决…  相似文献   

3.
文化景观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这样,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属此)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  相似文献   

4.
焉能改沙漠化为荒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 ,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文 ,经专家们多方查证 ,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 ,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 ,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肾脏被誉为生命的“湿地”,一旦这方“湿地”被破坏,人体的整个生理系统将会紊乱。。肾脏的重要性促使着一群医务工作者为保护肾脏而做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是这样一支守卫着生命“湿地”的优秀团队。  相似文献   

6.
authenticity是当前国际文化遗产领域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术语,它出现在众多国际文化遗产文献当中,在文化遗产价值认证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遗产界的重要文件《奈良文献》即指出:“原真性……看来是评审遗产价值的本质因素。对原真性的认识,在所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在保护与修复规划中,在《世界遗产公约》和其他文化遗产目录所采用的申报程序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准确理解和翻译这个术语,对于中国遗产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对于authenticity的翻译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多种译法并存。在各种…  相似文献   

7.
喜欢诗词的人 ,对《诗经·巧言》一诗并不陌生 ,其中有“为犹将多 ,尔居徒几何”之句 ;《左传》一书也有“靖诸内而败诸外 ,所获几何”的句子 ;至于曹操的“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更为大家所熟悉。显然 ,上述诸书中的“几何”应解释为“多少”或“若干”。在汉语语汇中 ,“几何”除上述解释外 ,还有另一种解释 ,即 :研究物体形状、大小与位置间相互关系的数学 ,称为几何学 ,简称几何。谈到几何 ,不能不提及欧几里得。欧几里得 (公元前 330~前 2 75)是古希腊数学家 ,他在公元前 30 0年编写的《几何原本》 ,至今仍被视为学习几何的标准课本 ,…  相似文献   

8.
2001年5月23日,包括我国在内的127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拉开了全人类最终消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漫长战役的序幕。该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我国生效。POPs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一类污染物之一,它们会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  相似文献   

9.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经专家产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司》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膜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汉普郡一家农场一只4条腿的鸭子成了“大明星”。在位于科佩索恩的沃拉维鸭场,8周大的斯图姆佩在众多媒体的闪光灯下第一次下水游泳。它的照片出现在英国各大报纸、网站上,它还做客“理查德与朱蒂脱口秀”,并将出现在英国独立电视台的“今早秀”节目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61-61,64
本项目主要依托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价”、“北京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开展北京湿地监测技术方法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神秘的金字塔、巨大的水母和吞食活羊的巨蟒……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本年度最精彩的新闻图片。10.《鸭子拍X光腹部照出外星人》美国加州禽鸟协会发现一只受伤的绿头鸭,将它送到医院。兽医为鸭子照了X光片,检查是否折翼,却意外发现鸭子腹部出现一张酷似外星人的脸,许多人看到都啧啧称奇。画面上看到的就是鸭子的X光片,可以看到腹部右下方隐约出现一个图案,仔细一看很像是一张外星人的面孔。这张X光片已被人放在网络上拍卖,拍卖所得将捐给禽鸟保育单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各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及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1 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 (简称“环发”)大会之后 ,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是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侯变化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 ,风沙灾害、水土流失等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十分不利 ,荒漠化成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因此荒漠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媒体上、学术刊物上有很多宣传报导 ,一…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15日,国务院1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50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战略与行动计划》作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提出了《战略与行动计划》编研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中国未来2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划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作为未来开展保护工作的关键区域。根据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针对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提出了优先项目来促进落实战略任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市”最初叫做“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的句子。《史记》也有“政乃市井之人”的记载。为什么叫做“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日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  相似文献   

16.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公规环…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二、问题的讨论其实,关于“生物”与“生物学”的名称之争,历史上也曾有过。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大学教授就“生物系”的称谓提出过批评,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要求使用“生物学系”。但事实上,到今天为止国内各高校使用“生物系”称谓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改用“生物学系”、“生物科学系”或“生命科学系”等。在英文中,“生物学”(biology)与“生物”(living beings或organism)是很容易区别的,前者指一门科学,后者指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但在中文里,使用就有些复杂。笔者认为,生物与生物学两个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用,但有些情况下则需要严格区分开来。(一)可以互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生物系——生物学系;生物教育——生物学教育;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生物教师——生物学教师;生物课程——生物学课程;生物实验——生物学实验;生物课——生物学课等等,是经常被混用的。按照英文的翻译,当然后者更准确,比如“biology teacher”直译就是“生物学教师”;“biological education”直译就是“生物学教育”。那么在前者中使用“生物”是否算错呢?笔者认为,不能算错。一方面从约定俗成的角度讲,叫“生物”有其便利性(简单顺口),比如生物教师、生物系、生物课等已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被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使用“生物”的表述也是解释得通的,而且这里的“生物”仍可以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生物课程”是意指研究生物的一门课程;“生物实验”意指研究生物的实验;“生物教师”意指教授生物课的教师。当然,这样互用的话,又很容易给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比如进行文献检索,假设你到图书馆查阅一本名为《生物学教育心理学》的书,如果输入“生物教育心理学”就有可能查不到。(二)需要严格区分开的情况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生物”与“生物学”都是可以通用的,关键是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一种是作为专业,应称为“生物学专业”或“生物科学专业”,不应称为“生物专业”;二是作为科学,应称为“生物学”。如果作为学科,既可以称为“生物”也可以称为“生物学”,但作为科学,只能称为“生物学”而不能称为“生物”,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学生物学等。生物科学是对客观现实的生命自然界及其规律的逻辑反映,生物学科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物科学中选取的教学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物科学的体系囊括了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成果;生物学科则是旨在实现教学的课题、目标,从生物科学中选择和组织的最基本的知识而构建的体系。生物学教材的选择、排列不应当仅仅凭借生物科学的逻辑关系,还必须受学生的心理发展条件的制约。生物学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就是生物科学的逻辑体系经过教学心理学改造后的变形。所以,就教科书而言,中学教科书是科普性质的,科学体系并不严谨,称为《生物》比较合适;大学教科书是专业性的,科学体系非常严谨,应该称为《生物学》。当然,也有些情况下只能使用“生物”而不能用“生物学”,比如“生物工程”、“生物分类学”、“生物心理学”等,这里是将“生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将“生物学”作为研究对象。(三)前后使用需要一致对于第一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论著或同一体系中应前后一致。比如不应当时而称“生物教师”和“生物教学”,时而又叫“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其实这种情况在专业论著和国家课程文件中也时常出现。关于课程文件,“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学教学大纲”在过去都同时使用过,现在我国新的初、高中则统一改用“生物课程标准”的称谓。但是作为“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叫法又不一致起来,有称《生物》的,也有称《生物学》的。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使用的是《生物》;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则使用《生物学》。更有意思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初中《生物学》配套的高中教科书又改称《生物》。事实上由口头语和不规范书面语的顽固性造成的混乱在专业性的表述中将会长期存在。这正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对此我本无权置喙,但终觉这里面的确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故不揣深浅,权作巷议,期专家斧正。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简称SOLAS公约)中的英文术语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中的收录情况。研究显示,SOLAS公约中的英文术语在“术语在线”中有收录的仅占比45.2%,说明“术语在线”与国际海事公约的接轨程度有待提升。此研究可为国际海事公约中的英文术语如何转化为中国科技术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语文建设》曾刊登一文,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中“母亲”一词的使用提出了疑问——认为“母亲”一词使用不当,当修改为“妇女”。文章从语言学、术语学和法学视角,论证了该法条的确当性,并认为:《宪法》语言有其自身的法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注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标志性的一年:奥运会、神七,以及雪灾、藏区骚乱、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等。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下简称《通讯》)创刊30周年。在30年的风雨历程中,《通讯》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从1978年的试刊开始,《通讯》在总结和反思政治与科学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投人到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中,以规范的学术研究为工具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此同时,《通讯》始终坚持“格调高洁”的高贵品质,勇于提倡和积极创造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所缺失的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