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奖百年     
《科学大观园》2022,(21):12-13
<正>中国作家莫言曾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早的还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裔科学家获得物理学奖。今年的诺贝尔奖更凸显了一个明显特征,一些获奖者是中国科学家的导师,而且获奖的内容和研究也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长期关注,甚至使得研究诺贝尔奖也成为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的交叉分析揭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决定性作用,为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脉搏,培养跨学科人才,推进21世纪大学交叉教育模式的战略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1,(21):6-7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4日凌晨,纽约,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这一奖项不但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堪称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据了解,拉斯克奖的每个奖项设25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4.
2017年,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宣布,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而做出的贡献.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理学科学家进行海选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姚檀栋也成为该奖项设立136年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项不仅有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还有人文奖(文学奖、和平奖及后设的经济学奖),表达出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更完美地体现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演讲辞和身体力行中,如爱因斯坦对于真理的渴望、和平的追求,居里夫人对于功利、虚荣的鄙视,李政道、杨振宁对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力促进及其爱国情怀。从剑桥大学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作为科学家,他是19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发动者和主将,是现代科学的奠基者和缔造者。他的诸多科学贡献都是开创性的和划时代的。按照现今的诺贝尔科学奖评选标准,他至少应该荣获五六次物理学奖(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理论、光量子理论,质能关系式、广义相对论,以及固体比热的量子理论、受激辐射理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宇宙学等)。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报道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至此,屠呦呦已经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大陆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第一个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奖起,至今已有100周年.百年来,它激励了众多的科学家、学者.不管在物理、化学、医学,还是在和平、文学领域中,获奖者的成就举世瞩目.而在这几大奖项中,数经济学奖最为特别.不仅因为,经济学奖设立最晚,距今只有短短的32年的历史,而且经济学作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今天,经济问题已然成为我们最关心的话题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曾一度被经济学家标榜为所有诺贝尔奖项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奖项"!  相似文献   

9.
小文 《科学大观园》2010,(22):49-50
斯坦福大学: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每年夏季,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加入到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工作中来,将电子送到世界上最长的线性加速器中,以接近10.8亿千米的时速,产生超强的X射线。这些X射线束被用来创建单个分子的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10.
科学人     
200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大会于2006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有39位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其中:严加安、崔尔杰获数学力学奖;张杰、雷啸霖获物理学奖;陈洪渊、林国强、胡英获化学奖;李惕碚获天文学奖;丑纪范获气象学奖;陈梦熊、汪集?获地球科学奖;王恩多(女)、郭爱克、杨焕明获生命科学奖;于振文、张齐生、张慧廉获农学奖;吴天一、张伯礼、陈芬儿、陈香美(女)、王成琪、嵇汝运、侯凡凡(女)、李桓英(女)获医学药学奖;许祖彦、何新贵、郭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2):16-16
在2008年“POLYCHAR 16:先进材料世界论坛(World Forum on Advanced Materials)”上,中科院化学所何嘉松研究员被授予“Paul J.Flory高分子研究奖(Polymer Research Prize)”。该奖项2000年由国际POLYCHAR委员会为纪念高分子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J.Flory而设立,用于表彰对高分子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概念、模型、理论、过程或发现有原始创新和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何嘉松因提出“原位混杂复合材料”的概念、发现“流变混杂效应”及其产生于填充聚合物熔体的条件,而成为本年度该奖项的唯一获奖者。  相似文献   

12.
小林 《科学大观园》2009,(22):12-13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按类别分别设立了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其中经济学奖从1968年起增设,1969年第一次颁奖)。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以后每年的颁奖日都定于这一天。  相似文献   

13.
女科技工作者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群体。通过对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女科学家与中科院女院士的专业领域、获奖年龄、当选年龄、获得最高学位年龄、获得成果最佳年龄、学历状况、毕业院校等进行对比分析,对优秀女科学家的成长及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女科学家的内在精神与外部环境是其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弘扬杰出女科学家的精神,并为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9,(21):4-5
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卡罗尔·格雷德以及杰克·绍斯塔克共同获得该奖项。获奖原因是“发现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评审委员会形容发现“解决了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最近日本学术振兴会颁发了第一届“日本学术振兴会奖”,获奖的25名科研人员中,有5人同时获得“日本学士院学术奖励奖”。所有获奖人员均为45岁以下具有国际研究水平、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就这些获奖人员的遴选标准问题,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有机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在日本学术振兴会期刊《学术月报》上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许多科学奖项的设立是为了表彰在某个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而博尔丁奖的颁发则不分学科,不论领域,旨在表彰对跨学科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推动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该奖自1990年设立以来,迄今共有六位学者获奖,他们分别在科学研究、教育理念、教师发展、跨学科理论、公共服务等领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杰出的贡献。总结历届获奖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探讨博尔丁奖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对我国的跨学科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史上,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开始颁奖以来,已经确立了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如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所说:“诺贝尔奖的历史形成了二十世纪科学史的主流。”迄今为止,已有数百位科学家荣获过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毋庸置疑,他们成为二十世纪科学史中的主角,他们的业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位——1915年度的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W.L.布拉格。W.L.布拉格不  相似文献   

18.
正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一辈子都在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疟疾作斗争。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  相似文献   

19.
从诺贝尔奖看经济学研究的人文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20.
学术交流助他们成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诺贝尔 (A .B .Nobel,1 833 .1 0 .2 1 - 1 896 .1 2 .1 0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 ,他发明了黄色炸药及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按照诺贝尔生前遗嘱 ,利用他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奖给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不管他们的国籍和种族。首届诺贝尔奖于 1 90 1年 1 2月 1 0日即诺贝尔逝世 5周年时颁发。 1 968年 ,瑞典银行在其建立 30 0周年时决定增设经济学奖 ,1 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 ,最有影响的国际大奖。据统计 ,1 0 0年间共有 472位 (475人次)科学家获奖 ,他们分属 2 8个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 ,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问题 ,促进中国科学走近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1 - 2 3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诺贝尔奖颁奖 1 0 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就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诺贝尔奖与跨学科研究 ,诺贝尔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文化教育 ,诺贝尔奖的其他研究等课题提交了多篇论文 ,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