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问题的关注与讨论。现有研究更多地从预防强人工智能、引导弱人工智能的角度提出应对方案,却很少有直面强人工智能的有效方案。本文从"智慧的德才一体理论"中获得灵感,主张将人工智能升级为人工智慧来应对这一威胁,以图灵智慧测验来检测是否达到人工智慧,并将人工智慧分为弱人工智慧与强人工智慧两种类型。最后探讨了人工智慧实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众多的人工智能"黑科技"已经让人们惊讶不已。2018年则被人们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元年,那么在这一年里,人工智能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无人驾驶、机器医生、刷脸消费……这些神奇得近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在一种名叫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下已经成为现实。2017年,众多的人工智能"黑科技"已经让人们惊讶不已。2018年则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人们发现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活动的基础,互联网发展为"互联网+"。而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人工智能也必将深入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人工智能+"。大量在市场上被广为采用的活动证明,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模式创新和平台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引领着人们对基于新技术的新经济模式的探索。但是人工智能在经济模式创新中依然扮演着要素角色,而不是基础角色。目前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偏向于基础应用,呈现工具化、零件化的形态。而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能,应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让传统模式去适应人工智能,让各类经济要素在人工智能这个平台上找到最佳位置,而不是让人工智能在传统平台上找位置。这时,经济模式的创新就从"+人工智能"进入到"人工智能+"。这不仅是一种经济创新模式的转换,也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的基础问题遇到两种类型的问题,第一种类型的问题是理解上的:计算机能否思考?强人工智能是否实现?奇点能否来临?这些取决于我们对相关问题、论证及其概念的反思;第二种类型的问题是理论上的:人工智能需要相关性的推理模型还是因果性的推理模型?人工智能可否建立一种反映真实世界的四维符号系统?这取决于科学家的理论工作。在理解问题上,一旦澄清相关的概念和论证,会消除对人工智能的悲观。在理论问题上,一旦深入理解了相关数学的、技术的难题,会消除对人工智能的乐观心态。  相似文献   

5.
以GPT为标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日益逼近人类智能,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算法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带动了智能技术产品的革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驱动的现实产品,GPT-5引发了人们对AGI的最大关注,强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走向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一革命性变化让人类智能的性质和特征变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当今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探究,体现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以模拟的数字化过程再现人类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动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对重新认识人类智能的一次挑战。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到对人类意识的重建,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正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人类大脑的某些功能,这种发展趋势引起了人们许多反思和担忧。将来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完全取代人脑的功能?从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的角度,可以展现解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用心"思考,指的是以大脑右半球和边缘系统为主导的思维活动,这可能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用心"思考是人类特有的智能,人工智能应该成为"用心"思考的必要补充,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而"用心"思考应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调节器",以避免其发展在"无心"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协调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有必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推行"用心的设计"和"用心的评价",在教育中实现"用心"思考与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由于人类社会认知的不匹配,在伦理方面,就可能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一种"伦理迷途",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慌或者盲目崇拜。荷兰学派的威伯·霍克斯和彼得·弗玛斯通过对于"功能偶发性失常"的分析,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失常是其功能和结构之间关系的一个普遍现象,反对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或者盲目崇拜,进而对人工智能的功能认知提出了理论进路。即解决方案既要从技术人工物自身方面解决,也要从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等技术人工物的社会性方面去解决。  相似文献   

9.
正前不久,包括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内的多位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专家签署承诺书,呼吁不要开发"人工智能自主武器"。这已经不是业界第一次警告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了。尽管当前"弱人工智能"自主性还很低,人们却不能因此忽视新技术应用的潜在隐患。高效、聪明的人工智能并不完美。比如,人工智能存在算法缺陷。  相似文献   

10.
<正>“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只属于大城市,也为城镇和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更多乡村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选择。”“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只属于大城市,也为城镇和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更多乡村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90后”陕北女孩李阿倩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论坛上的一段演讲。三年前还对人工智能AI一无所知的李阿倩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会成为一名专业的AI数据标注师,并且能来到乌镇峰会讲述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正致力于将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创新引领者,人工智能技术要不断地进步,自然必须要有更先进的硬件技术作为支撑,而计算机芯片恰恰又是推动人工智能进步的一大关键性技术。中兴被罚,无数个问题抛了出来。去年的罚单,为何在今年冷不丁的给了一击?中国"芯"离了美国,到底行不行?中国"芯"在其他领域能不能有所作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中美贸易摩擦,双方都在为各自寻找可利用的工具;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尽管与美国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  相似文献   

12.
正AI现在是个无人不知的热词,我们把时间往前翻到人工智能破土萌芽的60多年前,那是1950年,图灵在论文《计算机机械与智能》中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当时的人们根本不曾想到,人工智能会如此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着这个世界。时至今日,各大科技巨头公司如何在人工智能上发力?中美人工智能的差异何在?中国能否实现弯道超车?这里将会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人工智能是本刊持续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伴随人工智能的兴起,有许多新的伦理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理论处置。本次专栏推出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人工智能相关伦理问题的文章。李建中的文章从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出发,反思了在决定论的人工智能语境中,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郭林生、李小燕的文章讨论了算法的伦理属性和伦理功能,并提出了算法伦理可能实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呈现出某种要么支持,要么反对的倾向,这种截然二分的态度实质上是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技术,其结果是唯一确定的。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确定的,因为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而是相互构建和相互规定的,这种互动性是人工智能不确定性的根源,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融入和具体技术的语境性强化了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对人工智能不确定的治理需要遵循预防原则;对具体人工智能技术要进行评估,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和全球层面进行治理,引导人工智能与人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深度人工神经网络在围棋、图像与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些领域属于长期以来困扰人工智能的复杂表征化领域,因此人们完全可以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采取非常乐观的态度。然而,人工智能首先是基于理性主义哲学假设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人工智能的极限与未来。尽管深度人工神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摒弃了符号主义所坚持的理性主义哲学假设,但深度人工神经网络仍然是以表征为核心的。这意味着非表征化的智能活动领域,就是这种人工智能的极限。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应该是取代人类,而应该是人机共生。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大有赶超人类的趋势,阿尔法狗(AlphaGo)在国际棋坛上的胜绩便是明证。虽然目前的技术离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还相当遥远,但正如瓦拉赫(Wendell Wallach)和艾伦(Colin Allen)所言,"人类已经处在工程系统的决策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转折点上",我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自主,人类的干预和监控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不可能,那么,智能系统自身的伦理子系统就变得尤为重要。MIT的情感计算研究组主任皮  相似文献   

17.
正10年前,人工智能给我们的印象更多是在好莱坞电影提出的科幻概念,但伴随着深度学习的研究深入、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算法和计算能力的提高,这一富有科幻色彩的词语正从实验室走向生活,逐渐变为现实。智能家居、刷脸消费、智慧医疗、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2017年,众多的人工智能"黑科技"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被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元年的2018年,人工智能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冲击了人们的想象力:机器人来抢人类的饭碗怎么办?许多媒体更是引用某些预测一一未来20年内,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而“世界工厂”中国则面临自动化“高度风险”的工作岗位比例为77%。这会不会意味着中国将迎失业狂潮?没那么简单。因为没人千机器人才有机会世界车间的模板——富士康近两年引入6万机器人替代工  相似文献   

19.
自主体既是一个与自我、自我意识、人格同一性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典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同时具有心灵哲学和人工智能工程学意义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利用哲学自主体认识成果、对自然自主体进行活体解剖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人类自主体作了大量的形式上的逻辑建模尝试,对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工程学问题作了基础性的理论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问题是,许多建模特别是作为许多模型之基础的BDI结构是以民间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这在现在也许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如此进行理论建模风险很大,因为民间心理学的前途、命运是什么,是否会像巫术等一样被淘汰,仍是心灵哲学中的未决问题。既然如此,在据以建模时就必须抛弃过去的民间心理学加之于它们的错误构想,即抛弃对于心理世界的拟人式、人格化构想或观念,进而在多科学的通力合作下,重构关于人及其心灵的正确的地形学、地貌学、结构论、运动论、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产生了巨大的担忧.人工智能究竟会统治人类还是服务人类?历史唯物主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考视角.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人工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