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黄土高原西北部西兰花集雨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在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集雨补灌对西兰花的产量和水分效应,结果表明:西兰花生育期耗水量较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少,高产水平的耗水量约230mm,集雨水补灌的灌水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在灌溉方式上,滴灌比沟灌更能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增加西兰花的株高、冠幅、花球重、单株茎叶重和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在同一灌水方式内,不同灌水量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随灌水量的增加,株高、冠幅、花球重和单株茎叶重也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氮肥调控下测墒滴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浆动态的影响,通过2013-2015年的大田试验,在3个施氮水平(90 kg·hm~(-2)、240 kg·hm~(-2)和350 kg·hm~(-2))下,于冬小麦的播前、拔节期及开花期通过测墒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以全生育期0灌溉及漫灌作为对照,分析了滴灌对冬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田间耗水量随滴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贮水和降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下降,灌溉水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籽粒产量最大,达到10 109.79 kg·hm~(-2),WUE和IUE分别比漫灌显著提高50.52%和68.01%.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均明显高于弱势粒,灌浆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测墒滴灌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终极生长量,并且提高平均灌浆速率,提升灌浆能力.综合看来,施氮量为240 kg·hm~(-2),测墒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较高,籽粒的灌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设置4个水分和4个氮素处理水平,研究了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甜菜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的影响,以探究适宜甜菜种植区的膜下滴灌甜菜栽培的水氮管理模式。结果表明,水分效应显著大于氮素效应;甜菜产量、块根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与灌水量和施氮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取步长为0.6,固定氮素水平,水分对块根产量、块根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的影响在各水平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固定水分水平,氮素对块根产量、块根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的影响在氮素水平间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覆膜滴灌较露地沟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67%,有效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以根产量高于60000kg/hm2、含糖率15.3%~21.0%为目标所制定优化方案为:灌水3426-3600m3/hm2,施纯氮139~177kg/hm2。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条件下水磷效应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实验设计磷(P)和水(W)两个因素,研究膜下滴灌棉花不同水磷处理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磷用量处理间棉花产量差异显著,棉花籽棉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磷量的增加都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值出现在P2W2(P2O5120 kg/hm2;灌水量4800 m3/hm2)处理,干物质和籽棉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1.46和13.95 kg/(hm2.mm),这表明合理的水、磷配比有利于棉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高寒荒漠区饲草混播的适宜灌溉次数,提高该地区饲草混播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燕麦和箭筈豌豆为试验材料,在微喷带灌溉模式下,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拔节灌一水、拔节+开花灌两水3个水分处理,采用刈割方法测定饲草产量、土壤墒情仪测定土壤水分,研究了定量灌溉频次对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产量随着灌溉频次的增加而增加,灌两水处理饲草产量最高为21 909. 38 kg/hm~2;(2)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频次的增加而增加,灌两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4. 58 kg/m~3;(3)不同灌溉频次之间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一致,变化幅度却有所不同。0~20 cm和20~40 cm土壤含水量受降水和灌溉的影响变化幅度较大,40~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因此,在自然降雨偏多的年份,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玉米严重干旱期,进行膜下滴灌,设置不同灌水量、灌水时间,比较其节水增产效益。本试验设置灌水量5m^3/亩、10m^3/亩、15m^3/亩三个水平,灌溉时间选择,一次补灌7月5日,两次补灌6月20日和7月5日各一次。试验结果表明:早地玉米严重干旱期膜下滴灌,以7月5日一次灌水15m^3/亩效果最好,产量达607.1kg/亩,较不灌水对照产量398.7kg/亩,增产208.4kg/亩,增产率达52.3%。  相似文献   

8.
对田间试验数据进行饱和D-最优设计统计得出,在当季气候条件下,施肥量(X1)和灌水量(X2)对小麦亩产(Y)的回归方程Y=6264.0 384.8X1 414.8X2-616.5X1^2 729.8X2^2 242.2X1X2,最高产量点对应的施肥量和灌水量分别为825kg/hm^2和6000mm;施肥量(X1)和灌水量(X2)对玉米亩产(Y)的回归方程Y=577.8 533.7X1 228.0X2 100.8X1^2-3381X2^2 5.64X1X2,最高产量点对应的施肥量和灌水量分别为1050kg/hm^2和4254.0mm。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水方式对冬小麦耗水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品种科师22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的耗水量、耗水系数、产量不同。干旱处理的耗水系数最低。相同灌水次数下,随灌水总量增加,耗水系数、耗水量增大;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少量多次灌溉方式的耗水量、耗水系数则降低。不同灌水处理间冬小麦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灌水各处理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早处理(不灌水)的产量。冬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加大而下降。相同灌水量下,分期灌溉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付长江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54-54,49
随着设施灌的普及应用,尤其是膜下软管灌做为一种介于常规灌与滴灌之间的一种过渡节水灌溉方式;它能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各种养分适时适量的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使软管灌技术和地膜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并广泛用于大田主要经济作物棉花上充分发挥其节水、增产、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主要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干旱期控制灌溉和施化肥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本试验设计包括干旱期灌溉供水30,60,90 mm和不灌溉等四种水处理,施肥处理包括施化肥(磷酸氢二铵248kg/hm~2)和不施肥两种处理,二者相互交叉配置共组成八种水肥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期灌溉与施肥处理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与无灌溉处理相比,干旱期灌溉能产生更大更深的根系和更大的叶而积指数(LAI).与相应无灌溉处理相比,不施肥下干旱期灌溉30,60,90 mm可导致0~120 cm土层平均根生物量最大值(开花期)分别增加了30.6%,49.5%,74.4%,LAI最大值(开花期)分别增加了12.3%,28.1%,45.1%;施肥条件下平均根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增加了31.7%,52.3%,75.1%,LAI最大值分别增加了13.6%,28.0%,47.1%.这表明干旱期灌溉与施肥具有克服干旱胁迫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显著效果.干旱期灌溉与播前灌溉等相比,具有增加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显著效果.其中不施肥下干旱期灌溉30,60,90 mm处理下籽粒产量分别达到1 849.5,2363.4,2871.2 kg/hm~2,比相应的无灌溉的产量(1326.8 kg/hm~2)分别增加了39.4%,78.1%,116.4%,WUE提高了26.6%,48.2%,66.1%;施化肥且干旱期灌溉30,60,90 mm,其籽粒产量分别为2 104.9,2 715.7,3 318.6 kg/hm~2,比相应只施化肥不灌溉的籽粒产量(1465.2 kg/hm~2)分别增加了43.7%,85.3%,116.5%,WUE分别提高了30.6%,54.4%,74.2%.各处理下的最高籽粒产量(3318.6 kg/hm~2)、最大水分利用效率(8.516kg/hm~2·mm))在干旱期灌溉90 mm且施化肥的组合处理下一致达到,表明这是半干旱区的一种高产高效的农田管理措施.以上研究结果为半干旱区集水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离子束介导大豆DNA的小麦后代低蛋白质变异株系的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NRA)、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系05-49的NRA从抽穗中期至灌浆后期均高于对照,灌浆末期低于对照;株系05-14从扬花中期至灌浆中期均低于对照,灌浆后期至末期均高于对照.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株系05-14在被检测的各时期均高于对照,株系05-49仅在灌浆末期低于对照,其它各时期均高于对照.两变异株系叶绿素a/b值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性状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近3年来参加重庆市玉米预备试验的233个品种(组合)为材料,根据其该年与对照农大108的产量增幅,划分3种类型,并比较不同类型品种(组合)不同年份的穗粒、植株性状。同时还对233个品种(组合)的产量与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产类型品种(组合)表现为高秆、长穗、深粒;性状与产量相关紧密程度依次为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千粒雨、穗行数、出籽率和秃尖长,其中行粒数和下粒霞以直接作用为主,而株高、穗位高、穗长以间接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到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经分析,影响湖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和种植结构,均为水灾害因子,其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平均分别为:0.96和0.91,在所有影响粮食产量的因子中占前两位,故应加强水灾害治理,确保有效灌溉面积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保证湖北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施硫水平和3个灌水水平,选用兰考矮早8号和豫麦49-19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硫处理中,以60kg/hm^2处理产量最高,并达显著差异水平,增产幅度可达19.7%.各灌水处理间,两小麦品种产量均以W2处理产量最高;分析水硫互作效应,2小麦品种产量均表现W1S60组合产量最高;两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在不同供硫处理和灌水处理下均表现为S60和W0最高.以上结果表明,硫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干旱逆境胁迫,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以通杂108、通杂126为材料,分析了在不同灌水时期处理下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穗长、穗重、穗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处理均比CK增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品种产量及不同灌水时期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穗重、穗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从直接通径系数分析来看,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穗重通过穗粒重对产量影响的间接通径系数正向最大.  相似文献   

17.
以河套平原临河站点监测的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为例,运用DSSAT-CERES-Wheat模型,经过参数校正和验证,模拟不同生育期多种灌溉配额组合下的春小麦产量,优化灌溉方案,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1)DSSAT-CERES-Whe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的生长过程;2)春小麦的灌溉水生产效益随总灌溉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分蘖期灌溉是保证春小麦产量的基础,拔节期的灌溉量对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作用最为明显,春小麦产量对乳熟期灌溉量的响应最不敏感;4)春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分别灌溉30、105、30和30 mm的水量,为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的最优节水灌溉方案,优化后的方案可保证春小麦产量,并且能提高春小麦灌溉水生产效益与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