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香港的委员参加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会议。我代表香港的委员们感谢第四届委员会的委任 ,让我们香港的科学家有机会参与这个又神圣又有使命感的工作。我们香港的回归快三年了 ,因为我们的历史背景及地方的文化在一些名词的使用和开发方面实在是与内地有一定的分歧。比如说 ,我们香港在没回归之前是以英语为主 ,以中文为次 ,但是很多的语言是以英语 ,然后以广东话来翻译的 ,所以说有一定的分歧。大家去香港的时候 ,看到街道的名称奇奇怪怪的 ,用英语看的话是一个意思 ,用普通话念的话就一点儿也不像。所以…  相似文献   

2.
一、两岸科技名词差异的类型 1.用字不同大陆已经采用了简体字,台湾仍用繁体字,因此双方交流中存在一些障碍,双方年轻人不易互相读通,在书刊出版、屏幕显示、键盘输出等方面不是一套模式.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具有明确固定的对照关系,所以还是一个具有解决办法的问题.除此之外,尚有其他不同习惯的用字,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两岸科技名词差异的类型1.用字不同大陆已经采用了简体字,台湾仍用繁体字,因此双方交流中存在一些障碍,双方年轻人不易互相读通,在书刊出版、屏幕显示、键盘输出等方面不是一套模式。但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具有明确固定的对照关系,所以还是一个具有解决办法的问题。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4.
5.
审定和统一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审定和统一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科技名词的混乱现象起因于学科间、行业间、专家个人间各自定名而未经协调统一。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一流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行业、个人的界限,按照统一的审定原则与方法来开展名词规范和统一工作,其意义可比“书同文,车同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面对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当今世界走向信息化、全球化的总趋势,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化工作面临着从未有过的需求与挑战。科技现代化亟需科技名词规范化。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许多科学领域已经或即将产生重大突破。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名词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科技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广泛而深远的重要学科当属信息科技和生命科学。因而,科技名词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也是在这两个学科领域。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因特网、多媒体、超媒体、电子邮件、万维网、黑客、虚拟现实等大批名词的出现令人目不暇接。以计算机与宽带数字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在容量、速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继续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轨迹。信息科技与数学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天文及地球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将衍生出充满活力的前沿科学与技术,产生重大的科技创新和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正酝酿着新的突破。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知识将产生革命性的进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整合生物学的发展将使人类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发育与进化、生长与衰老、代谢与免疫等重大生命现象的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规律,从而将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连接和统一起来。脑与认知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作用。生命信息的解读、生命奥秘的揭示有赖于数学理论、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的进展,方法与技术的革命对此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的进展将给农业、医疗与健康等带来深刻的变化,并在信息、材料、能源、环境与生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如果滞后,必然会造成社会上使用名词混乱,使得新闻媒介无所适从。科技本身的交流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这种形势给科技名词规范化和统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加快工作进度,跟上科技发展步伐。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是全国科技名词委近20年来持续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目前已经在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名词对照工作。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日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8.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因特网正在使全世界变成“地球村”;基因工程正在引发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伦理挑战;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谈论月球移民计划……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二十一世纪与其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还不如说就是科技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0页)。“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同上,第42页)。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而且科技社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科学的产物已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科技成果也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地发展。科技社会化就是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并为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它应该具备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社会普及,包括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社会渗透,公众能够提高科学素养,能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充满生机活力。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工作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势必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知识和概念准确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科技社会化的进程。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学科之间、各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技术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新科技层出不穷,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些新概念、新名词必须及时加以规范,否则,一旦不规范的名词流入社会,就会阻碍甚至误导公众对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各方面也需要对名词术语有更好的规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就曾说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有一个新的特点,不光渗透到经济等各方面,而且还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健康、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都有很多新名词,老百姓很需要”(本刊2003年第1期第4页)。对这些新名词的审定和规范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迅速普及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显得异常紧迫。如果此项工作滞后,各种非规范名词在网络上、社会上蔓延开来,一旦在头脑中固化定格,再去改变、扭转,将是非常困难的。科技社会化亟需科技名词规范化。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9.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因特网正在使全世界变成“地球村”;基因工程正在引发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伦理挑战;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谈论月球移民计划……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在走进20世纪之后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兴起,资源科学就是在这种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的潮流推动下,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发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横向科学领域。资源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之后发现,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的社会基础——自然资源,供应出现了危机!由于人类忽视了对资源理论的研究,资源紧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问题愈演愈烈,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压力。加快资源科学的发展,加大对资源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源科学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资源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对我国自然资源大规模的综合考察,是由已故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开创并领导的。“七·五”期间,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广泛开展,资源研究日趋深入,资源科学开始萌生。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口总量急剧增加,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人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成为世界最紧迫的课题。这时我国在单项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把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组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有关专业,在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中,逐步发展了资源科学。资源科学属应用基础性科学,它是在地学、生物学、经济学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资源环境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认识这方面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党和国家对资源问题的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科学的要求,为我国资源科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源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在学科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或具有特定属性和内容的名词术语。这些词语通过复合构成或缩略成新的概念。但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同,产生的条件环境不同,对同一个名词术语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科技名词是表达科学内容的最好的形式,只有通过它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否则很难变成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而且科技名词表达的内容不同,其目的也不一样,因此正确、合理规范科技名词,是科学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后,资源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更是空前的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所大专院校设立了资源科学方面的院系,并在着手计划培养硕士、博士生。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资源科学,面对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发展形势,还没有自己规范统一的名词术语,这势必给资源科学的研究、教学等各个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实现资源科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迫在眉睫。规范与统一学术名词,是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而且事关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需要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与统一。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战略目标,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资源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受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于2002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拉开了我国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撰写与审定工作的序幕。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先生任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以及刘纪远、何贤杰、史培军、李晶宜、曾岩、陈传友等任副主任委员,组成了46位专家参加的审定委员会。日前,审定工作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支持领导下已经启动。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任务是艰巨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创新范畴,难度很大。计划审定的名词分为总论、基础资源学、应用资源学和区域资源学四篇,约3000~4000个名词。2002年底完成名词的筛选工作,2003年完成全部释义和审议工作。开展资源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标志着我国资源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建立资源科学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广大资源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把资源科学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全面、合理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问题努力奋进! ①陈传友是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②王安宁是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11.
我对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缺乏系统研究,没有发言权。现仅就工作中接触到的规范名词推广工作问题提出一点管见,求教于各位专家。科技名词的审定、统一工作的重要性已日益为人们所理解。自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以来,审定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审定和公布了四十几个学科的名词,奠定了这些学科以至整个科学技术领域名词规范化的重要基础。规范名词只有为广大群众熟悉和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推广工作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项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为贯彻国务院于1987年关于要求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经名词委审定的“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各学科名词的指示而发的文件中,提出的三点意见非常具体,即要求新闻媒体、各类书刊及教材都应使用公布的名词,尤其指出:“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的质量标准之一”。这三点意见指出了全面推广规范名词的三条途径:新闻媒体与广大读者有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许多名词会出现在各种报道、文章、甚至文艺节目中,成为广大群众获取新信息、新概念最平常的途径,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心肌梗塞”已为人们所习知,媒体中现在改称“心肌梗死”,自然会引起广泛注意;教材是提高文化素质所不可或缺的读物,特别对处于求知初期的青少年来说,从教材中接受的知识常会在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接受的是不规范的名词,纠正起来十分费力;在各类书刊中特别提到工具书则更有深刻含意,因为不仅对广大读者,而且对广大媒体的撰稿者和教材编写者来说,工具书(特别是各类辞书)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工具书理应有更严格的要求。辞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各类辞典和百科全书的统称。“辞典”的“典”字含有标准的意思。辞典和百科全书都应属具典范性的工具书,而且有巨大的发行量,特别是普通语文字典(如《新华字典》)和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发行量甚至达几千万册或更多,其普及程度是其他书籍望尘莫及的。百科全书一般也是各类图书馆必备的。辞书是读者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去请教的“不说话的老师”。规范名词首先在各类辞书中得到使用无疑十分重要。因为现在不少辞书中科技名词就很不统一,其“典范性”亟待提高。科技名词不统一由来已久,重要原因之一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大量自国外引进,大批科技名词译自外文,而且“译出多门”。有识之士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关注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物理学词汇》和《化学词汇》*可以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经审定的术语汇编。然而,此项工作难度极大,几十年来虽经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以及学术界人士的多次努力,规范化任务仍然艰巨,直至名词委成立,此项任务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科技名词不统一除散见于各种书刊外,更明显是见于各种辞典中。常见的情况有:1.一词多译多位译者各自独立翻译时易出现此情况。例如,在80年代初,地学名词“alacogen(拗拉槽)”和“chenier(滩脊[型]潮滩)”都曾有过十几个译名。有的词在使用过程中已渐趋统一,如“building-block machine”早期时有“积木式机器”等译法,现均译“组合机床”。2.误译(1)开始引进时,对词的概念尚未弄清而硬译所致。如“coal measures(含煤岩系)”曾被译为“煤测量”(“measure”有“测量”义);“geopetal(示底构造)”曾被译为“地质花边构造”(“petal”有“花瓣”义)。(2)非本专业译者的误译。如一本化学化工类词汇把“basic rock(基性岩)”误译为“碱性岩”(化学中“basic”当“碱的”讲)。但在地质学中,“碱性岩”是“alkali rock”。(3)以讹传讹。“lagoon”本译为“潟湖”,但“潟”与“瀉”(“泻”的繁体字)形近,逐渐误成“泻湖”,甚至见诸绝大多数词典。由于历史原因,港台地区的科技名词与内地有很大出入,对交流造成了困难。名词委已为促进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做了大量工作。语文性的外汉词典和汉语词典中收入科技名词是很正常的。但由于编者多为语言学家,如果缺少在科技方面有一定造诣并对术语学和辞书学也有所了解的人员协助把关,则科技名词的规范性和时代性不易到位。由于此类辞典和传媒一样,也拥有比专科词典大得多的读者群,所以其中的科技名词虽数量不多,但规范化任务则不容忽视。80年代初,以抄袭剽窃、胡编乱造为特征的“王同亿现象”出现后,有些“编”词典者把剪贴拼凑方式不加厘定地大量收入其他词典的词作为编词典的捷径,往往造成旧错未改又添新错,使差错率严重超标。有的虽系自译,但译者水平参差不齐,又缺乏严格的审校程序,以致质量问题突出。一本字数达4000万的巨型外汉词典中出现了将“encopresis(大便失禁)”译为“灵魂起源的无意识的净化”一类笑话就是一例。在笔者参加的多次辞书评奖过程中可看出,科技名词不规范仍是不少辞书与奖项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体上有以下情况:(1)编者和出版社完全不知道有经过审定的名词;(2)只掌握少数公布的名词;(3)掌握已公布的名词,但审校工作不够细致,往往是词目经过核对,但释文中仍存在不少非规范名词;(4)经过全面核对,仅有个别疏漏。目前最后一类仅占少数。《辞海》(1999年修订版)的修订过程也许可说明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修订工作开始时就对每位修订者提出了科技名词规范化的要求。但为了从12万个词条的1600万字释文中,逐一把非规范名词改为规范名词,上海辞书出版社还特聘了多位有丰富审稿经验、对规范名词比较熟悉的资深科技编辑,与本社科技室的编辑一起,在历时两年有余的初审、复审、决审三次审稿,及原稿、二校样、三校样三次通读过程中认真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做,不仅尽可能彻底地改掉了不规范的名词,而且也把名词审定工作的信息传递给作者,扩大了名词审定工作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严肃的辞书编纂工作又能为名词审定工作提供支持。一方面,一部收词系统、定名严谨、新词收入及时的辞书可以为名词审定工作提供大批素材;另一方面,辞书编纂过程中的严格核对又有助于发现已公布名词中的个别疏漏或矛盾,为完善有关学科的术语数据库添砖加瓦。在《辞海》(1999年修订版)的修订过程中,辞海编委会与名词委保持了密切的接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对双方的工作都应该是有益的。目前已经审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的印数不过数千,覆盖面十分有限。一方面出版单位认为销售困难而不愿多印;但实际情况却是还有相当多的新闻出版、教学、科研单位还不知道名词委的工作,而当有些单位知道了规范名词的重要意义而来购买时,却已难于配全。这一矛盾亟须有关方面(特别是出版单位)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宣传,使公布名词的发行量有数量级上的突破。这样做不仅可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使国务院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多次肯定的这项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支撑性系统工程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另一项工作可能更为现实和高效,即促使公布的规范名词在各类辞书中得到充分的采用。更多读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查阅辞典和百科全书。这些辞书的印数是已公布各学科名词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多。借助各类辞书,才能使规范名词的推广工作步伐大大加快。所以,加强名词委与各辞书出版单位的合作,密切名词委各审定委员会成员与辞书工作者的联系,似应是规范名词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 《商务印书馆百年大事记》编写组,1997,商务印书馆百年大事记,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澳门代表十分感谢全国名词委给予我们这个机会成为全国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的委员。能够参与全国名词委的工作令我们十分高兴,也令我们感到光荣。一方面我们可以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祖国服务。昨天早上我们听了潘书祥副主任的报告,了解了过去15年在委员会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中国的科技名词体系,潘副主任也为第四届委员会提出了很好的工作计划。相信在有关单位支持下,委员会的工作将得以很好地继续开展,创造更好的成就。澳门是一个多语言的国际城市,科技名词的应用往往有中文、英文、葡文三种语言。澳门的学校主要是中文学校,其次是英文学校。中文学校的教材主要来自香港、内地和台湾。在高等教育方面,科技、社会科学、工商管理等学科都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所以,在澳门推行规范化的名词,也就是要先推广和学习中文科技名词。如果提供英、中对照,这样可以大大加速推行规范化的名词在澳门的工作。现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在讨论澳门科技纲要法,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推广科技,所以,我们希望在不久将来,在颁布纲要法以后,也可以把推广规范化的科技名词成为其中的一个任务。作为澳门地区的委员我们将继续在澳门地区推广使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协调名词对照及统一的工作,也要与内地有关单位加强联系。最后我们祝愿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姚伟彬教授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简要论述了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综述了该项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阐述了汉语术语的命名原则、协调原则和目前的工作重点。一、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意义和特点1.意义科技术语作为科技发展和交流的载体,一直与科学技术同步产生和变化。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审定和统一科技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规范化的支撑条件,现代科技的协调发展将遇到极大困难。就像在天文学中,假如没有统一的关于各类天体的命名,现在人们可能仍然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只能看到无序的混乱,很难找到科学的规律。如是,天文学就很难发展。其他学科也是这样。在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主要是对汉语的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化。汉语是世界上各民族语言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它不仅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它所构成的文化宝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现在世界上使用汉字汉语的人口约为14亿之众,占世界总人口的26%,形成了广阔的汉语文化圈[1]。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科技术语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而,做好汉语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不仅是我国的需要,也是对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贡献。2.特点我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既要注意同国际上的术语工作相衔接,又要使之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可供表意的词汇丰富、数量庞大、涵义细致。加之我国已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科技体系,西方有很多很偏僻的学术领域在我国都能找到同行、知音。因此,汉语及汉语科技术语完全能够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不管学术内容多么抽象和深奥,都能在汉语文化宝库里找到贴切的名词与之对应[2—3]。作为表达科学概念的符号,科技名词应力求简明、易懂,且包含尽可能多的科技信息,而汉语恰恰在这方面见长[4]。汉语文字绝大多数是形声文字,在表形、表音、表意、简短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汉语的基本名词中双音词占重要比例,而其每一个音基本上已经是一个词。因此双音词就包含了两个单词的信息。比如“激光”一词就含有“光”和“受激”两个关键性科学信息。再比如,“自转”“行星”等名词,都显示出了汉字的表形、表意、指事、会意的特点。这样的长处在现代科技名词的编辑、分类以及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很有利的。但在另一方面,汉字用作科技名词也有其所短。尤其表现在表音和表形方面难以与国际上的科技名词接轨。在印欧语系各国之间,因所有字符相同或相通,在引进科技名词时采用字符转写的方式就可以了[3]。但在我国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转写。其音和形无法与国际接轨。即使按音定名,也很难推广,主要原因是汉语为形声表意文字,人们已习惯于它的望文生义、顾名思义等特点。一旦采用音译,人们就容易产生误解,难以正确地顾名思义。因此,在我国进行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只能是依靠和发挥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按照科技的概念和内涵,创造和规范出符合科技规律和汉语文字结构特点的科技名词。这就是汉语科技名词的独特性。二、汉语科技术语统一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因而其名词术语的出现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久远的。然而在我国的历史上真正成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科技名词的审定却始于清朝末年——1909年(宣统元年)[5]。当时在大学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江苏教育会之理化教授研究会审定了物理学和化学名词;中华医药学会组织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5年相继审定了化学、物理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名词;1918年中国科学社起草了科学名词审定草案,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截止1931年共审定各学科名词(草案)14部。这是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史上掀起的第一次小高潮。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的教育部主持下,组织专门队伍开展了多学科的名词术语的审定。截止1949年底,相继审定并编订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以及生物科学等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草案50—60种[5]。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二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与统一,1950年委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国立编译馆审查编订的各类名词术语草案,并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时事、文学艺术五个组。截止60年代,审定、公布、出版了各学科名词术语百余种[5],深受学术界欢迎,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第三次高潮。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60年代中期中断了名词的审定工作,直到8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这期间,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上的差距被拉大。“文革”后,我国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抓紧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这就对统一科技名词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它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预示着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第四次高潮的到来。全国名词委自成立以来按学科共组建了52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有17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参加名词审定工作,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加书面审查和座谈、讨论等。十多年间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水平层次之高前所未有。目前全国名词委已公布出版了包括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共计40多个学科的名词。其中有的学科加了定义。这些学科名词的公布,消除了一批混乱的名词。对我国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全国名词委近来还开展了新词的定名工作和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三、全国名词委名词审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划全国名词委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采取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6],按科技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在内容上除名词术语外,还包括命名原则及符号等[7]。同时,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努力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系统地开展基础学科名词审定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工程技术方面的名词审定。全面规划中将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工作分两步走,或者说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只审定公布各学科的基本词,对有争议、易混淆的名词及新名词加定义或注释。交叉学科的名词则普遍加定义。第二批名词审定是在第一批审定的术语公布以后5年左右进行修订、补充和加定义或注释[7]。对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名词,将采取灵活机动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使其尽快地占领社会,起到导向作用。试用一段时间后根据反馈意见再正式审定公布。在海峡两岸名词工作方面,采取“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工作[8]。这一原则也适合于香港和澳门。全国名词委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参加有关科技术语的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经验,提高名词工作水平,逐步使我国科技名词同国际接轨。四、汉语科技术语的审定原则科技名词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技概念的一种形式与意义结合的约定性语言符号[7,9]。遵照术语学理论,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结合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实践经验,全国名词委制定了汉语科技名词定名的原则,这些原则一直指导着并十分适用于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单义性科技名词应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一个名词应只对应一个概念,即“一词一义”。并且一个概念也只应有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对于“一义多词”的名词应统一为一个名词,特殊情况时可保留一个同义词。如ergonomics一词涉及十几个学科,汉语称谓十分混乱,在15部字典中就有“人机工效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尔刚学”“工效学”等21个不同的叫法。经组织专家按概念进行研讨,最后定名为“工效学”,并给予了严格的定义。对于“一词多义”的外文词,应按其不同的涵义分别定汉文名。比如plasma,在物理学中将其定名为“等离子体”,但在医学中应将其定名为“血浆”。2.科学性即定名时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来定出规范的名词,使其“名符其义”,准确地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比如myocardial infarction一词,以前一直叫做“心肌梗塞”,但从科学概念上讲,肌肉是可以坏死而不能阻塞的,血管则是可以阻塞的,因此应定名为“心肌梗死”。3.系统性科技名词在其相关学科或领域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有层次、成系统的,是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名词的系统性包括学科概念体系、逻辑相关性和构词能力等。在审定名词时,要充分考虑名词的概念体系,包括上位与下位(属与种)概念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部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的关系。比如地理学名词中的地理圈、景观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等,就系统而形象地反应出了地球构造整体中各层次的物质和状态。4.简明性名词简单明了,易懂、易记、易写,便于使用,这是命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之一。例如医学名词coronary heart disease一词,如直接按意定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显得太长,现在定名为“冠心病”,简明而符其义,效果很好。有的英文词和对应的汉语都很长,这时可根据选取英文字首缩合词,然后按音汉译,或者取一部分英文缩合词和一部分汉语组合而成。如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汉语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中文都太长,如选其英文字首缩合词“AIDS”,按音定名为“艾滋病”,就比较好。5.习惯性(即约定俗成)有些名词的定名虽不尽合理,不太名符其义,但已使用很久且应用范围很广,人们都已习惯,则宜继续使用,不要轻易改动。否则会造成新的混乱而不利于名词的统一 。如mechanical motion并非指简单的机械运动,天体运动也是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建议改称“力学运动”,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混乱源于外语,国内外沿用已久,不宜再改动,现仍定名为“机械运动”。6.民族性即在给术语定名时要尽量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如天文学中已定名的“金星”“木星”等,就特别具有中国特色,而不采用外来术语“爱神(Venus)”和“大力神(Jupiter)”。还有反映二十四节气的定名和一大批有关中医针灸的定名,都具有中国特色。7.国际性即术语定名时要考虑与国际接轨,以利于国际交流。如我国大气科学中曾有“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台风(typhoon)”和“强台风(violent typhoon)”四个词,但国际上无“强台风”这个词,而用“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考虑到与国际接轨,我国取消了“强台风”一词,而增加了“强热带风暴”一词,并修改了定义[10]。8.学术性在定名时应避免采用普通生活用词,注意名词的学术性。如石油工程中的wild cat well 和watchdog,曾分别称为“野猫井”和“看门狗”。石油工程中显然不会有猫,也不会有狗。现根据其涵义分别定名为“预探井”和“把关定时器”。五、科技术语定名的协调原则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是为了使之统一和规范,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名词协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协调原则。以下各原则是在多年的名词统一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习惯性(约定俗成)服从科学性在科技名词审定的实践中,习惯性(即约定俗成)与科学性有时是对立的、矛盾的。在这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一般来说,习惯性要服从科学性。名词 要规范化,就要尽量向科学性靠拢。如地学中的lagoon过去一直称为“泻湖”,实际上是“潟湖”的误写和误称。根据lagoon的定义和“潟”与“泻”的涵义,现在选定了“潟湖”,废除了“泻湖”,服从了科学性。2.副科靠拢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中名称不一致时,应进行协调。协调时副科应向主科的定名靠拢,主科定名时也要考虑到副科的名词使用情况。如probability一词,物理学等学科一直定名为“几率”或“或然率”,现在都服从其主学科数学的定名,称为“概率”。3.分别定名,共存并列有的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确实不宜统一或难以协商统一为一个词,可分别定名,暂时并存。如vector一词,物理学中定为“矢量”,数学中定为“向量”,又称“矢量”。electric potential在物理学等学科中定名为“电势”,而电子学等学科中则定名为“电位”。4.涉及外国科学家人名的科技术语,其人名音译名应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来进行审定和协调[11]其中主要是名从主人,即以本人的国家民族语言和习惯为准。对于科学界通行很久、人所共知的著名科学家,即使音译不准确或用字不妥当,也不宜更改。对于新出现的科学家人名定名则要求尽量规范化。六、目前的工作重点迄今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基础科学各学科的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应用技术学科的名词工作也完成近半。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名词术语工作上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任务。1.继续做好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尚未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学科需抓紧审定和公布;有些学科需尽快进行第二批审定,即对第一批公布的名词进行修订、补充和加注定义。2.大量科技新词亟待定名和规范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如果术语工作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常规的审定模式上,不抓紧新词的定名和规范的话,很快就会造成社会上使用名词极为混乱的现象,使得人们,特别是新闻媒介无所适从。新词定名工作的特点是要快,否则就会形成约定俗成,再改就难。但新词定名也要保证质量,应有很高的准确率。因此,新词规范化工作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保证新词概念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命名,并向社会发布试用。第二步是在试用一段时间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上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然后正式公布。鉴此,全国名词委在新词定名工作中采取了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审定形式和公布试用形式。另外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将当前发展最迅速、新词最多且最混乱的学科信息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列为重点,加大投入,以期尽快减少这些学科新词使用的混乱现象。其他学科也作了普遍发动,新词定名工作正在逐渐开展。3.两岸科技名词亟待对照统一海峡两岸分隔近50年,这期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时期,因此科技名词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名词,两岸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如计算机科学,两岸就有80%左右不一致[12]。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同文同种却一国两词、一物多名,这种状况影响着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1995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大陆与台湾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此举顺应两岸民意,尤其反映了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全国名词委始终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工作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促进和开展这项工作。近几年,全国名词委已由间接地通过各个学会和各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专家与台湾同行进行交往变为直接来往和接触,并与台湾负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许多学科双方已在开展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全国名词委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对于那些与“三通”有关的学科,如大气、航海、信息科技等,要先行开展;对那些发展迅速、新词不断产生、社会上使用混乱的学科也要加紧开展,如计算机科学技术。两岸名词工作,宜采用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即老词暂以对照为主,逐步达到统一。而新词,两岸可在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取得一致。4.名词推广应用工作需大力加强如何使全国名词委众多专家的多年劳动成果即审定公布的名词得以推广使用,成为全国各有关单位、行业、部门和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是个重要而急需加强的工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繁荣和活跃名词工作势在必行。各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是推广规范科技名词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某件事情或某一个词。比如“克隆”这个名词,全国名词委1989年就公布在名词书上了,但一般百姓极少知道。而“克隆羊”一出现,几天功夫克隆一词就被新闻媒介炒得家喻户晓。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新闻媒体和书刊出版单位都给予了全国名词委很大的支持。现在要使社会各界了解、重视和支持名词统一工作,自觉使用规范名词,仍然要靠新闻出版界的支持。5.术语学理论有待提高在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术语学理论也有待提高。术语学带有明显的边缘性学科的色彩,其研究领域不仅与语言学紧密相关,而且还同逻辑学、分类学、本体论、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此外,术语学还要研究各学科的术语问题,所以它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术语学可以说是一门几乎涉及人类知识各个方面的独特的学科。虽然其理论和方法有待逐渐完善,但其涵盖面如此之广,以至几乎所有学科的专家都有必要对其予以关注,这正体现了术语学在人类现代知识总体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因而,完全有必要大力开展术语学的研究,提高科技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逐步使中国科技名词术语同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4.
卢嘉锡《天文学名词》(1987)《地理学名词》(1988)《土壤学名词》(1988)《微生物学名词》(1988)《大气科学名词》(1988)《地球物理学名词》(1988)《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林学名词》(1989)《生理学名词》(1989)《遗传学名词》(1989)《医学名词》(一·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1989)《海洋科学名词》(1989)《测绘学名词》(1990)《自动化名词》(1990)《生物化学名词 生物物理学名词》(1990)《古生物学名词》(1990)《化学名词》(1991)《植物学名词》(1991)《人体解剖学名词》(1991)《细胞生物学名词》(1992)《医学名词》(二·口腔学)(1992)《力学名词》(1993)《数学名词》(1993)《电子学名词》(1993)《地质学名词》(1993)《组织学名词 胚胎学名词》(1993)《农学名词》(1993)《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1994)《石油名词》(1994)《医学名词》(三·医学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1994)《化学工程名词》(1995)《医学名词》(四·心血管病学、肠胃病学等)(1995)《航海科技名词》(1996)《医学名词》(五·眼科学)(1996)《煤炭科技名词》(定义)(1996)《大气科学名词》(定义)(1996)《物理学名词》(1996)《动物学名词》(1996)《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1996) *截至1997年底,《铁道科技名词》、《公路交通科技名词》已正式公布出版。  相似文献   

1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1997年8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科技名词推广应用工作会议。全国60余家科技、新闻、出版部门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全国名词委副主任章综同志致开幕词。他说,全国名词委成立十二年来已经向社会正式公布了39本科技名词。已规范的科技名词达12万余条。这一大批规范化的科技名词对科研、教学、科技成果交流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化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名词委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在推广规范名词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规范科技名词的推广应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常抓不懈,把广大科学家精心审定的科技名词推广到社会中去。章综副主任还重申了1987年国务院对《天文学名词》公布出版的批示,和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对使用规范名词的联合通知。与会代表就如何推广应用规范化科技名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代表认为全国名词委应加强宣传的力度,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全国名词委,了解规范名词,这是规范名词推广应用的关键和基础。要加快审定公布的速度,特别是新词审定的进度,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使用规范名词方面应有相应的行政措施和制约机制。全国与名词工作有关的部门应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统一,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同时希望全国名词委加强出版工作,出版综合本及光盘,以利于使用。最后,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做了总结发言,向与会者全面地介绍了全国名词委和全国名词委的工作,特别是对推广应用规范名词工作的设想。同时希望新闻、出版部门利用自己的优势,支持全国名词委规范名词的推广应用工作。本次会议是全国名词委首次就规范科技名词推广应用而召开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加强了与新闻、出版部门的联系,听到了使用者对规范名词的意见和建议,为全国名词委今后的推广应用工作开拓了思路、打下了基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需要交流、能够共享、可以沟通的充要条件是科技术语的存在。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值得研究。认知语义是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支领域的扩散,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  相似文献   

17.
处于我国新时代的科技术语的定名工作,由于下列因素而深感任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这一时代名词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包括: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概念,相应地出现了新的名词、术语,亟待定名。2.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有的名词所对应的内涵亦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需要对这些名词进行正确的释义,以取得共识。3.科学技术所形成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后,许多新的名词术语亦从学术界的原有局部范围进入千家万户。即除学术界外,各种传媒、企业,以至千家万户都在运用这些名词术语。因此,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名词的定名工作,特别是新词的定名工作面临着迫切、繁重的任务。一、科技名词的定名工作,包括定名与释义两重任务定名工作包括定名与释义两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参与科技名词的新词定名工作以来,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体会更深刻了。在新词定名工作方面,大家都感到,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词,特别是那些贴近群众生活的名词,需要早日定名,以利于交流。近年来,我们关于因特网、电子邮件、多媒体等方面的讨论和发布有较大的影响,大家感到这是十分必要的,并感到我们的名词工作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加速这方面工作的进行,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家感到在社会结构进行变化改革之际,一些原来常用的术语如何正确地释义,也是一件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释义,进一步推广到“产业”的释义,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产业一词(英文为industry),我国最早的含义为“财货田产之属”(见《史记·苏秦列传》),后来扩展为“指各种生产的事业,也特指工业”(见《辞海》)。其实现代对产业的理解,已扩展为“一切系统地产生价值的工作(systematic work,esp.for the creation of value)”(见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种系统地产生价值的工作的成果包括产品和服务两大类,这样现代产业就包括了制造业、运营业……多种多样的服务业。前些日子,报刊上曾进行了教育是不是产业,教育能否产业化的讨论,这是一件头等大事,假如我们能把产业的释义取得共识,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由于教育是一种系统地创造价值的工作,它的产品是合格的人才,它为社会提供一种服务,教育当然是一种产业。产业中有一种是公益事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工作和学会工作都属于这一类,对这一类产业,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又如,目前流行的术语如行业、中介机构,亦需要澄清其含义。现代意义下的行业,实际上包括下列内容:(1)同业,同行业者(trade);(2)专业;(3)产业。但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含义不清而在工作中引起一些误解。二、任重而需创新如上所述,科技名词的定名和释义工作,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单位很多,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是这方面的权威机构,她带领各有关专业的名词审定委员会系统地从事此项工作,先后出版发布了各类专业名词,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此外,从事各行各业标准化工作的部门,在制定各种标准的同时,都需要对所涉及的术语进行定名和释义工作。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不同学科之间对于共用的一些术语需要进行协调以求取得一致。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在一些新的术语出现之际,为了教学与学术交流的需要,亦在从事新词的定名工作。各类企业及商业机构,以及大众传播媒体亦均在创造和运用一些新的科技术语。除此之外香港、台湾也分别在进行着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这些情况,增加了新词定名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若再依照过去那样按计划定期发布的办法,将远远跟不上需求的步伐,因此需要创造新的办法,创造新的经验。三、对近期新词定名工作的一点体会全国名词委根据新的形势,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条腿是对各类专业名词的定名工作,仍系统地按计划进行。但根据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的这一现实,把名词的发布分得更细一些,例如当前急需移动通信及信息安全方面的名词,就先分别审定、发布这方面的名词,不必等到通信类、信息类的名词同步就绪后再发表,这样就大大加速了系统发布名词的速度。另一条腿是对目前大家都关心、亟待发布的新词,组织了各学科的新词定名小组来进行研究,成熟后即时发布试行。广泛征求意见后再正式审定、公布。我参与了作为这种新形式试点的信息学科新词定名的工作,有下列几点体会。(一)新词组的成员的面要相当广,包括了学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标准化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出版单位、传媒等方面的专家,每次讨论可以说是一种联席会议,各方面的意见都得到反映,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性意见比较可行。新词组的成员同时又应是动态的,即讨论不同的专业时,组内成员除一部分固定成员外,随着所讨论内容的不同而吸收一些新的成员参与讨论。事实证明,这种动态组成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保留为数不多的固定成员,他们对于定名的原则及定名中曾出现过的一些问题有较深刻的体会,故在讨论中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动态的新成员一般对于所讨论的该领域有较深刻的理解,这样组成的方法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二)新词定名工作与全国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通信联系。有些单位如南京邮电学院、总参61研究所等还成立了新词研究小组,这种做法使新词定名工作不再局限于北京一地,今后若能利用因特网在网上进行新词定名的讨论工作,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广泛性。(三)新词的定名工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但在试行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新词的定名首先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因为一个名词的确定或变更,真是涉及千家万户,所以必须十分慎重,需要查很多资料,经过多次讨论。例如因特网(Internet)是一个专用名词,互联网(internet)是一个通用名词,这是经过反复查对,多次讨论而最后定下来的,现已被社会上普遍采纳。又如我们正在研究定名的光碟还是光盘,许多专家都分别搜集资料,调查了90年代以前英国和美国对disc和disk的运用习惯,又查对了90年代末期美国和英国的计算机词典中的新的规定,此外还查找了《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海》、《辞源》,并撰写专文在刊物上发表,然后再经多次讨论,从多方面考虑:如为什么要定为碟,这样定名带来什么好处,否则会引起什么问题等等,这一切工作都体现了新词定名的严肃性。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我们也体会到在试定名(即先发布试行,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定名)工作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地说,就是对于一个新词,除了定一个名外,还可以增加一个“又称”。我们曾把E-mail定名为电子函件,后收集到各方面的反应,才体会到需要有一定灵活性的。E-mail一词,目前中文名多称电子邮件,但邮件(mail)一词包括两类,一为信函,另一为包裹。前者传递的是信息,后者传递的是实物,所以E-mail定名为电子函件是更严密的,并且亦符合邮电部对函件及邮件的规定,但是大家都已习惯了采用电子邮件,并且亦没有错,因此经研究后,对于E-mail除定名为电子函件外,又称电子邮件。从这一定名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定名工作需要十分慎重,一个新词在社会上若已普遍采用,若无原则问题,最好不要更改。(四)我们需要发现并形成一支热心于新词定名工作的专家队伍名词的正名和定名工作,在我国是有悠久的历史和很好的传统。历代均有一批从事此项工作的专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名词定名工作是十分受重视的,并出现了如王竹溪先生等一批热衷于新词定名工作的专家。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方面是新词定名工作迫切需要,任务艰巨,但另一方面这一工作又是一项既费力气又无收入的工作,但一旦投入此项工作,又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专家投入此项工作而能“乐而忘返”。在我们的工作中,我觉得从电子学会的吴鸿适、邱绪环、计算机学会的张伟、过介堃等专家的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他们一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又能在会议上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客观地分析、处理问题。(五)这一工作要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我们这些人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那是在全国名词委的坚强领导之下才能展开的,可以说是“大树下面好乘凉”。每次讨论,名词委的新老领导都是亲自参加,并且是以专家平等的身份参加的,充分体现了发扬学术民主的精神。但我们觉得要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还必须上级领导机关予以更大的重视,要把此项工作看作是“科教兴国”的先遣工作,基础性的工作。因此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更多一点投入,例如为了统一汉语的新词定名工作,建议召开国际性的科技名词研讨会,及有台湾、香港地区参加的全国性科技名词研讨会,以更广泛地推动汉语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 陈太一院士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信息科学新词审定组组长。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的几处笔误或欠妥当之处,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的几处笔误或欠妥当之处,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典型例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话用户数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从1979年的203万户到1992年突破1000万户,用了13年的时间;从1000万户到1998年8月突破1亿户,用了6年时间;从1亿户到2000年9月突破2亿户,用了两年时间;从2亿户到2001年9月突破3亿户、从3亿户到2002年10月突破4亿户,用了1年的时间;从4亿户到2003年9月突破5亿、从5亿到2004年7月突破6亿、从6亿再到2005年6月突破7亿,均用了不到1年。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突破7亿户,达到7.00606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37438亿户,移动电话3.63168亿户。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固定电话网与移动电话网,无人可以超越。无疑,就通信而言,20世纪是电话的时代。那么,21世纪该走向何方?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原则宣言》把信息社会描述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并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社会。2005年世界电信日呼唤:行动起来,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显然,国际社会已经取得共识,明确方向。世界电信业将从电话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是因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传播、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致富加速;知识密集型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联网大、中、小企业互补共存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第三产业不断注入高科技内涵;软件业成为重要产业;经济周期中的增长期延长,衰退期缩短。凡此种种说明世界经济体系更加依赖于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并且正在通过网络与日俱增地发挥它们对各行各业的渗透、支撑和带动作用。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信息,需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电话通信已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这历史性的变革之中,电信业必须转型,由以电话为代表的通信服务向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转移,从窄带走向宽带,从话音走向视讯和多媒体,从以我为主走向以人为本。让人类在网上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进一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型需要引入新的技术,需要构建更先进的网络,需要开发能适应社会各界、千姿百态的服务与应用。现有的网络已经不再适应,在容量、质量、功能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例如带宽瓶颈、地址壁垒、服务质量、安全性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现在,固定电话网、互联网和移动网都在走向下一代。而下一代网络所要支持的服务也将具有新的特征。主要特征包括:宽带多媒体、个性化、全球性和无所不在。宽带多媒体指的是向用户提供声、像、图、文并茂,同步集成的交互式宽带业务;个性化指的是按个人意愿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服务;全球性指的是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球性业务;无所不在指的是把通信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任何一件东西。可以肯定,在新世纪,通信科学技术必将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新的网络、新的服务必将使通信术语层出不穷。二、通信科技名词的空白急需填补如上所述,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然而,事实上,由于一些通信名词没有及时规范,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Internet一词。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的名称是“因特网”,而目前社会上流行更多的叫法是“互联网”。究其原因,没有及时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发布“因特网”时,“互联网”已经先入为主被叫开了。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去规范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通信名词,必将越来越影响通信领域及其他交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就会更大。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目前存在着随意性、多义性、近似性、英汉对照性、商业炒作性等多种问题。例如,“IP电话”现在社会上已经通行。但IP电话实际上是IP技术的一种应用。早期的IP电话是指通过因特网连接而进行的通话,谈不上什么质量。对应的英文名是Internet telephone。还有一种近两年出现的IP电话,指的是在因特网和专用IP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IP电话。对应的英文名是Voice over IP(VoIP)。有的通信名词的叫法因各据其理,甚至在学术界也未取得一致。例如,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有人称它异步转移模式,有人则称它为异步传输模式。问题出在对transfer一词的理解上;有的通信名词是因为多个类似意义的英文名而造成混用。例如,transmit、transport、transfer、send都有“传”的意思,结果在汉语中就对应乱了。又如,delivery和distribution都可以译作配送和分发,有时也难把握;有的通信名词根据词义可以有一种叫法,根据内涵又可以有另一种叫法,因而造成不统一。例如,video on demand(VOD)根据词义叫“按需收视”,根据内涵则叫“视频点播”。有的通信名词可以对应多个英文名,有时也造成困惑。例如,“业务”一词可以对应于英文名service、traffic、business,确实造成使用不便。其中service在更多场合译作服务更合适,但在汉语的“通信业务”中指的都是service。但在说业务量的时候,“业务”对应的英文名却是traffic。business则又是泛指的业务。有的通信名词似乎叫什么都可以。例如teleconferencing可以叫会议电信、会议电话、会议电视、多方通信或远程会议通信,似乎叫什么都行,于是大家各叫各的,无人理会。还有的通信名词确实难以从汉语加以区分并定名比较确切。例如,e-Commerce和e-Business就很难以用中文作妥帖的区分,把前者叫做电子商务,后者叫做电子商业或电子业务,其区别也不一目了然。总之,随着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面临这种形势,为适应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早规范通信科技名词术语的概念表达,填补空白是完全必要的。因此,虽然存在许多困难,我们还是欣然接受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在与中国通信学会的共同努力下,于2003年8月29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正式成立“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启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三、准备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为项目的启动作了充分准备。首先是如何组成审定委员会。考虑到通信行业的特殊性,本届审定委员会的组成一方面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要求,另一方面顾及业界的方方面面,成员来自通信管理部门、运营业、制造业、科研单位、大学、媒体、出版等各个方面从事不同专业的通信专家和领导,特别是聘请了在业界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通信老专家,原邮电部副部长、现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主任宋直元同志为审定委员会主任,大大地加重了这个委员会的分量和威望。其次是工作机制和方式。考虑到审定委员会是一个人数较多来自不同单位的松散型组织,各位委员都是兼职来做的,另一方面通信科学技术涉及的专业面又较多。所以必须要建有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来保证任务的完成。为此,我们按照通信科学技术的范畴和审定委员会的组成,把委员会中的专家分成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交换与网络、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移动通信、政策法规与管理六个工作组,分别承担体系框架中17个部分的收词和定义工作,并由各组组长负责。另外考虑到许多具体工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来支持,因此在审定委员会之下设立一个秘书组,负责经费预算决算、名词整理汇总、同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审定委员会专家的联系、组织各种会议、劳务费发放等事宜。秘书组挂靠在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所,由该所所长亲自负责。工作方式是各工作组负责收词汇集和定义编写,秘书组整理汇总、组织审定与报批。收词采用统一电子界面,并遵循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原则。审定方式采用电子函审与会审相结合的办法。第三是设计好词表体系框架。词表体系框架的设计主要基于三点考虑:(1)既涵盖通信科技的所有领域,又不分得太细;(2)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交叉重叠;(3)结合委员的专业构成。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终设计了包含17个模块的体系框架。以上准备工作的成果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得到了全体委员的肯定和赞同,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贯彻。四、成果成立大会以来,经过将近两年的工作,我们完成了送批的三审稿,共收词2111条。条目的分布如下图所示。条目分布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共召开过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包括成立大会),一次秘书组会议、一次专家组长和部分专家会议、多次小范围碰头会。用电子邮件方式几上几下征求意见,由一稿变成二稿,最终形成送批的三审稿。三审稿得到了审定委员会的充分肯定,认为可以出版公布,但同时又指出这次报批的通信名词第一版一定会有所遗漏,更不可能包含所有新词,凡有不足之处可在今后再版时予以修订完善。五、几点体会我们是初次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新手,没有经验可言,这里只是向大家介绍一些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体会,这些体会不一定适合其他学科,仅供参考。收词要有特色我们在一开始就认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必须是精选出来的科技名词,必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字典、词典,大而全不是目的。故而结合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特点,在我们这个本子中,除了遵循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成俗的原则以外,还特别强调权威性、新颖性和前瞻性。也就是要力求体现“精、准、新”的特色。因此,我们对收词进行了大幅度的收敛工作,从一开始收录的6675条最终收敛为2111条。主要删除大量重复词、类似词、复合词和可归属其他学科的名词,同时又补充了新词。收词基本取自于通信名词国标、行标和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和网站。体系框架设计要合理这次我们在体系框架设计上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专家们经过反复充分的讨论才最后定下来。体系框架设计合理一方面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不会产生明显的遗漏。所以,我们在设计体系框架时的上述三点基本考虑是行之有效的。在最终的17个模块中,我们还根据行业特点,特别设计了通信协议、服务与应用、政策法规与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容纳了不少新词。定义撰写和审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定义撰写和审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虽然在《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中关于定义有相应的规定和原则,我们在事前也组织大家学习了,并规定每条定义原则上不超过80个字符,但是到具体撰写时,由于出自多人手笔,素材取自不同来源,故各条名词定义的写法、风格仍有很大区别,很多不符合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定,而且有些定义虽取自于国标、行标,但也存在过长、拗口、不确切等问题。因此,定义修改审定的工作量十分之大,耗费了较大精力和时间。我们专门召开了一次连续两天的专家组长和部分专家会议,对通信名词定义进行逐条审议,并修改补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作组的机制十分有效大家知道,全国科技名词委下达的名词审定工作对各位委员都是计划外的工作,需要各位委员兼职来做。另一方面,审定委员会是一个人数较多来自不同单位的松散型组织,通信科学技术涉及的专业面又较多,所以必须要建有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实践证明,分成审定委员会和工作组的两级制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各工作组组长充分发挥了骨干的作用。强有力的秘书组十分重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秘书组的强有力支持十分重要。审定委员会是一个松散型组织,各工作组也是分散的。许多日常工作、琐碎工作和协调工作都需要秘书组去做。所以秘书组班子一定要强,我们把秘书组挂靠在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所,并由该所所长亲自负责的做法十分奏效。在这里,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各工作组组长和秘书组同志的努力和付出,没有他们的认真和敬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工作进度要留有余地科技名词审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完成工作的组织形式又是松散型的,因此对工作进度的安排要留有余地,对任务之艰巨、困难之多要有充分估计。我们这个项目的完成比原工作进度推迟了将近一年,除了客观原因以外,对工作量和困难估计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最后,我想说的是,经过将近两年的艰辛劳动,我们终于填补了通信科学技术名词这一空白,做了一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科技发展的事情。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的每一委员都为此感到欣慰。同时也感谢全国科技名词委给了我们这次担当此任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