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一元取代苯为模型,提出键极性指数加和值Σδiz及计算方法,用Σδiz判断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及定位能力,结果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2.
^13C化学位移与定位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一元取代苯为基本模型,根据取代基对苯环间位仅有诱导效应的实验事实,并假定取代基对苯环间位和对位的诱导效应可视为相等,通过单取代苯13C化学位移计算了常见基团的诱导效应(RI)、共轭效应(RC)及电子效应(RE),进而根据电子效应强度(RE)值定量地表征了定位效应和苯环的活化与钝化  相似文献   

3.
刘路永 《龙岩学院学报》2003,21(Z1):132-134
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很复杂,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是经验规则,至于理论解释则尚不完善.提出在激发态时苯环上π电子成对运动、均匀分布的观点,并结合共振论和电子对互斥作用对取代基的定位效应进行较直观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4.
一元取代苯取代基的定位规则是由取代基y的共轭效应(+C或-C)性质所决定,而取代基y的诱导效应(+I或-I)只影响苯环上H的被取代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Hammond原理,应用HMO分子轨道理论求解δ—络合物阳离子的电子密度分布,以及取代基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从新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相似文献   

6.
~(13)CNMR谱分析苯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CNMR谱分析苯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柴明辉(安徽大学化学系合肥230039)摘要*用13CNMR谱对单取代苯和多取代苯的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进行分析,得到取代基对苯环上碳原子13C化学位移的影响与有机定性理论中取代基对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取代苯苯环碳原子化学位移为依据,用曾经设定并初步证实的甲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参数,讨论了甲基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定位效应.化学位移值表示的诱导效应参数表明甲基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经校正后的化学位移值表示的共轭效应参数表明甲基具有微弱的给电子共轭效应,甚至其共轭效应有可能正处于给电子和吸电子的临界状态,总之相对于氢原子,甲基具有吸电子效应.甲基有较强的对位定位效应和较弱的邻位定位效应,在适宜条件下间位也有可能发生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8.
根据邻、对位定位基一般为供电子基因使苯环活化,间位定位基是吸电子基因使苯环钝化的原则,提出由取代基的电荷分数确定取代基类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巴图尔&#;卡迪尔 《科技信息》2009,(23):I0045-I0045,I0064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对于预测反应主要产物,确定合理的合成线路,得到较高产量和容易分离的有机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有机合成上的应用实例对苯环上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在有机合成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乙氧基在苯乙醚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苯乙醚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苯乙醚的乙氧基在空间的位置影响苯乙醚的原子电荷分布和能量,从而影响苯乙醚的亲电取代反应。苯乙醚的O-Ph键旋转,形成不同构象之间的最大与最小体系能量值之差ΔE仅0.0094918a.u(5.9562kcal.mol-1)。当C8-O7-C1与苯环垂直时,体系能量E(90)=E(270)=-383.4660041a.u最低,为稳定的优势构象。苯乙醚中乙氧基虽然表现为吸电基,但它的作用使邻、对位碳原子的负电荷比苯环碳原子多,成为亲电取代反应中心,在邻、对位碳原子上较容易被亲电试剂进攻,乙氧基为邻、对位定位基。亲电试剂Me+与苯乙醚反应时,电子效应是影响亲电取代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AM1分析喹诺酮类药物的热降解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了用量子化学AM1方法研究2种喹诺酮类药物的热降解机理。按照TG-DTG热重仪测定的依诺沙星、诺氟沙星分子热降解曲线,首次利用AM1方法分别计算了这些分子的优势构型和它们原子对作用能,尝试了采用从理论上推断药物的热分解过程的方法。由计算它们原子对作用能的结果分析实现了这2种药物的热分解既包含哌嗪环侧链热振动断裂的热力学过程又包含哌嗪环上羧基脱羧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取代基对苯甲酸酸性强弱的影响,应综合考虑电子效应、氢键、立体效应和邻位效应等多方面因素.本文用轨道理论解释邻位效应,能更好地理解邻位取代苯甲酸的酸性显著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含手性原子的希夫碱系化合物的合成及SHG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含手性原子的中间体及六个希夫碱,测试工了旋光度和吸收光谱,含手性原子的化合物均有旋光值。所合成的样品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329.3-372.8nm。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取代基及同一取代基在不同位置对苯甲酸酸性大小的影响较复杂 .很多资料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一些情况作了解释 ,效果很好 .但还有许多情况下 ,用简单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无法解释 .本文应用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和邻位效应等对取代苯甲酸酸性大小进行合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Kumada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首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2,4-二胺基-6-(4,5-二癸基噻吩)-1,3,5-三嗪 (T),并制备了在多重氢键作用下T与全氟链苯甲酸(A)形成的超分子液晶复合物.红外光谱(IR)与偏光显微镜(POM)研究表明T与A形成的等摩尔复合物可呈现液晶柱相,其原因可能是T与A通过氢键形成的二聚超分子的中心极性区域由于氢键的存在其极性得到加强,以及全氟链的引入提高了分子内的极性对比,利于微观相分离及分子进行有序自组装.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国内某矿,考虑边坡材料的弹性和塑性,在不同的强度折减系数下,利用有限元法对该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以判断其稳定性和计算出安全系数.由此可说明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两个效果统一”不仅成为法官审理新类型案件的要求和考虑因素,而且成为社会各方面评判案件质量的“度量衡”,但存在不同认识。审理新类型案件运用“两个效果统一”论的法理基础是法社会学和利益法学,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律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问题,其评判行为是多元的。审理新类型案件要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应当强化政治意识、制定司法政策进行指引、增强案件审理的透明性与正面效应、加大调解协调力度、正确运用法律方法进行自由裁量、正视司法的“有限性”并借助多元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并且考察了西方两大法系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在借鉴了西方两大法系的精华和总结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地下连续墙垂直承载力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模拟试验中四种不同型状的地下连续墙在垂直受荷时心身及周围土体的应力、沉降特性,分析墙体的群墙效应,初步探索群墙效应的机理,并提出地下连续均作为垂直承重结构的一些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0.
对一类非线性方程解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考察方程的解的渐进性方法,在方程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类方程的稳定性进行判断,得到稳定性的两种等价判断条件,最后,用具体例子对定理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