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pH54~75范围内,镍与2(2噻吩偶氮)5二乙氨基酚(TADAP)形成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63nm的红色配合物,显色反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为156×105L·mol-1·cm-1,并且色泽稳定,在0~1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方法可用于铝合金中镍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抗坏血酸对铁( Ⅲ)2〔2(6甲基苯并噻唑) 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络合物的还原作用,建立了一个间接光度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 在pH50 ~70 的HAcNaAc 的缓冲介质中, 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35 nm , 摩尔吸光系数达到22 ×105L·mol- 1·cm -1 . 抗坏血酸浓度在0 ~064 μg/ 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适用于市售维生素C片剂和针剂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结果与碘量法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借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了铱(Ⅳ)和铑(III) 的2(2咪唑偶氮)苯酚4磺酸(IAP4S)螯合物,并于560 nm 波长处检测之.研究了Ir( Ⅳ)和Rh( Ⅲ)IAP4S螯合物分离的最宜条件.于Nucleosil C8 柱上,用含7.5×10-3 mol/LKH2PO4Na2HPO4缓冲剂(pH7.5) 和5.5 ×10-3 mol/L溴化四丁基铵的甲醇水(40:60,v/v) 作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 检测限为1.3 ng 铱和1.5 ng 铑.  相似文献   

4.
以铈(Ⅳ)作氧化剂,利用停流反相流动注射技术测定水样的化学需氧量(COD).检测范围25~160mg/L,采样频率为12h-1,检测限和标准偏差分别为21mg/L和09%.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2-(3,5-二氯-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3,5-diCl-PADMA)光度法测定铂(Ⅳ)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3.25~5.2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铂与试剂在沸水浴中加热25min后能形成稳定的蓝色配合物,加入无机酸及乙醇后转变为绿蓝色,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3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高达1.04×105L·mol-1·cm-1.以EDTA为掩蔽剂,较大量的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铂含量在0~12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已应用于催化剂中微量铂(Ⅳ)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在μ=0.10mol·1 ̄(-1)(LiClO_4)、pH=8.0对不同温度下[Fe(CN)_5H_2O]和[(NH_3)_5Co(OOCC_5H_4N)] ̄(2+)的内配位界电子转移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在25℃,双核配合物[(NH_3]_5Co(OOCC_5H_4N)Fe(CN)_5] ̄-的分子内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3.9×10 ̄(-1),分子内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焓和活化熵分别为89.5kJ·mol ̄(-1)和6.0J·mol ̄(-1)·K ̄(-1)最后对该反应的机理、速率常数和绝热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微波辐射下1,3—双(苯硫基)—2—丙醇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13双(苯硫基)2丙醇,并讨论了其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用锌试剂显色在pH5.0~9.5条件下,铜(Ⅱ)与锌试剂生成绿色配合物与717型强碱性阴树脂交换吸附,进行树脂相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Ⅱ),λmax为640um,铜(Ⅱ)在0~0.5mg/l范围符合Beer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2.16×105l·mol-1·cm-1,比水相(ε=1.9×104l·mol-1·cm-1)提高11倍.用此法测定天然水中铜(Ⅱ)和钢样中微量铜(Ⅱ)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铬(Ⅵ)与过量的碘化钾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生成定量的I-3.黄色的I-3能稳定地存在于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从而间接光度测定铬(Ⅵ).方法灵敏、简便、快速,摩尔吸光系数可达50×104L·mol-1·cm-1.可用于废水中痕量铬(Ⅵ)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显色剂5-(4-磺基-1-萘偶氮)-8-羟基喹啉的离解常数,并研究了该显色剂与Yb的络合情况。结果表明,在pH为2-12之间,该显色剂共有三种存在形式:H2L(NH^+)、HL^-、L^2-,它的离解常数为Ka1=1.61×10^-5,Ka2=4.10×10^-9,在pH=9.60附近,该显色剂可与Yb^3+形成3:1、2:1、1:1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配合物[Tb(C18H20N2O4)(NO3)3],配体为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与乙二胺缩合而成的双希夫碱.配合物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4186(3)nm,b=11848(2)nm,c=14626(3)nm,β=10435(3)°,V=2382(1)nm3,Dx=1872g/cm3,Z=4,μ=30755mm-1,F(000)=1320,R=0047,Rw=0056.Tb(Ⅲ)的配位数为10,配位几何构型为双帽四方反棱柱.所有配位原子都是氧原子.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差热热重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TritonX-100存在下,pH=5.0~5.5时,新试剂Cl-RACP与银生成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00nm,配合物的配位比为1:2,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 ̄5·L·mol ̄(-1)·cm ̄(-1)。Ag(Ⅰ)的浓度在0~2.0μg·ml ̄(-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法用于阳极泥和废定影中银的测定,结果较满意,相对标准偏差为1%。  相似文献   

13.
用AM1方法(采用UHF计算程序)研究了CH3C9O)OONO2,CH3C(CH2)C(O)OONO2和C6H5C(O)OONO2热消除NO2形成自由基的反应,计算的活化能分别为118.58,108.93和106.53kJ.mol^-1。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2-(3,5-二氯-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酚与铑(Ⅲ)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5.0~6.4的乙酸-乙酸钠缓冲介质中,铑与试剂形成稳定的红色配合物,配位比为1∶2,最大吸收波长为596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7×104L·mol-1·cm-1.铑(Ⅲ)含量在0μg/10mL~8.0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以DCTA为掩蔽剂,大量的常见金属离子对测定无干扰.所拟分析方法已用于催化剂中微量铑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新试剂2-(5-硝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记作5-NO2-PAD-MA)与钴(Ⅱ)的高灵敏显色反应.实验表明,在pH4.0~6.2HAc-NaAc缓冲介质中,试剂可与钴(Ⅱ)形成紫红色配合物,当用高氯酸酸化后配合物转换成一种蓝色稳定的双质子化型体,最大吸收峰位于613nm,摩尔吸光系数为1.13×105L·mol-1·cm-1,钴(Ⅱ)浓度在0~3.6μg/10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所拟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VB12针剂、分子筛样品中钴(Ⅱ)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在低离子强度下,meso[四(对三甲铵基)苯基]卟啉(TAPP)能在核酸分子表面进行长距组装并诱导核酸超螺旋结构的形成.长距组装使得TAPP的Soret带发生减色效应,并使Soret带处激发产生的荧光被猝灭.体系离子强度(I)增大将降低TAPP长距组装的能力,导致荧光猝灭程度降低.在I=0004时,荧光猝灭程度与核酸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可用于15×10-6~90×10-6mol/L的小牛胸腺DNA,15×10-6~105×10-6mol/L鱼精子DNA和酵母RNA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AgNO_3和a-ph_2ppy,(a-(C_6H_5)_2P(NC_5H_5))在加有少量H_2O_2和NaOH的C_2H_5OH水溶液中反应生成标题化合物的灰黑色晶体。属四方晶系,空间群P4_1,a=1.300nm,C=4.076nm,v=6.884nm ̄3,Z=8,D_c=1.67gcm ̄(-3),R=0.059,r_ω=0.072.每一不对称单元中存在二套独立而结构基本相同的[Ag_2(a-ph_2PPy)_2] ̄2+,它的二个Ag原子和二个a-ph_2PPy中-N-C-P-桥的N,P原子联接成为一个稳定非共面八员环,而环内Ag,Ag间距分别是0.314,0.3l0(nm),均未成键。不对称单元中的二个八员环通过的O原子与环上Ag原子的弱成键而具有结构联系。环内还出现了罕见的三配位Ag原子。  相似文献   

18.
N-取代芳基-3-羟基-2-乙基-4-吡啶酮的合成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3羟基2乙基4吡喃酮和系列芳胺用“一锅”法合成了五种N取代芳基吡啶酮.测定了3d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306(1),b=10.351(1),c=17.321(2);α=86.25°,β=78.44°,γ=71.92°,V=1219.9(2)3,Z=4,Dc=1.335g·cm-3.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羟基4仲辛基二苯甲酮肟(N530)与2乙基已基2乙基已基膦酸(HEHEHP)的氯仿溶液,从高氯酸介质中对钯的协同萃取。采用斜率法确定萃合物的组成为:L·Pd·A。协萃反应平衡常数为g K12= 1658,协同萃取配合物的生成常数为β12= 174。计算了协同萃取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值  相似文献   

20.
首次发现P_(An)(CI ̄-)膜电极对CuCl ̄-(n-2)的电催化效应,并估算了反应速率常数K=0.8×l0 ̄(2)L·mol ̄(-1)·s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