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紫叶小檗叶红色素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紫叶小檗叶红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但光稳定性较差。常见金属离子(除Fe3+外)对色素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小檗碱复配为水分散粒剂,可以起到既抗虫又抗病的双重效果,并且可降低田间施药的成本。测得小檗碱对绿僵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47.2 mg/mL,表明小檗碱对绿僵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根据以往绿僵菌的田间试验及小檗碱的抗真菌实验,确定小檗碱的最终添加量为3%(质量分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水分散粒剂的配方为:25%绿僵菌孢子粉、3%小檗碱、3%乳化剂NP-10(润湿剂)、2.1%亚甲基双甲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3%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18%海藻酸钠(崩解剂)、1.7%羧甲基纤维素钠(黏结剂),用硅藻土(载体)补足100%(均为各成分占制剂的质量分数)。按照此配方在造粒机中制备了水分散粒剂,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分散粒剂的崩解时间为174 s,孢子萌发率为85.4%,孢子悬浮率为86.34%,含水量为1.88%,杂菌率为2.01%,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3.
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小檗碱复配为水分散粒剂,可以起到既抗虫又抗病的双重效果,并且可降低田间施药的成本。测得小檗碱对绿僵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47.2 mg/mL,表明小檗碱对绿僵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根据以往绿僵菌的田间试验及小檗碱的抗真菌实验,确定小檗碱的最终添加量为3%(质量分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水分散粒剂的配方为:25%绿僵菌孢子粉、3%小檗碱、3%乳化剂NP-10(润湿剂)、2.1%亚甲基双甲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3%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18%海藻酸钠(崩解剂)、1.7%羧甲基纤维素钠(黏结剂),用硅藻土(载体)补足100%(均为各成分占制剂的质量分数)。按照此配方在造粒机中制备了水分散粒剂,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分散粒剂的崩解时间为174 s,孢子萌发率为85.4%,孢子悬浮率为86.34%,含水量为1.88%,杂菌率为2.01%,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紫叶小檗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钠、钙、锌、铜、镁、锰、铝离子对紫叶小檗色素有增色,护色作用,铅离子对呈色无明显影响,但可加速色素的降解。铁、锡离子可使色素溶液变色。  相似文献   

5.
采用藻类生长抑制试验的方法比较了相同抑藻剂与不同载体组配后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以研究固定化抑藻剂对于藻类爆发水体修复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对于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DH01)而言,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及绿茶粉均有较高的抑制率;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比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粉的抑藻作用快5~24 h;单纯的海藻酸钠小球对ATDH01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PVA高分子棉片固定绿茶浸提液对ATDH01的抑制率与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接近.对于铜绿微囊藻(FACHB-905)来说,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抑藻剂(浸提液或粉)对FACHB-905的抑制效果不如ATDH01.总体来看,海藻酸钠或者PVA高分子棉片作为固定剂制备的绿茶抑藻剂均可用于处理ATDH01赤潮,但是对于FACHB-905水华,本研究的抑藻剂及其固定化方式效果均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离体环境下,蔗糖、硼酸、2,4-D、钙离子分别对紫叶小檗花粉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质量分数为10%时,紫叶小檗花粉管长度达到最长,为1 500μm;硼酸质量浓度为100 mg.L-1时,花粉管长度达到最长,为640μm;2,4-D质量浓度为3 mg.L-1时,花粉管长度达到最长,为340μm;CaC l2.2H2O质量浓度为200 mg.L-1时,花粉管长度达到最长,为655μm。  相似文献   

7.
以琯溪蜜柚果皮为原料,采用果胶酸解浸提法,基于果胶在浸提过程中包括原果胶转变为果胶、果胶从组织扩散到溶剂、果胶大分子降解等进程,以同步串联反应法构建果胶浸提动力学模型,获得基于浸提工艺优化和果胶同步降解影响的浸提动力学方程,进而进行模型验证分析及参数优化.有效性(残差分析及F检验)检验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分析柚果皮果胶浸提动力学过程,在温度70 ~ 90℃,浸提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31.34kJ· mol-1;优化分析获得在浸提液pH =2.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90.25 min,料液质量与体积比为1:40时,柚果皮果胶浸提得率11.83%,此结果与正交设计优化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8.
无糖芦荟果冻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浸提条件(pH、温度等)对芦荟原浆浸提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比例复合凝胶剂对果冻品质的影响。浸提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2.7,温度为60℃,时间为8min,凝胶配比为3:2。  相似文献   

9.
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螺旋藻藻粉中β-胡萝b素含量,并对测定过程中有关β-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剂为y(正庚烷):V(丙酮):V(无水乙醇):V(甲苯)=10:7:6:7,提取剂体积为30mL,浸提时间为12h,浸提温度为35℃.在该工艺下测得螺旋藻藻粉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为134.15mg/100g.  相似文献   

10.
紫叶小檗及其培植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及多年从事基层林业工作实践,择要介绍了紫叶小檗,并对其培植与管理技术做了具体阐述,对推进当前开展的生态市、园林城建设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主采运系统的可靠性教学模型和求其可用度的模拟模型,着重定量分析了煤仓对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作用。此模型可用于现有主采运系统的分析以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并通过提出改进措施及其效果预测,为矿井技术改造提供依据,图6,表5,参3。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山野资源——酸枣的萃取技术理论进行研究,酸枣汁是用萃取法提取。萃取率的提高有很多影响因素,而其中时间因素最重要,所以,文章以扩散理论推导公式及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相比较,提出了萃取工艺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杨沂凤  黎先才 《江西科学》1997,15(4):222-226
用辛酸从硫酸铝溶液中萃取除铁,并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得出了萃取率与振荡时间,萃取温度,pH值,相比的关系,以及提高萃取率的途径和条件,并应用稀土尾矿的分选产品-高岭土精矿生产工业硫酸铝的试验中。  相似文献   

14.
辣椒红色色素的粗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
对绿茶连续逆流浸取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用L型螺旋式连续逆流浸取器浸取绿茶时,浸取温度和水茶比对沿浸取器长度与浸汁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显著影响,但随浸取温度的升高,影响程度减弱,而浸取时间的影响不显著。获得的线性回归方程对该浸取器的设计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有效P2O5是过磷酸钙水浸取的目的组分,其浸出状况对后续加工和过程技术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添加剂种类和浸取条件进行筛选研究。用所筛选的添加剂和条件进行过磷酸钙的浸取,既可达到较高的浸出率,又可得到质量较好的浸取液,为制取质量合格的磷制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乙醇回流法对木芙蓉叶粉末进行活性成分提取,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对粗提物分别进行萃取。采用连续稀释法评价粗提物及其萃取组分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良好,对各种菌株的最低抗菌浓度(MIC)在1.25~5 mg/mL之间。其中,石油醚萃取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的最小抗菌浓度达到0.625 mg/mL,抗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四种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MIC值达到1.25或者2.5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木芙蓉叶乙醇提取物具备广谱的抗菌活性,其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萃取相,这为木芙蓉叶抗菌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抗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以乙醇为溶剂的银杏叶中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将此条件下浸提液蒸干,得粗提物,其黄酮含量为2.98%,定性试验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醇类。  相似文献   

19.
红茶连续逆流浸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间歇法提取红茶的效率低、浓度低、利用率差的问题,采用L型螺旋式连续浸取器对红茶连续逆流浸取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对实验结果分析,在浸汁浓度、浸取率和浸取效率(浸取能力值F.E.A)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与两浸法浸取工艺相对比,得到了最优的浸取条件。浸取温度为85~95℃,浸取时间为33min,水茶比为8.2时,浸汁浓度为0.046kg/L,浸取率为78.4%,F.E.A为0.99g/L·min。  相似文献   

20.
P507萃取锌,镉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2-乙基已基膦酸单(2-乙基已基)酯(简称P507)的磺化煤油溶液从硫酸体系中萃取锌、镉。应用斜率法确定其萃合物组成,井测定出表现萃取平衡常数。通过萃合物及P507的红外光谱确证其萃取机理为酸性络合萃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