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城市交流日益频繁,凸显了城市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在翻译传播学视角下,通过分析我国部分城市外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城市外宣翻译的原则和动态策略。就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而言,城市外宣翻译在语言层面以目标语受众理解为主,在文化层面以原语特色阐释为主兼顾受众的接受度;在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效果等方面,城市外宣翻译应改革传统理念,拓宽媒介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多种媒介传播途径;深挖城市外宣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传统理论强调"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完全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满足外宣翻译的需求。因此本文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给外国受众传递中国的经济文化信息,从而使我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译者可根据这一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保证顺利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增强我国展会外宣的传播实效,依托亚里士多德“三诉诸”和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论,对比分析厦门两大国际展会官网与国外两大国际展会官网的英语文本,探讨展会外宣文本的修辞策略。研究发现,国外展会外宣文本具有较强的受众意识和更佳的宣传推介效果。建议外宣译者从国外受众的视角对文本进行重构,综合运用人格诉诸、情感诉诸和理性诉诸的修辞策略,用贴近国外受众需求的实用信息充实英文官网文本,用亲近国外受众的表述润色英语文本的语言,达到写者、译者和受众的“同一”和视域融合。[关键词]展会外宣文本;英译文本;修辞策略;受众意识;“三诉诸”理论;“同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受众准确理解原文化的信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本文阐述了新时代外宣翻译面临的挑战和使命,从河南省对外宣翻译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分析河南省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举措,以期更好地为河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分支,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传播学所要关注的五大要素。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将受众纳入研究范畴,强调译文在对原文忠实的同时努力实现与译入语读者的最佳关联。以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为支撑,从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3个方面探讨了关联翻译观下译入语读者的心理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6.
宋玉阁 《科技信息》2009,(26):139-140
对外宣传是提高一个国家、组织、企业知名度,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而外宣翻译在对外宣传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目标受众对宣传对象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意在探求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经研究,本文认为,外宣翻译人才必备的四大基本素质是:政治素质,语言功底,百科知识及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国内红色旅游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受者的阅读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准确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将翻译目的论与外宣翻译相结合,以翻译目的三大原则为指导,通过分析三明市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特点与问题,探究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赵娇娇 《科技信息》2013,(24):155-15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宣翻译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大批的专家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这种迫切的需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国外宣翻译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外宣翻译领域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反映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外宣翻译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甚至是缺失现象。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外宣翻译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和换位发展的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外宣传资料的一种,政治外宣资料有其独特的特点。只有把握好这些特点,译者才能更好的实现其宣传目的和宣传作用。本文从分析政治外宣资料的特点入手,通过实例,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说明了中国英语在政治外宣资料翻译中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过具体事例的阐述,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旨在呼吁全社会重视外宣翻译,构建恰当的外宣翻译策略,以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娟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9):95-96,62
功能主义者的翻译观-"目的论"认为,翻译就是在目的语境中,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目的语环境中的文本。外宣注重的恰恰是受众的反馈、宣传的目的和效果。适当的调整原文,通过编译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译、合并、调整、甚至改写,以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调整原文信息量,能够改善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外宣的效果,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分析英文出版物中外编辑的初译稿和修订稿,可以看出语用顺应原则对外宣翻译的指导意义。翻译者应遵循顺应的三要素,即对外语语言现实的顺应、对国外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的顺应和对国外受众的社会文化习俗的顺应。  相似文献   

13.
董英 《科技信息》2011,(8):146-146
随着旅游业的国际化,地方旅游外宣传广告越来越讲究艺术性,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其简洁精炼、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和鼓动性的语言,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的区别。本文从分析地方旅游外宣广告在词汇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语言特征,从文风的体现,从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对地方旅游外宣广告翻译的设计进行研究与评价,采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使文章更加丰富,活泼,相信对学习、掌握地方旅游外宣广告的写作和翻译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进行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在更深层面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由于文化差异和译者个人水平等问题造成外宣翻译错误屡见不鲜,使得外宣效果适得其反。外宣翻译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存异求同,运用整合技巧,同时强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译者素质。  相似文献   

15.
外宣翻译是以传递中国文化和声音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特色时政术语反映了我国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方针政策,其外宣翻译的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术语规范前后使用的各种英译,同时结合一些热门术语的译法提出:中国特色时政术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语",为达到对外交流的双向平衡,突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主导,用中国英语进行外宣翻译。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应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考虑英语的习惯用法,根据时政术语的类型特点以直译为主,辅以注释和释义,全面展示时政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6.
万琦 《科技信息》2010,(36):137-138
通过调查江苏大学宣传部对于校园网英译的翻译要求、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外国受众对江苏大学网站英译的反应和评价,本文对网站英译存在的一些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外宣网站英译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闻英语是一种专业性的英语学习学科,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到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翻译中,能够实现新闻英语语篇风格、记者风格及汉语新闻等多种风格有机整合,促使新闻以最佳状态呈现给受众。基于互文视角对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翻译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为新闻英语译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文阐述了传播学中受众理论与图书馆情报学在受众及特征、受众动机方面的相关交叉内容,并将传播学中有关受众的几个主要理论与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阐述了受众理论对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外宣翻译的界定入手,对外宣翻译的目的、读者、信息传递及外宣翻译的非文学性特点进行分析。外宣翻译要求其翻译的方法应以交际翻译为主,应以读者为导向,在翻译时要区分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导致对外宣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外宣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日趋提高,因此,有必要从语言素质、文化素质、价值观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分析外宣翻译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