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水体醇沉法得香菇多糖粗品,再通过分级醇沉及Sephadex G-200葡聚糖凝胶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香菇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测定香菇多糖含量,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香菇多糖分子量,用糖腈乙酸酯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红外光谱(IR)测定多糖结构,结果显示:香菇多糖初次提取纯化的两个组分由β糖苷键岩藻聚糖构成,相对分子量分别为9.5×104和1.7×104.二次提取纯化多糖组分1由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3.6∶1.3∶1.2∶9.2∶63.3∶21.4),相对分子量4.2×104,以α糖苷键链接;组分2由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10.7∶1.5∶0.6∶14.2∶25.4∶47.5),相对分子量1.5×104,以β糖苷键链接.香菇多糖结构复杂,其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密切相关,通过对香菇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表征,可为获取高活性多糖、提升多糖在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米邦塔仙人掌胶多糖化学组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米邦塔仙人掌胶多糖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米邦塔仙人掌中的胶多糖,用气相色谱分析其单糖的组成及摩尔比,测定胶多糖的总糖含量及糖醛酸含量,分析其紫外及红外光谱。结果其多糖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及半乳糖醛酸,其物质的量比为13.49∶1∶61.83∶26.37∶3.49∶6.70∶66.76∶6.68∶29.81。米邦塔仙人掌的总糖含量为91.10%,糖醛酸含量为18.78%。紫外光谱表明该多糖可能含有糖蛋白,红外光谱表明其具有多糖特征吸收。结论米邦塔仙人掌多糖是一种主要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并含有少量的鼠李糖、木糖和半乳糖醛酸以及微量的甘露糖、葡萄糖、岩藻糖和葡萄糖醛酸的胶性多糖,其糖含量测定为91.10%,可能含有少量糖蛋白。  相似文献   

3.
长春七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及理化性质研究,以长春七为原料,对其根部进行粉碎,经过水提醇沉得到粗多糖,然后经过除蛋白、脱色等步骤进一步得到总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等分析其单糖组成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长春七多糖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岩藻糖(17.2∶1.0∶18.0∶38.6∶16.2)构成;含总多糖63.03%,蛋白质9.21%,硫酸根6.56%,糖醛酸26.39%。  相似文献   

4.
鲍鱼多糖Hal-B的组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鲍鱼中分离一种硫酸酯多糖Hal-B,甲醇解反应后,经三甲硅醚衍生化,GC/MS检测,结果表明该我糖主要是由半乳糖、葡萄糖和少量木糖、岩藻糖、葡萄糖醛酸组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石耳科多糖的理化特性、微观结构和抗炎症作用,从石耳科两个相近物种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和疱脐衣(Lasallia papulosa)中制备得到多糖CUEP和YUF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两种多糖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利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炎症因子,进而研究多糖对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Umbilicaria esculenta和Lasallia papulosa中分离纯化得到CUEP和YUFP的得率分别为25%和27%,二者均含有糖类物质的特征官能团,CUEP由162~474 u的多糖链聚合而成,YUFP由98 u单一多糖组成;CUEP和YUFP均由葡萄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摩尔比分别为177.96∶1.00∶4.45∶3.19和33.21∶3.17∶1.00∶2.40;CUEP呈线状,糖链间相互缠绕且聚合度高、不易分散,而YUFP则呈蝴蝶结状,更易解聚;75 μg·mL-1 YUFP 能显著地降低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而75 μg·mL-1 CUEP则能显著地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COX-2的mRNA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6.
草苁蓉根、茎水溶性多糖BRT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长白山区野生植物草苁蓉的根、茎中分离水溶性多糖。粗多糖经乙醇分级、Sevage法脱蛋白、H2O2脱色、反复冻融、高速离心等方法分离纯化得级分BRT。经Sepharose CL-4B柱层析、DEAE-Sephadex A-25柱层析等方法证明BRT为均一组分。气相色谱分析多糖的组成表明,粗多糖的单糖组成为Ara,Xyl,Gal,Man,Glc,摩尔比依次为0.98:1.00:2.38:1.28:10.00。BRT的单糖组成为Xyl,Gal,Man和Glc,摩尔比依次为0.61:3.12:1.00:3.97。以上结果说明,多糖BRT是以葡萄糖、半乳糖为主,兼有木糖和甘露糖的中性杂多糖。  相似文献   

7.
岩藻多糖在抗氧化、抗肿瘤和抗病毒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但其在褐藻中含量低且产量少.微生物来源的岩藻多糖与海藻来源的岩藻多糖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但其生理活性不足.本研究对发酵法生产的岩藻多糖进行硫酸化改性以增强其抗氧化活性,使其成为一种可选的岩藻多糖替代品,采用氯磺酸-吡啶法进行硫酸化修饰,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结果显示硫酸基修饰成功,硫酸基含量为28.2%;硫酸化岩藻糖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1.61%,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可达93.06%;细胞试验表明硫酸化岩藻多糖在50μg/mL及以下无细胞毒性,且低质量浓度(5μg/mL)下即可对RAW 264.7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琼枝麒麟菜和异枝麒麟菜硫酸多糖及其水解产物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琼枝麒麟菜(Eucheuma gelatinae)和异枝麒麟菜(Eucheuma striatum)硫酸多糖KCl分级产物,以及其经HCl水解的不同程度的水解产物对大肠埃希氏菌等8种细菌的抑菌作用,研究抗菌活性与样品化学组成的关系。方法:用肉汤释释法测定不同样品对不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明胶-BaCl2法测定硫酸基含量;用红外光谱初步分析琼枝和异枝麒麟友酸多糖及其水解产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结果:未水解的琼枝和异枝麒麟菜硫酸多糖均无抑菌活性;琼枝和划枝麒麟硫酸多糖的抑菌谱范围随着水解程度增加而增大;异枝麒麟菜硫酸多糖部分水解的水解产物的抑菌谱范围比琼枝麒麟菜硫酸多糖部分水解的水解产物广。结论:水解琼枝和异枝麒麟菜硫酸多糖抑菌活性的强弱和抑菌谱范围的大小可能与多糖中硫酸基含高低和所含κ-卡拉胶成分多少以及多糖水解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沙蒿多糖分离纯化和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提醇沉法从白沙蒿子中提取多糖;Sevage 木瓜蛋白酶法脱蛋白,ultrahydrogelTM500(7.8×300 mm)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琼脂糖电泳进行纯度检查;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UV法及IR法检测多糖性质;自动旋光仪测定旋光度;离子色谱鉴定多糖的单糖组分.结果表明,沙蒿多糖为均一组分,纯度为96.5%,比旋光度为 90°,还原性多糖.经离子色谱分析,沙蒿多糖由阿拉伯糖、木糖、来苏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4.98∶1.69∶27.86∶3.76∶13.92.  相似文献   

10.
肉苁蓉茎水溶性多糖SPA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野生肉苁蓉的茎中分离出水溶性粗多糖.粗多糖经Sevage法脱蛋白、反复冻融、高速离心、超滤分级,得级分SPA.经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证明SPA为均一组分,气相色谱分析,SPA的单糖组成为Ara, Rha,Man,Gal, Glc,摩尔比依次为1.83∶1.00∶3.06∶4.56∶14.74.以上结果表明多糖SPA是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主兼有阿拉伯糖、鼠李糖和甘露糖的中性杂多糖.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氯化钙法较稀盐酸法更适合褐藻糖胶的提取为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褐藻糖胶理化性质的影响,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采用稀盐酸法和氯化钙从6种褐藻粗多糖中获得12种褐藻糖胶,并进一步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单糖组成,离子色谱法(IC)测定其硫酸基含量,Folin-酚法测  相似文献   

12.
北极海参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人胰腺癌细胞PANC-1共4种癌细胞株,通过MTT法研究北极海参多糖组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利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连续水解制备海参粗多糖,用sephadex G-50及DEAE-52分离纯化,得到Ⅱ-ⅠC、Ⅱ-ⅠD和Ⅱ-ⅠE 3种精制多糖;对3种精制多糖的组成及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精制多糖对4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粗多糖,且与多糖质量浓度正相关;3种精制多糖对MCF-7的抑制作用最强,对A549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实验浓度(0.02、0.04、0.06、0.08、0.10 mg/m L)下,Ⅱ-ⅠD和Ⅱ-ⅠE对A549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Ⅱ-ⅠC;Ⅱ-ⅠD对MCF-7、SGC及PANC-1的抑制作用强于Ⅱ-ⅠE和Ⅱ-ⅠC;3种精制多糖的质量分数均大于93%,为不含肽链及核酸的β-吡喃构型,硫酸根的质量分数为31.52%~32.67%。单糖组成分析显示,3种多糖均属于海参硫酸软骨素。  相似文献   

13.
马齿苋多糖的提取与其单糖组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苯酚硫酸法对马齿苋多糖含量进行坝测定,设计正交实验确定马齿苋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马齿苋多糖的含量高达9.23%。将其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分得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11KD的多糖,进行理化性质试验测试,并利用纸层析和气相色谱对此马齿苋多糖中的单糖组成作了分析,其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他单糖没有检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热水、螯合剂、1.0、4.0 mol/L NaOH溶剂从三棱中依次提取出三棱热水提多糖(RSB)、三棱螯合剂提多糖(RSC)、三棱稀碱提多糖(RSDA)、三棱浓碱提多糖(RSCA)4种多糖组分,并进一步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活性方面对多糖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4种多糖组分均由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木糖以及葡萄糖组成,但比例差异较大,其中葡萄糖为RSB、RSC、RSCA的主要成分,其摩尔分数分别为84.85%、78.89%、86.51%;热重分析结果表明,RSB和RSC比碱提组分RSDA和RSCA的结构更稳定。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RSC、RSDA、RSCA组分相比,RSB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以及ABTS自由基有更强清除作用,最高清除率分别达到81.47%、80.80%、52.57%;免疫活性实验表明,各多糖组分均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且多糖的化学成分与热特性差异对活性有影响。研究结果为三棱多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褐藻多糖硫酸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荣珺  李伟 《科技资讯》2011,(35):10-10
褐藻多糖硫酸酯是一类天然硫酸化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详细介绍了褐藻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组分、生理活性、应用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首次建立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当归酸性多糖中糖醛酸、氨基糖和中性糖的方法。D-甘露糖、D-葡萄糖胺、L-鼠李糖、D-半乳糖胺、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D-岩藻糖等10种单糖经柱前衍生化法处理后作为标准品。色谱条件: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4.6 mm i.d.×250 mm,5μm),流动相由乙酸铵水溶液(100mmol/L,p H=5.0)、乙腈和四氢呋喃以81∶17∶2的体积比组成,流动相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实验结果表明,当归酸性总多糖是由D-甘露糖、D-葡萄糖胺、L-鼠李糖、D-半乳糖胺、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和D-葡萄糖以1.5∶14.1∶1.7∶1.6∶2.0∶2.3∶1.0的摩尔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17.
紫菜多糖的提取及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4种方法提取坛紫菜多糖,其中综合法提取率高达16.58%.气相色谱及化学分析表明其单糖主要由半乳糖、3,6-内醚-L-半乳糖、甘露糖和少量木糖组成.可溶性多糖经DEAE-23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得到蒸馏水洗脱组分———中性多糖和1.0-2.0mol LNaCl梯度洗脱组分———酸性多糖,各占4.12%和95.88%.酸性多糖经硫酸降解和超滤膜分离得到多糖组分F1(350030000),二者比例为4∶1.鸡胚实验表明,紫菜多糖具有抗甲1型流感病毒活性,且F1>F2>中性多糖.  相似文献   

18.
生孢粘菌以短小纤维为碳源,发酵产生的胞外多糖,乙醇沉淀得粗制品。粗多糖经80℃热处理,甲醇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32柱分离,得到精制多糖Ⅵ,含有2.67%蛋白,经琼脂糖4 B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醋酸纤维膜电泳证明分子大小比较均一。精制多糖Ⅵ用不同浓度的盐酸水介,经纸层析、气相色谱分析证明是由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克分子比为1.07∶1.46∶1.84∶1.57∶2.07∶2.66∶1。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丙酮酸含量为1.82%。  相似文献   

19.
南海海洋红树林真菌2560号多糖A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海海洋红树林真菌2560号真菌的菌体中提取到多糖A2,通过完全酸水解、糖腈乙酸酯衍生化以及GC/MS研究分析表明,A2多糖由岩藻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以及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2:2:17:5:2.  相似文献   

20.
从金顶侧耳子实体中分离纯化三种水溶性多糖.G·C分析表明PC-2由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组成;PC-3由半乳糖、甘露糖组成;PC-4是单一的葡聚糖.经琼脂糖双扩散,PC-3同ConA间可产生沉淀线.定量沉淀反应与CD谱分析均表明PC-3通过非还原末端的α-Man与ConA形成了多糖—蛋白质复合物.部分酸水解实验表明,PC-3同ConA的作用与糖链的分支程度有关.高碘酸氧化与硫酸化修饰则使PC-3同ConA的结合能力降低或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