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下面简称“修本”)出版了。通过学习,我们认为这部教材尽管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高等学校文科的一个好教材。下面,我们就《修本》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学习上的体会。(一)语法部分“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这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语言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的语法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不少成绩。成果之一是高等学校里出几了套广泛受到欢迎的《现代汉语》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是其中之一。从使用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本教材的语法体系是大体符合妥贴、简易、完备的要求的。书中采用的析句法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本文将就析句法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们在使用兰州本《现代汉语》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教材”)我们试用了一年,觉得这是一部比较好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它的主要优点有三: (一)继承性中学五十年代曾经试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分别编写了两科的教科书。为了编写《汉语》课本中的语法部分,1956年制定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作为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依据。《汉语》课本和“暂拟系统”,沿用多年,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教材”继承了《汉语课本》和“暂拟系统”的一些优点,吸取了新的科研成果。这样做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舍去原有基础,另起炉灶,创立一种全新的体系,就目前来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语法部分的一些不当之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吸收了近年语言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纠正了《暂拟系统》中的错误.自公布以来,反应强烈,其成绩斐然,自不待而言.下面我就《提要》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为避免游离《提要》起见,论述中力求从《提要》本身的系统和制定《提要》的原则出发.科学性是制定《提要》的首要原则,也是哈尔滨会议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提要》从总体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值得称道.但是个别地方失之谨慎,违犯了于漪同志一再强调的“百信慎重”的原则(《教学语法论集·目中有语法,胸中有中学师生》).  相似文献   

6.
张海涛 《科技信息》2009,(28):168-168,170
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一部在高校汉语教学中影响比较大使用时间比较久的教材。然而随着时间发展和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教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词类划分标准和析句法两个方面对这本教材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数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几千年来很少变化,这尤其表现在语法方面。我们观察事物总得心中有数。这些数既有大又有小,既有实又有虚。更有越出了数的范畴表示另一方面的意思的。关于由数词的本义推演而产生的抽象义,亦即通常所说的引伸义,拙撰《成语中数词所表示的抽象义》(《中国语文》80年第6期)和《从一到万一熟语数词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9.
云南方言中,疑问句常采用“有没有”的提问方式,这一提问方式与现代汉语疑问句中的是非问“V没V”在形式上看起来十分相似,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云南方言语法的影响,回答问题时常出现“有V(过)”的不规范现象。本文通过对云南方言语法的调查,对“有V(过)”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修饰名词 ,带“的”情况有“数词 度量量词” ;“数词 准量词或时量词” ;“一 临时量词” ;数量词的重叠形式“一××”和“一×一×”修饰名词 ;能不能带“的”和要不要带“的”有其语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象声词刍议     
本篇从历史、现状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淡象声词。目的在于说明:语法研究和语法规律本身之间还存在着相当长的距离,有待于人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象声词的研究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摹拟声音的词。如《诗经·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是描写伐木的声音,“嘤嘤”为鸟鸣声。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法著作,都不讲象声词——不承认象声词的语法地位。从《马氏文通》到抗战前夕,汉语法研究忽视了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1898年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书《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汉语语法研究成为独立的部门。《文通》具有开创之功,对语法学界产生让巨人影响。《文通》把字(词)分成实字(词)和虚字(词)两大类;实字又分五类:名字、动字、代字、静字、状字,虚字又分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这九类的划分大体是合理的。发展到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1990,1992年曾先后在咸宁师专学报对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提出过一些商榷性意见。我们认为《概论》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较多,所以又一次提出一些商榷性意见,也在本学报发表。 《概论》第五章“词法”分“词法”(上)和“词法”(下)。前者论述“词”的结构,后者论述“词”的语法范畴。我们认为两部分的论述中,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概论》在“词法”(上)中的论述的目的是企图说明汉语的词与印欧语系诸语言(如英语、俄语、法语、拉丁等)的词的结构有共同的构词规律。 《概论》在148页“词素”的标题下说:“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可以根据它们的作用分成两大类:(一)词根词素,它的意义是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二)附加词素,它是依附于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4.
梁滨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14
学界一直对汉语词类进行着研究,数词当然也会成为研究的对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数词的不同,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各家观点不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现代汉语中的分析方法综合考察,《论语》和《孟子》中的数词"三"的用法有实指和虚指两种。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在语法学界一直持续争论了几十年,许多名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直到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的发表才基本上使汉语词的分类标准确定下来。吕叔湘先生从词义角度找到了确定一部分词归类的“捷径”,朱德熙先生则对词的“兼类”问题提出了一个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删除词条共12条,包括“不关”“不人道”“不在乎”“䌷(chōu)”“䌷(chóu)”“䌷绎”“代言人”“当天”“丁税”“木筏”“挐”“炭化”等。词典性质、编纂规模和原则等都会影响词典对词条的删减修订。《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以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词典,要求尊重语言事实,规范现代汉语词汇,删除错误词条;作为一部中型语文辞书则要求适时删减少量陈旧生僻和见词明义的词语,顺应时代性。从词典编纂原则来看,删除词条也要考虑到词典收词的系统性、平衡性等原则。然而删除的词条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关于西汉以前汉语中的“是”能不能作系词用的问题,语法界曾有过一些讨论,有人肯定(见一九五七年二月号《中国语文》载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是”》),也有人否定,如王力先生说:“汉语真正系词(按:即指‘是’)的产生,大约在公元前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王力先生是学著累累的大语言学家,是我国语言学界的老前辈。王力先生的观点,对我国语言学界和各高校古汉语语法体系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王力先生对汉语系词所作的结论,笔者以为不尽符合西汉以前汉语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一、汉语量词的使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指出:“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的应用的普通化,……非汉族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感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俄语、英语等非汉族语言,量词极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数词等和名词直接连用,构成“数一名词组”等。俄汉语在使用量词上的显著差异,使我们在翻译俄语的数—名词组等一类短语时,常须根据词组中名词意义的不同而加用不同的汉语量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数量短语(数词加量词)”和“指数短语(指代词加数词和量词或加其中之一)”。如:  相似文献   

19.
形容饲,又称“静字”、“描写动词”,是传统的汉语名、动、形三大实词之一,在汉语的词类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语法学界对它一直有研究,但所论述的范围大小不一。早期的语法著作所指的形容词的范围比较大,除一般的形容词外,往往还包括数词和一些代  相似文献   

20.
“时”、“小时”、“点钟”“钟点”等都是计时单位,本文想说说它们的用法和语法特点。 (一) “时”和“小时” “时”和“小时”都表示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它们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时 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位置和先后,与数词(其数词是表序数的)一起指明在什么时候,表时点。例如: ①〔1945年〕八月九日,晨六时起床,将《屈原》剧照详细注出。八时过在食堂遇熊式辉、沈鸿烈诸人。……九时半苏太太来……(郭沫若《苏联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