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美话剧,自从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在“中国化”的口号下进行着艰难的艺术探索,在中国戏剧家看来,“中国化”不单单是指话剧艺术的“民族化”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包含着话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功能。这种观念在“五四”和“左联”时期就已经萌芽形成,而在抗战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尤其明显的是小型话剧形式多样化的发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在19世的后50年中,为人类提供了26个剧本,震动了他的时代,影响了整个世界现代戏剧的发展,从而获得“现代戏剐之父”的赞誉。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从早期的《英格夫人》、《培尔·金特》等,到中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再到晚期的《海上夫人》、《建筑师索尔尼斯》等,就创作方法而言,大体走了一条主观表现——客观再现——主观表现的艺术道路。不过早期和晚期已见出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分野。显然,易卜生对世界现代话剧体式的影响是丰富而深刻的。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流变过程中,也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但是,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诞生和发展期,却主要是接受了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体式的影响,并率先确立了写实型话剧体式。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部分具有抒情风格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化小说的源头,废名沿着这种独特的小说体式,用诗意的笔,抒写古朴东方的人性美、人情美。鲁迅和废名都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们以诗人的情感,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了个人对乡土中国的诗性情感和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4.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大体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现代诗歌体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创作上铸就了新的以沉思、论辩为特征的哲理化抒情风格;抒情主体更加注重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抒情语调趋于自白和自审,意象营造趋于自喻化和象征化.部分诗人从现实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归来的诗人”既是对新诗传统的恢复,也是对新诗发展的总结与重整.  相似文献   

5.
散文小品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受 Essay影响的结果。闲谈式小品和以叙事为主的杂记 ,是 2 0年代散文小品的主要形式。 30年代散文小品的结构、语言和意境创造 ,都发生了新变 ,杂记作品获得了独立的审美品格和体式特征。以抒情的笔调叙事 ,以叙事的方式抒情 ,是 4 0年代大后方沦陷区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 4 0年代延安的散文也朝“叙事”倾斜 ,叙事性散记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萧红和张爱玲所创造的现代抒情小说和传奇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文体模式,为小说创作的抒情化及通俗化带来了新的形式和新的世界。忧郁感伤的抒情格调与冷静细致的反讽笔法、松散自由的散文体与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充满诗意的美学意蕴与繁复艳丽的意象追求,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成为现代小说史上两种个性不同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历时地考察了中国现代小说所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特征。文章认为“五四”作家对浪漫派文学的吸收一是它所特有的暴烈的反抗精神;二是它感伤、忧郁和孤独的情调;三是对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接受;四是浪漫主义传奇性特色。在艺术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调感情的抒发,强调自我表现,体式上的散文化和诗化及现代派文学的影响等。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个人抒情小说和田园抒情小说及浪漫传奇小说都有了新发展。40年代以无名氏、徐评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可以算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最后一个余波。  相似文献   

8.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的戏剧,即使最优秀的都只能是短小的独幕剧。大多数剧作家只能运用独幕剧的形式和改编西洋剧,缺少驾驭深刻反映广阔的生活、人物众多、冲突复杂、结构宏大的多幕话剧的文学样式的功力;而曹禺高度的戏剧文学成就为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1934年《雷雨》发表以来,半个多世纪常演不衰,保持了长久的魅力,探其根由,高度的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探讨《雷雨》的艺术成就,我们不妨从构成话剧文学样式的主要因素——人物、冲突、结构、语言四个方面着手。曹禺的《雷雨》就是高度满足的这些要求,并以其完美结合和独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话剧文学的一个高峰,从而定了这个五四以来新兴文学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最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说诗意化创造。小说诗意化创造,并不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写人叙事特长之中。小说诗意化创造主要表现为虚实相生、化情节为情趣、淡化人物、进行意象追求。  相似文献   

11.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伴随着抒情主体的觉醒和抒情风格的转换,抒情语言和诗歌体式也逐步恢复并进入新的调整阶段;他们注意融汇多种语言成分,追求朴素、洗炼、精粹、淡泊的语言境界,强调抒情的自然和自如状态;在诗体方面,他们因不同的艺术渊源表现出对不同诗体的选择,诸体皆备而又注意不同诗体之间的融汇与补充,创造了更为活泼的诗体形式,为现代诗体建设积累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代话剧史上,吴祖光是位风格独异的作家,他吸收古典文艺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意趣,创造了具有诗化特征的话剧风格。本文探讨了吴祖光话剧诗化倾向的生成原因,并从意境的开创、诗意的人物、主题的多义性及融诗词入剧等方面,对吴祖光的诗化倾向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赋予景物捞以浓郁的诗意、以景物预示情节的发展和写景抒情等手法,《保尔与薇尔妮》中的景物成为含蕴丰富的意象,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15.
《雷雨》作为一部话剧,主要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剧作中众多典型而有诗意的人物都是通过对话塑造出来的。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人物的对话又能体现出不同的话语交际原则,作者在创作中运用这些原则设置人物对白,成功的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剧中人物的教养、身份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在话语交际中遵守或故意违反某些原则,以达到其话语交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7.
抒情之于诗,好比浪花之于海,绿色之于草,芳香之于花,光芒之丁星。没有抒情,就失去了诗的特点。同样,缺乏真挚动人的感情抒发, 小说也有可能患贫血症。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的同时常常借助于激情的滋养,以收其叶茂花繁之美,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也不例外,议论或抒情更是它们经常使用的一种难以排除的艺术手段。我  相似文献   

18.
电视学是将学和电视巧妙的结合,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对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产物。但画面语言与字语言的巨大差异使电视要完成本的诗意到镜头的诗意,实现诗意的想象到诗意的具像的转换变得非常困难。因此运用“意象修辞”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视自身的优势来实现电视学传播效果的最佳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笔从受众理论和接受美学的视界出发,结合电视散《大树下的春草》和电视抒情长诗《狂雪》中对“意象修辞”手法在电视学中的成功运用的详尽阐述,论述了这一手法的独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戏剧中,语言可分为戏剧对话和非戏剧性语言。戏剧对话作为表演和阅读的符号,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而非戏剧性语言指的是如舞台提示以及角色外的丑角或剧作家自己直接用语言交待、叙述故事。显然,话剧对话是戏剧构成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对话便没有话剧。《雷雨》作为我国话剧艺术成熟的一个丰碑,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歌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得归功于它在话剧语言上所获得的成功。本文想要探讨的便是《雷雨》的戏剧对话。戏剧性的对话不同于一般性的对话,它的构成与发展是以潜在的冲突为动力的,它是有力的,包含着互相…  相似文献   

20.
话剧《雷雨》表现了戏剧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取材、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戏剧悬念设置以及戏剧人物语言所具有的性格化与动作性的特点,让我们领略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