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象主义是西方现代诗歌的开端.而意象主义创始人庞德关于"意象(Image)"的定义的翻译在中国却有多个版本.本文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赵毅衡、裘小龙和郑敏的译文逐一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译文都不准确.之后本文结合庞德的诗学主张,对于"意象(Image)"定义的原文进行分析,提出了比较正确的译文.之后,本文根据这一定义,分析了庞德的意象诗作《地铁车站》.最后,本文认为庞德对于意象的这一定义并无太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意象主义是西方现代诗歌的开端。而意象主义创始人庞德关于“意象(Image)”的定义的翻译在中国却有多个版本。本文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赵毅衡、裘小龙和郑敏的译文逐一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译文都不准确。之后本文结合庞德的诗学主张,对于“意象(Image)”定义的原文进行分析,提出了比较正确的译文。之后,本文根据这一定义,分析了庞德的意象诗作《地铁车站》。最后,本文认为庞德对于意象的这一定义并无太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翻译理论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而翻译理论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使翻译实践无所适从。通过对翻译理论中几个典型的“二律背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翻译理论中“二律背反”现象的出现是翻译领域的某一方面出现转机的前奏。  相似文献   

4.
伊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现代派著名诗人,而且也是著名批评家和翻译家。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开创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他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把中国诗歌传统带进了西方现代派文化之中,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他深信中国诗歌能为美国新诗"提供具有伟大的价值和实用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出现在英国的意象主义诗派从汉语古典诗词中吸取养分,在诗歌创作中提倡使用简洁的语言,创造意象,并在汉语古诗翻译中实践这种理论。意象主义诗派的实践和理论反过来也给汉语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8.
汉语惯用语"枕头风"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不仅仅指"妻子或情妇在枕上怂恿丈夫的话",社会的发展还赋予了"枕头风"新的含义.这一惯用语与英语惯用语"pillow talk"既有语义的重合又有区别,不完全对等,因此,"枕头风"的翻译在具体语境中应采用创新和变通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侯震坤 《科技信息》2008,(1):228-228
许渊冲教授的"三化"理论一直对广大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进行地名翻译的时候,这一理论同样有着广泛的适用性。本文以许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为例,分析了该理论的具体应用策略,并对其提出了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我国翻译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将掌握CAT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将CAT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培养出既具有良好语言功底、又能有效掌握CAT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0)),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可在哲学层面寻其意涵,以作为文学与美学层面之依据,以见其一贯性。  相似文献   

13.
方位词"左"、"右"在我们生日生活中用得很频繁。除了基本意义外,它们还包含一些特殊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它们的基本义及其翻译,探讨了它们的特定文化含义及其翻译,并指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主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偏见"理论为基础,将鲁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历史语境中,对鲁迅采用先归化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译者主体性做初步探索,并得出结论:鲁迅的"偏见"是由他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经历所决定的,并体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而近期出现的一些新兴翻译方法内容庞杂,实际操作性不强。笔者通过多年来在翻译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归纳总结出了一套内容简洁、实用方便、可操作性很强的翻译方法,即"通悟晓酌成"翻译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该翻译法的内涵、特点与应用实务,与广大翻译工作者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论思想与我国古人老子、王弼关于“象”、“言”、“意”关系之论述相结合,提出了“达意”与“得意”的概念。“达意”是就非原母语译的释而言的,其前提是译对原评议的理解;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原翻译,而是要让译的读领会原作所传达的信息,即“得意”。所以“达意”是对译的要求,而“得意”则是对译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诗人陈恭尹对“雨”意象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刻意营构多姿多彩的“雨”意象,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陈恭尹笔下的“雨”,既有冷暖之分,又有粗细疏密、新旧、动静之别。诗人赋予“雨”以人格化,在情景的交融中使读者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19.
“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曹操诗歌中“山”意象的内涵包括王者之气的象征、壮志豪情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抒发,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超拔伟岸的英雄气质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识的慨叹。  相似文献   

20.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 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