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斯诺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文化”,也就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在当时显得弱小,在两种文化之间也存在隔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人认为,现在科学文化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大行其道。实际上,面对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面对中国越发强势的官本位,面对中国扭曲和破碎的市场,科学文化不是过分,而是不足。当代中国,有待坚守进而弘扬科学文化,由此方可改造传统文化,推进人文文化,以最终推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数学领先世界的成就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不仅为中国文化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数文化的特征。固然,这种文化因具有原始型文化的特征而存在着异常浓厚的神秘性,但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恢弘博大与无比强大的包容能力,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宽泛性和虚灵性,而且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美。  相似文献   

3.
一、文化大变局中的上下求索明清之际,与资本主义萌芽相伴生,中国早期启蒙火化出现了,这是中国文化由古代文化向近代文化演进的征兆.然而,在强大的封建政治和封建文化的高压下,中国文化仍旧设有脱离农业一宗法社会的固有轨道.1840年的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转折,也引起了中国文化的转折.曾经长或迟迟领先于世界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历史第一次向中国人提出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于是,中国文化的延续与变异、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就成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文化领域里上下求索的主题.中国又比开始步履…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却对各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构成威胁和冲击。面对英语日甚一日的挑战,如何使中国语言和文化发扬光大,是深化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应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国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在我国传统文化,包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伊斯兰文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是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因此而有了中国独有的“春运”景观。从文化研究角度出发来看春运,可以说,春运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媒介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制度文化又是其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7.
黄莹 《科技信息》2009,(22):12-12
文化因素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制约因素,外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应该是兼容并举,但是中国文化教学却是缺失的。本文对本科生的中国文化学习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四方面的教学建议:加开包含中国文化的课程;大学英语教材凸现中国特色;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发展理论中,梁漱溟先生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三家文化纵向排列,从时间上构成了一个一元的世界文化单线发展模式。与孔子不同的是,梁氏文化发展理论所遵循的是人生的尺度,它的现实落脚点在于谋求中国文化的出路,解决中国文化问题乃至世界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当代中国建筑在继承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独树一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性发展中,其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文化形态。文章阐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从观念文化的显性化、制度文化的物性化和物质文化的通俗化角度,论述中国世俗化佛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开掘和旅游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鹿业贞 《科技信息》2012,(3):378-378
中国和日本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渊源,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日本在中国的文明文化影响下,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谭华星 《科技信息》2009,(19):121-121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球员的心理劣势进行分析,得出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格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心理劣势的历史文化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是影响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深层原因。因此我们要更新中国传统观念,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球文化,塑造现代中国足球模式。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东来的欧洲耶稣会士在将西方文明传到中国的同时,还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特别是堪称中国文化精髓的儒家经典的西传,使中国文化与欧洲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不仅使欧洲开始认识中国,同时还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几乎等同于目的语文化教学,英语国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本土文化未能系统地走入英语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本文围绕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讨将文化自信视域引入英语教学后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本文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的吸收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建立能有效推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李超 《潍坊学院学报》2003,3(5):113-115
文章简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三种抉择,分析了近代学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归论的主张及其抉择的失败,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当代抉择是坚持和倡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认为综合创新的途径是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中国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的关系,西方文化与体育的关系,分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差异,探讨了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7.
李北辰 《科技资讯》2006,(27):169-169
本文通过阐述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关系,旨在批判继承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不重蹈西方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失落的覆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构体系,除地理、气候、资源等原因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中国文化稳定性的影响下得以延续发展,中国文化的兴衰决定了木构筑的兴衰。  相似文献   

19.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方有所改变。此时中国知识界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工业成就,但仍然秉持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并以“中体西用”指导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备受刺激的中国知识界方才开始正视西方文化,意识到它是有体有用,堪与中国文化并肩的文化,并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到五四时期,在内外因素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至此“华夏中心”说被摒弃。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体育文化的本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论述了体育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源流.指出,中国体育文化的形成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将会给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